趙修旺 陳濤
摘要:涼山州中(所)冕(山)公路小相嶺隧道出口下穿既有公路,下穿段覆土小,圍巖較破碎,而且公路上有較多重型貨車通過,為保證隧道施工安全,采用地表預注漿加固措施,并通過有限元數值模擬分析地表預注漿加固效果。得出結論如下:下穿段通過地表注漿加固,有效的提高了圍巖強度,控制了隧道拱頂沉降值,最終沉降值較小,較大的改善了隧道初支及二襯的受力情況,注漿效果顯著,該措施是安全可行的。
關鍵詞:小相嶺隧道;地表預注漿;下穿;數值分析;結構受力
1 引言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75%左右國土都是山地,進入21世紀10年來,我國公路網交通逐漸向崇山峻嶺穿越,向離岸深水延伸,公路隧道在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10年底,全國公路隧道為7384處、512.26萬米,其中,特長隧道265處、113.80萬米,長隧道1218處、202.08萬米。在公路隧道迅速發展的同時,公路隧道建設尚存在許多技術瓶頸亟待解決[1]。
隨著國民生產力及公路隧道技術的發展,考慮行車條件及后期可能存在的改造升級,公路隧道在線形上要求盡量采用較好的線形設計,因此不可避免的隧道下穿既有公路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如何保證既滿足隧道施工安全,又不影響上部公路通行,就成了一個普遍擺在設計者面前的問題。本文針對涼山州中(所)冕(山)公路小相嶺隧道出口處下穿既有公路段采取的地表預注漿加固措施,結構工程經驗并通過數值分析模擬,研究地表預注漿加固技術在隧道下穿既有公路上的加固效果。
2 工程背景
小相嶺隧道地處四川省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喜德、越西兩縣交界的小山一帶。隧道附近聚集了登相營古驛站風景名勝區、小相嶺風光風景名勝區等一系列的旅游資源。現有公路翻越小山路段,累計翻山里程達到25余公里,由于現有公路(縣道XW07線)技術等級低、海拔高、地勢陡峭、地質穩定性差、路基沉降現象突出,滑坡、雪災、冰凍、水毀等自然災害與地質病害嚴重,抗災害能力弱,經常造成交通阻塞,甚至斷道,致使車輛行駛速度慢、服務水平低、交通事故時有發生。該路段已成為制約縣道XW07線保持常年暢通的瓶頸,也是阻礙該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小相嶺隧道的建設迫在眉睫。
小相嶺隧道兩端與縣道相接,隧道為單洞雙向兩車道,隧道主洞全長3424m;為滿足運營期間的通風救援需要,同時加快施工進度,在隧道右側設一貫通的平行導洞,主洞和平行導洞的中線間距為29~32m,平導全長3373m。隧道主洞內輪廓凈空寬度10.6m,高度6.83m,平導內輪廓凈空寬度6.28m,高度6.15m。隧道采用平導壓入式通風,在平導洞口段局部采用和主洞大小一樣的斷面,既滿足緊急情況下過車,又滿足通風需要。隧道出口下穿既有公路,最小覆土厚約4.25m。隧道出口處和既有縣道的位置關系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隧道出口平面圖

圖2 隧道主洞出口縱斷面圖
出口處地下水豐富,基巖為白果灣群砂巖夾泥巖,中厚~厚層狀,強風化,在剛剛完成的縣道改造升級中經過開挖擾動,節理裂隙較發育,巖體較破碎,且公路上常有重型貨車通過,超載現象嚴重。在隧道頂部覆土如此小的情況下,施工時宜發生拱頂塌方、路面沉降過大、初支失穩等風險。
3 工程保護措施
針對隧道出口處下穿縣道段的情況,既有縣道在改造升級時,已經進行了較大挖方,邊坡較高,為了保證縣道的正常通行,同時避免對已開挖邊坡的再次擾動,采用暗挖下穿縣道。參考《公路隧道設計規范》[2]和《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技術通論》[3],結合工程經驗,下穿縣道段采用單側壁導坑法開挖,并輔以超前大管棚和地表預注漿加固措施。
3.1 下穿段支護參數
超前支護采用φ159×8大管棚,拱部140°范圍設置,環向間距0.4m;初期支護采用26cm厚C25網噴砼,鋼架采用工20a型鋼,間距0.5m,邊墻設直徑為22mm的砂漿錨桿,L=3.5m,間距1.2×0.5m;二次襯砌采用55cm厚C30鋼筋砼。
3.2 地表預注漿加固措施
縣道上方常有重型貨車通過,且超載嚴重現象較多,在頂部覆土只有4.25~5.66m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塌方、初支失穩等風險,因此采用地表預注漿加固措施,保證隧道開挖安全,同時控制地表沉降。隧道主洞加固長度為洞口向洞身19m,即K22+411~K22+430。水平加固范圍為隧道洞身兩側各3m范圍,豎向加固范圍為地面至隧道大距線以上2m;注漿管采用?80×4(mm)鋼管,漿液選用水泥漿,水灰比為0.6:1~1.5:1,并根據現場實驗預以調整,注漿管間距1.0m×1.0m,梅花形布置。隧道平導加固長度為洞口向洞身21m,即PDK22+395~PDK22+416,其它參數與主洞相同。隧道主洞地表預注漿平面和剖面圖如圖3和圖4所示。

圖3 主洞地表預注漿平面圖

圖4? 主洞地表預注漿加固剖面圖
為了減少洞口超前大管棚施工和地表預注漿施工的相互干擾,施工時建議先進行洞口管棚施工,再進行地表預注漿。在大管棚范圍內地表注漿深度僅施工至管棚頂,以便于地表預注漿施工及后續開挖。
3.3 其它保護措施
隧道出口段下穿縣道,上方有重車通行,施工時應做好控制爆破,并控制開挖進尺、加強監測,及時施做初支、二襯,在二襯施工完成并達到設計強度前(尤其在拆除臨時豎撐后、二襯施工前),地面應采取限行、繞行減速等措施,保證隧道結構安全。
3.4 施工方法
施工工序如圖5所示,圖中各步驟為:
步驟1:拱部超前支護施作;
步驟2:左側導洞開挖;
步驟3:左側導洞初期支護;
步驟4:右側洞上部開挖;
步驟5:右側洞上部初期支護;
步驟6:右上部核心土開挖;
步驟7:右側洞下部開挖;
步驟8:右側洞下部初期支護;
步驟9:防水層施做;
步驟10:分段施做仰拱模筑襯砌
步驟11:分段施做拱、墻模筑襯砌;
步驟12:隧底填充、中央排水溝施做;
步驟13:溝槽、路面施做。

圖5 隧道主洞出口施工方法斷面圖
4 隧道結構安全計算
4.1 建立有限元數值分析模型
由于隧道開挖僅對一定的有限范圍內的圍巖產生較明顯的影響,在距開挖部位較遠一些的地方,其應力及位移變化很小,在3倍跨度處的應力變化一般在10%以下,在5倍跨度處一般在3%以下[4]。所以有限元分析的區域可確定在這個范圍內(3~5倍洞跨),在這個范圍的邊界上可認為因開挖引起的位移為零,或者開挖不引起應力的變化。為減小有限元模型中邊界約束條件對計算結果產生的不利影響,計算模型的邊界范圍在各個方向上均取大于三倍的洞跨。
采用MIDAS GTS大型有限元計算軟件,計算模型尺寸水平方向取100m,豎直方向自隧底以下取40m,向上取至地面。縣道上方重型貨車荷載,根據《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5]4.3.1條取值,考慮0.45的沖擊系數及1.4的超載系數后,近似轉換成均布荷載為59.89kN/m,有限元模型如圖6所示。

圖6 隧道有限元數值分析模型
模型中假設場地內無構造活動的影響,原巖應力為大地靜力場型,各巖層之間為整合接觸,巖層內部為連續介質[6]。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只考慮彎矩和軸力,采用梁單元來模擬;二次襯砌、超前大管棚加固地層、地表預注漿加固地層及圍巖采用平面四邊形單元來模擬;錨桿采用植入式桁架單元模擬。其中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的變形模量考慮鋼架的加強作用。圍巖及支護結構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
表1 圍巖及支護結構物理力學參數表
材料
容重
γ(kN/m3)
變形模量E/GPa
泊松比μ
內聚力
C/kPa
內摩擦角φ/°
V級圍巖
19
1.2
0.38
60
22
大導管和地表預注漿加固地層
20
1.8
0.35
200
25
初期支護、臨時支護
23
29
0.2
-
-
C30鋼筋混凝土
25
31
0.2
-
-
錨桿
-
210
0.3
-
-
4.2 數值模擬計算結果


a.注漿前????????????????????????????????????????????? b.注漿后
圖7 地表預注漿前后豎向位移云


a.注漿前??? ??????????????????????????????????b.注漿后
圖8 地表預注漿前后初支彎矩圖


a.注漿前???????????????????????????? b.注漿后
圖9 地表預注漿前后二襯第一主應力云圖
4.3 對數值模擬結果的分析
對隧道下穿既有縣道采取地表預注漿前后豎向位移、初支彎矩、二襯應力結果分析如下:
1)在未采取地表預注漿加固前,最大拱頂沉降為6.63mm,地表預注漿后,最大拱頂沉降為3.72mm。由此可知,在進行地表預注漿漿加固措施后,拱頂沉降有明顯減小,在二次襯砌不能及時跟進且上部有重型車輛通過的情況下,對于隧道開挖安全起到較大保障作用。
2)由于采用單側壁導坑法施工,初支最大正彎矩均發生位置在左側仰拱和邊墻交接處,注漿前為67.59kN.m,注漿后降低至52.60 kN.m。初支最大負彎矩均發生位置在仰拱處,注漿前為50.23kN.m,注漿后降低至37.84 kN.m。由此可見,通過地表預注漿,使初支變矩明顯減小,有利于洞室穩定。
3)地表預注漿前后,二次襯砌拉應力均出現在拱頂內側和仰拱處,其中仰拱處拉應力很小,最大拉應力在注漿前為10.43kPa,注漿后為4.01kPa,均遠小于襯砌砼的容許拉應力。二次砌襯最大壓應力均出現在拱腳內側,注漿前為319.80kPa,注漿后為109.61kPa。由此可見,通過地表預注漿,二次襯砌的拉壓應力均明顯減小,較大程度上改善了二次襯砌的受力情況,注漿效果顯著。
5 結論與建議
1)小相嶺隧道出口處下穿既有縣道,覆土較小,在縣道升級改造時經過一定擾動,圍巖較破碎,并且上方常有重型貨車通行,在這種不利情況下,在超前大管棚保護下采用單側壁導坑法施工,并通過地表預注漿來保證結構安全是有必要的。
2)通過地表預注漿加固措施,有效的減小了地表沉降,隧道初支和二襯結構受力有較大改善,說明注漿措施是可行的,注漿效果是明顯的。
3)本文通過有限元數值模擬分析在地表預注漿前后工況下地層沉降值、初支受力、二襯受力,由于計算理論中的基本設定條件與地層的實際狀況不完全一致,采用平面有限元計算時沒有考慮工作面巖體的三維約束效應,可能會導致計算結果與實際受力情況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在隧道施工中,應根據現場監測結果,將數值模擬分析結果和現場情況相結合,得到更加準確的結果,以給后續相似工程提供參考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霍孫濤.隧道病害診治處理思路探討[J].中國科技博覽,2013(30):110-110.
[2]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設計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王夢恕.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技術通論[M].安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李輝,炊鵬飛,楊小紅,等.隧道下穿采空區的監測及結果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7(4):753-758.
[5]JTG D60-2004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6]趙丹,朱向前,彭立敏.偏壓連拱隧道施工順序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6(3):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