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愿秋
【摘??要】父親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父親角色受到重視卻經歷了長期的歷史演變,父子依戀的建立無論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父親的成熟成長,還是家庭的和諧穩定都至關重要,而要建立父子依戀,父親需要扮演好監護者、玩伴和偶像的三維角色。
【關鍵詞】父子依戀??父親角色??三維角色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178-02
隨著《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一系列親子類節目的熱播,父親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越發受到重視。父親本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社會經濟、生活節奏、傳統觀念等將父親拒于家庭教育之外,致使“父親缺位”現象較為嚴重。父親群體受到社會的重視經歷了長期的演變,有著復雜的背景。
一?父親角色的歷史演變
二戰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父親肩負著養家糊口的重擔,其余家庭瑣事包括子女教養皆由母親包攬。二戰后,由于大批男性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男性在家庭中的缺失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受到重視。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對于父親角色的研究日益增多,無論是對于正常家庭(完整家庭)或是非正常家庭(離婚、重組家庭等)的研究都證明了父親角色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意義。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進程,“大家庭”逐漸被“核心家庭”所取代,女性也從“相夫教子”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在職場中打拼屬于自己的天地,父親自然而然被要求回歸家庭,“扮演對孩子提供‘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重要角色。所謂‘人力資本,即父親的能力、知識、個性等對孩子的影響;‘社會資本附著在家庭成員之間以及家庭與鄰居、社區等之間的關系上,對于維護和促進孩子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有積極意義;‘社會資本則是父親的經濟收入或是跟經濟收入相關的由父親直接或間接傳遞給孩子的經驗。”
二?建立父子依戀的重要性
父子依戀是孩子與父親建立的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系紐帶。“根據Bowlby的依戀理論,嬰兒具備一種先天特質,通過尋求接近和接觸,發展出一種內部工作模式來應對外部環境。有的嬰兒會形成自己值得別人愛和關心的信念,這就是安全型信念;而有的嬰兒則會在親子互動中形成自己不值得別人愛和關心的信念,對自己缺乏認同并拒絕別人,這就是非安全型依戀。”本文中的父子依戀特指父子安全依戀。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過:“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獨特的力量。”除此之外,父子依戀的建立對于父親自身的成熟成長和家庭的和諧穩定也大有裨益。
1.有利于兒童的心理發展
父子依戀對兒童心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認知、性別角色、人格和社會交往四個方面。相對于母親而言,父親有著更理性的思維和更廣博的知識面,兒童從父親身上可以收獲更豐富的知識,并能通過探索逐步發展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力更高,有更好的學習習慣,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Judy等研究者認為,父親缺失對兒童認知發展會產生有害的影響。
其次,在性別角色方面,“男孩通過對父親的性別認同和模仿可以發展出更多性別角色行為,女孩也能在與父親的相處和關愛中獲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護性心理,并且從父親身上獲得關于異性品質的參照。”在父親缺位的情況下,孩子(尤其是男孩)更容易形成性別倒錯,嚴重者發展為性變態或同性戀等。
在人格發展上,有研究表明,“經常與父親接觸玩耍的孩子更多表現出勇敢、自信、意志堅強等良好人格品質。”而在父親缺失的家庭中,男孩會相對缺乏堅強、勇敢、獨立的品格,而更容易形成自卑、攻擊性等負面人格,女孩則更多地表現出敏感、自卑、孤獨等消極情緒。
在社會交往中,父子依戀能促進兒童社會適應力、人際交往、社會行為和道德等方面的發展。
2.有利于父親的成熟成長
父子依戀是父親在參與子女教育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這個過程不僅可以讓父親更加了解孩子,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也能使父親更多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作為父親的能力,體驗為人父的喜悅。其次,“父親參與育兒會直接影響夫妻關系的美滿程度,并間接影響自身心理的成熟和發展。”最后,從后喻文化的視角出發,孩子的言行舉止也會對父親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有時,就是孩子一個純真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溫馨的舉動,會讓父親真切感受到純真、善良、誠實、堅強等美好品質。
3.促進家庭和諧穩定
父子安全依戀的建立首先保證了家庭的親子關系,其次父子依戀意味著教育孩子不再是母親一個人的職責,這會提高母親對孩子父親和自身夫妻關系的滿意程度,使夫妻關系更加和諧穩定。最后,“育兒活動會使男性增加與其他家庭成員尤其是配偶和女性親屬的聯系,增進與老年父母之間的代際關系。”
三?父子依戀中父親的三維角色
父親角色的歷史演變證明了父親對于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好三維角色——監護者、玩伴和偶像,是促使父親和兒童建立安全父子依戀的關鍵。
1.作為兒童的監護者
父親作為家長,擔負著兒童監護者的職責。而這個“監護”主要表現于保護和教育兩個方面。一方面,父親是兒童心目中排在第一位的男性形象,與父親在一起會讓孩子感覺到被保護和安全。雖然母親的保護意識更強、更敏感,但父親的保護能力卻是母親不可比擬的。因此,父親首先要做好
孩子的保護傘,讓孩子獲得充分的安全感,才能為建立父子依戀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父親要做一名科學的教育者。傳統觀念中的父親都是嚴肅的,長期以來“黃金棍下出好人”都是父親教育孩子的理念。隨著經濟、教育等的發展,孩子已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具有個性的獨立個體,單一的說教、打罵對于兒童的成長而言,百害而無一益,這就需要父親在生活中引導兒童親身感受和體驗自己行為產生的后果,最終形成自我教育的效應。
2.作為兒童的玩伴
相對于母子交往中的細心照料和溫柔安撫,父親對待孩子尤其是男孩,則會采取較為刺激和有趣的方式——游戲。“Tamis-Lemonda等認為與孩子共同游戲是父親主要的撫養行為,這能誘發兒童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在游戲中成功的探索經驗又會使他們獲得信心,面對陌生環境時會表現出勇氣,而父親與兒童游戲的作用不能被母親行為所代替。”與父親的追逐打鬧,父親的引導探索以及游戲中父親對兒童相應的控制都使父親成為兒童最好的玩伴,這也是良好父子依戀形成的核心和關鍵。
3.作為兒童的偶像
模仿是兒童學習和成長的一個重要方式。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理應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偶像,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模范和榜樣。因此,父親要不斷提高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首先,事業是男性成功的重要標志,這并非要求所有父親都成為某一領域的先鋒,但對于工作理應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將分內事做到最好。其次,父親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水平,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博學多聞,從而心生敬佩,竭力效仿。最后,父親應在孩子面前更多地表現男性的陽剛。讓父親成為孩子心中的偶像,這對親子依戀的建立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劉秀麗、趙娜.父親角色投入與兒童的成長[J].外國教育研究,2006(11):14
[2]李丹、丁雪辰.西方有關父子依戀影響因素的研究評述及教育思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3):22
[3]金春寒.父親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J].基礎教育研究,2009(10):18
[4]尹靖水、樸志先、中島和夫等.城市父親參與育兒對自身心理健康的影響[J].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12(2)
[5]徐安琪、張亮.父職參與對男性自身成長的積極效應——上海的經驗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9(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