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覽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審時度勢,大力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大戰略抉擇。同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是推進城市化進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必由之路。近幾年,搞好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面臨的新歷史任務,而村莊規劃正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之一。為此,本文就當前村莊規劃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針對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對策,為做好村莊規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村莊規劃;整合規劃;問題;對策
1 進行合理的村莊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村莊規劃的合理性對于整個農村建設發展具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當中進行合理的規劃,就可以更好的細化資源分配,從而提高工作的效率,與此同時還可以有效的防止因為盲目建設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財產損失。從建設發展的角度來看,民居的規劃建設是新農村發展的第一步,只有將第一步走好,走穩,才能換來人們對新農村建設的希望和熱情,加快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2 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村莊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村莊規劃整體水平相對滯后
城鄉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而首要的工作是統籌城鄉規劃,其中工作的薄弱點是鄉村規劃的嚴重滯后,由此帶來城鄉二元、城鄉混雜等諸多問題。當前緊迫的任務是理順鄉村規劃管理的范圍及體制、機制,充實基層村建站的技術力量,加大鄉村規劃編制的經費投入和規劃實施力度,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有序推進。
2.2 村莊規劃政策實施落實不到位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村鎮建設進程的加快,上級相關部門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對有進行村莊規劃的村莊下撥編制補助經費,相關部門對已完成編制的村莊進行規劃論證,但村莊規劃并未實施,導致新農村建設速度遠落后于村莊規劃的速度。
2.3 村莊規劃千篇一律,缺少遠期規劃
①村莊規劃應本著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方針,在決定改建規模的方式、規模、速度時應充分了解本地實際情況,有些村莊不顧本村居民經濟條件一般的現狀,大拆大建,強人所難,給居民生活帶來了不利影響,而按照統一模式建造的新居,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喪失了原來的地域特色。②村莊規劃建設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村莊規劃建設過程要立足現狀,從現實的可能性出發,擬定出近期規劃的內容和具體項目,又要從符合村鎮建設的長遠利益,體現出遠期規劃的意圖,近期規劃的項目應該避免成為遠期建設和發展的障礙。
3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村莊規劃的原則
3.1 堅持民主、尊重民意的原則
新農村規劃是一個公眾參與的過程,不僅僅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為,而應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讓村民參與決策、共同建設,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①抓緊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工作。至2007年,桐廬186個行政村村莊建設規劃編制全部完成,基本建立了“功能清晰、層次分明、覆蓋全縣、較為協調”的城鄉規劃體系。為全國新農村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②加強與上位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提高編制水平。村莊規劃應嚴格按照《村莊規劃編制導則》等規范進行編制,并注意與鎮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的銜接。③加強對規劃編制主體的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組織專家開展講座,提升鎮、村管理干部的規劃管理業務水平。委派規劃專業技術人員常駐基層,提供技術指導服務。
3.2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原則
面對當前村莊建設存在各地千城一面,沒有辨識度的問題,塑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村莊特色,是規劃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它包括賞心悅目的村莊風貌,方便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健全的城市功能,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一村一品”的鄉村風貌格局,區域錯位發展才能得以實現。對一些自然資源豐富或具有深刻的歷史積淀、文化潛質、古跡較多的村莊,應保留其優良傳統,突出其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整合其優質資源,發展旅游業,提升農村產業結構。
3.3 立足現實,遵循節約用地的原則
實施村莊建設“三化”。通過完善通信、供電、供水、排水、供氣、環衛等市政基礎設施和道路交通設施;完善文教、醫療等公益性服務設施,實現設施“城市化”;著力保護具有傳統特色和風貌的自然村落,鼓勵鄉村改造地方化、風貌化發展,促進景觀“鄉村化”;加強宅基地管理,推動宅基地確權工作,以新農村建設為主導,規模化配置基礎設施,引導村居集中建設,降低人均建設用地標準;統籌舊宅用地歸整,推進用地復墾,加強農用地保護,引導村莊用地集中化。
4 我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村莊規劃的發展方向
4.1 村莊規劃過程中農村產業發展方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中“生產發展”是新農村的物質基礎。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沒有經濟的有力支持,無法實施新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更無法改善農村的物質和人文環境。因此,新農村規劃應首先從經濟、產業的角度提出發展思路,然后在空問規劃上加以落實,實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農村發展需要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每個農村現狀在經濟發展、社會形態等方面都存在差異,農村產業發展不可能是一個模式。規劃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立足自身的實際情況,準確定位產業發展方向,走特色發展的道路。
4.2 發揮村莊規劃中農民的主導作用
加強對農民建房的規劃引導與控制,分期分批搞好現有村莊的整治,配套完善相應設施,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建房。要研究城鄉空間布局,統籌鎮村布局,提高投資效率;縣域城鎮體系規劃要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供依據,因勢利導,大致確定未來10~20年村莊布局、選點,以及基礎設施布局和建設時序。村莊規劃與老百姓特別是廣大村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必須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嚴格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提高群眾知曉度、參與度和滿意度,在鄉村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過程中全面推行公示制度。要加大對農民關于規劃知識和法規的宣傳力度,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培養農民良好的環境意識,充分發揮村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4.3 積極推進規劃區范圍新農村規劃
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在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產業帶動、農民主體、體現特色原則的基礎上,在我縣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進行村莊人居環境改善及新村規劃建設。因城建項目、重點項目建設需拆遷的村莊建設應按照城市建設的要求,統一規劃建設住宅小區,并做到“七個統一”,即進行統一拆遷,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配套,統一安置,統一物業管理。確保村莊建設達到功能合理,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因地制宜、風格別致、環境優美、安全舒適的城市新社區要求。
4.4 加大村莊規劃編制力度
各村鎮在編制規劃時:①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村莊規劃方案,合理有序的安排村莊總體布局。一旦規劃方案通過專家論證、公示及政府審批,不得隨意更改,確保規劃方案的順利執行。②要與市域、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相銜接,統籌安排好城鄉發展空間,切實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③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始終堅持保護耕地和節約用地的原則。采取堵疏結合的原則,編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集鎮規劃及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并嚴格按規劃實施。
4.5 抓好典型示范村建設
做好村莊規劃,需要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抓好試點小區建設,例如莆田市近幾年通過積極試點,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小區,從而以點帶面,迅速推動了村莊規劃在更高水平展開,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新一輪高潮。通過典型試點村的建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點帶面,引導農民逐步實施小區建設,早日實現城鄉一體化。
5 結束語
總之,村莊規劃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我國全面小康社會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村莊規劃不是使農村更像城市,而是使農村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現代化新農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把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做好,堅持村莊建設和農宅建設適度超前,不僅可以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更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