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激勵理論中有綜合激勵理論,此管理理論體系在現代實踐中應用廣泛,以此來分析當代高校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措施,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很好地就業,解決當今嚴峻的就業問題,降低失業率,有助于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創業課程;創業意識;創業資金
中圖分類號:G640
現在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國家計劃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技術型的國家必然需要大量的創新人才,這就需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努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學生是促進創新創業的主力,他們的力量不可忽視,改革和建設激勵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機制勢在必行。
一、當今社會就業存在的問題
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邁入“大眾化”階段。據統計,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2009年已達611萬左右,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面臨畢業就失業的狀況。上大學是否有價值,找到大學生們在社會上的位置,成為大家關心的焦點問題。近年來,教育部多次強調,要進一步提高創新人才的培養水平,高等教育應堅持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大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激勵活動的正規化、制度化、系統化將成為我國高校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二、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的現狀
1.高校缺乏創新創業課程設置
當代教育主要是應試教育,創新創業課程是一種素質能力教育,大學主要關注課程考試的分數,不重視創新創業的能力,很少開設此類課程,加上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學校只是零散地開些創業大賽和創業研討會之類的小活動,因此大學生對此類知識知之甚少。
2.大學生缺乏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在目前的應試教育體系中,從小學至大學,學校教育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學習,只局限于課堂內的學習教材,學生沒有時間去參與外界的各種非常有用的智力活動,從而導致知識狹隘,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而且,大多數學生從來沒有想過要創業,所以缺乏甚至沒有創新和創業精神。
3.高校缺乏對大學生創業資金的贊助和精神支持
許多大學生充滿創業激情,卻創業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創業資金,沒有外界的資金支持,再加上精神上缺少安慰和鼓勵。在學校,很少有學生在創業方面取得成就,更沒有得到大學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因此創業激情逐漸減弱。但總的來講,為中國的高校學生提供資金以供創新和創業,風險投資體系不健全,沒有形成一個安全體系,學生申請的創業項目,也沒有必要的財政保障。創業動機和創業的失敗,卻沒有任何機制和專業的教師給學生精神上的鼓舞。
三、基于激勵理論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
1.積極營造創業課程,讓學生了解企業的知識,激發創業動機
麥格雷戈創立了X-Y理論,X理論是指人是懶惰的,盡可能避免工作,但基于X理論,又提出了Y理論,人有時不會偷懶,在正常情況下,他們愿意承擔責任,更愿意發揮他們的才華和創造力,但應該是精神和物質獎勵。因此,學生的興趣成為創新創業的開始,并相應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此外,邀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做教師,教師必須是有創業經驗的人,這是非常重要的、實用的師資選擇。有些人在社會上可能創業成功但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無法達到高校教師招聘的條件,所以大學在這方面是需要勇氣的。
2.以創造為價值導向的學習和實踐激勵機制
波特和勞勒創立的綜合激勵理論分為內激勵和外激勵兩種。內激勵包括:勞動報酬、工作條件、政策等,外激勵包括社會、心理特征的因素,如認可、人際關系等。激勵過程成為外部刺激、個體內部條件、行為表現、行為結果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因此對大學生的創業激勵應該采取內外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3.多方位評價的價值評估系統以及相應的資金支持機制
波特與勞勒把激勵過程看成外部刺激、個體內部條件、行為表現、行為結果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很顯然,對個體的激勵價值愈高,其期望概率愈高,則他完成作業的努力程度也愈大。獎勵是以績效為前提的,人們對績效與獎勵的滿足程度反過來又影響以后的激勵價值。激勵的最終目的不是獎勵,而是通過多種激勵方式,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創新創業實踐,使創新創業思想真正內化到學生專業學習中。理想的大學生不應整日坐在教室里研讀別人的教科書,老師只管“給分”和學生被動接受的現象應徹底改變。獲取學分和獎學金也不再以分數為標準,而更傾向于以創新創業活動情況來評估。我國高校尚缺乏這種提倡創新創業的社會土壤。一方面,需要高校和企業進行科研方面的合作,使學生可以參與到這種實踐活動中去,形成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聯合培養,互惠互利。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開展校友節活動,優秀的校友可以向母校捐款,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并邀請優秀的校友來校開講座和講課,尋求社會組織的投資,向社會輸送高學歷、高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楊陽.大學生自主創業激勵機制的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10):148-149.
[2]王瑋.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2011(8):98-100.
[3]吳金秋.中國高校“融入式”創新創業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4):228-230.
[4]于淑玲,張占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機制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5):179.
作者簡介:黃慧子,女,漢族,皖阜陽市安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高等教育學管理學方向。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