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琦
【摘 要】以開放實訓中心為平臺,政府、企業、職校、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社會及科研機構等主體,通過教學、實訓、培訓、職業鑒定、科研等活動,構成一個包含職教知識生產、傳播、轉化、應用的完整系統,該系統具有開放、整體涌現、超循環等特征。本文依據超循環理論,研究分析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職教知識孵化系統,探討促進該系統知識孵化的策略。
【關鍵詞】開放實訓中心;超循環理論;職教;知識孵化
0 引言
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大、要求高,技能水平和實踐能力是衡量職業型人才的重要標準。隨著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的推進,各類型協同創新實訓中心和開放實訓中心在逐步建設并投入使用。
開放實訓中心作為職業教育及培訓的一種新型組織形式,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有效利用實訓資源、構建區域職教體系和終生學習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學者們對于開放實訓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功能,強調其在培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技術交流及資源共享方面的功能;二是運行機制,包括其開放形式、共享機制、管理模式、評價方案等。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等各類主體,在開放實訓中心進行教學、實訓、培訓、職業鑒定、科研等活動,使得不同的主體不斷在開放實訓中心這個平臺上,進行著知識的生產、傳播、轉化與應用,開放實訓中心事實上是一個有效的知識孵化平臺,本文利用超循環理論,探究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職教知識孵化系統。
1 開放實訓中心及超循環理論介紹
1.1 開放實訓中心
開放實訓中心即職業教育開放實訓中心,又稱公共實訓基地,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門、職業學校和主管單位等共同投資,依托職業學校建設和管理的面向社會開放的公益性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目前開放實訓中心作為職業教育的教學實踐場所,其功能主要體現在職業技能教學、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方面。
開放實訓中心的開放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面向其它職業學校開放,包括其它學校的實訓課程、相關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包含的人員則是教師、實訓指導老師及學生等;二是面向企業開放,企業職工技能培訓、企業工程師技術升級等,包含的人員有企業工人、工程師等;三是面向社會開放,對社會上想要掌握技能、升級技能的人員進行培訓或再培訓,包含的人員多種多樣。
1.2 超循環理論
超循環理論是德國科學家艾根于1970年提出來的,闡述了生命系統的自組織進化機理。超循環理論認為生命系統有新陳代謝、自我復制、突變性三種基本特征,這三個基本特征與反應循環、催化循環、超循環三個不同層次的循環密切相關。循環并不總是周而復始的在原地運動,而是由簡單向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三種循環中,最簡單的是反應循環,反應循環相互連接而形成催化循環,催化循環之間耦合形成超循環。反應循環在整體上是一個自我再生過程;催化循環在整體上是一個自我復制過程;超循環則呈現出了生命系統的突變性。
超循環理論認為,系統的循環演化主要基于以下特性:開放性,系統必須不斷的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克服增熵,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低序走向高序,實現系統進化;穩定性,也就是系統的抗干擾能力,現實系統總是受到來自外界及其自身的各種擾動,使得系統的結構、狀態、行為等出現偏離,穩定性使得系統在小的偏移后恢復原樣,穩定性是系統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突現性,若干組分按照某種方式整合成為一個系統,就會產生出整體具有而部分或部分總和沒有的東西,這種組分之間的相干效應使系統呈現出新的結構和功能。
2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職教知識孵化的超循環特征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來自政府、企業、職校、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社會及科研機構的人員在相應的開放實訓中心,進行教學、實訓、資格鑒定、培訓、科研,是一個知識傳播、生產、融合、創新的系統,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自組織和非線性的系統。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系統具有超循環特征。
2.1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系統具有生命系統的基本特征
2.1.1 新陳代謝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系統,不斷從學校、企業、政府、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社會及科研機構吸納人員,人員帶來知識、并在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上進行教學、實訓、培訓、資格鑒定、科研等活從而傳播知識,學生及受訓人員獲得知識,知識在傳播與應用得到轉化和創新。系統從外界獲得人才,人才在系統中獲得提升,系統又向社會輸送人才;系統從外界獲得知識,知識在系統中傳播、轉化,又創造出新的知識;從而構成了系統的新陳代謝循環。
2.1.2 自我復制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系統,不斷吸納人員、吸收知識,使系統中的人員規模擴大、知識積累越來越豐富、知識應用更廣闊,實現自我的不斷復制。
2.1.3 整體涌現
教師教學、企業培訓、學生實訓、資格鑒定、科學研究等各個部分在傳統模式下是單獨進行的,各自完成自身的功能,實現相應的知識傳播、知識擴散、知識轉化、知識應用和知識生產,但知識的生產、傳播、擴散、轉化、應用等過程缺少融合與聯系;整合學校、企業、政府、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社會及科研機構等主體,通過教學、實訓、培訓、資格鑒定、科研等形式,實現知識從生產、傳播、擴散到轉化、應用的連接,形成一種彼此促進、循環發展的知識孵化效應,是該系統整體涌現出來的性質。
2.2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系統具有超循環特征
2.2.1 反應循環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系統由知識生產子系統C、知識傳播子系統D、知識轉化子系統T、知識應用子系統A構成,其中每一個子系統都是一個反應循環。如知識生產子系統中:底物S是現存的知識;人員和實訓場所、設備等相當于酶E,生產出來的新知識就是產物P。又如知識傳播子系統中:底物S是學生及社會人員,實訓場所和知識擁有者作為酶E,獲得知識后的學生及社會人員就是產物P。
2.2.2 催化循環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系統中,每個子系統都是一個反應循環,完成各自的功能,各個反應循環相互聯系,形成一個二級循環網絡,每個子系統的工作都為其它子系統的工作起到催化作用。知識生產子系統對應的反應循環C,是在現存知識的基礎上,通過人員和實訓場所、設備等酶的作用,產生新知識,產生新知識以后,知識生產機構及知識生產者與企業及社會的知識勢差勢必進一步加大,從而加快知識的擴散與傳播,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催生了利于知識傳播的酶E1,從而促進知識傳播子系統對應的反應循環。知識的傳播子系統對應的反應循環D,在酶E1的作用下加速知識的傳播,將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接受到知識的人越多,知識轉化的形式和方向、可能性就越多,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催生了利于知識轉化的酶E2,從而促進知識轉化子系統對應的反應循環。知識轉化子系統對應的反應循環T,負責把知識轉化得更具條理性、更具操作性,具有條理性和操作性的知識更有利于知識的應用,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催生了利于知識應用的酶E3,從而促進知識應用子系統對應的反應循環A。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職教知識孵化系統中的催化循環如圖1所示。
圖1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職教知識孵化系統中的催化循環
2.2.3 超循環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系統中,一個子系統對另一個子系統的功能起到催化作用,形成催化循環,各個催化循環在功能上藕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從而形成超循環。知識生產子系統C和知識傳播子系統D,兩者既相互爭奪人才、場地、設備,又相互提供催化支持,知識生產加大知識勢差、促進知識傳播,知識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與創新;知識傳播子系統D和知識轉化子系統T,兩者既相互爭奪時間、設備、場地等資源,又相互支持促進,知識傳播使得更多人獲得知識,是知識多元轉化的前提,知識轉化后,經過轉化者的筆記、談論、講演等形式得到進一步的傳播;知識轉化子系統T,與知識應用子系統A,兩者之間既相互爭奪人才與場地、設備等資源,又彼此促進,知識經過轉化后更具條理性、操作性,利于知識的應用,同時,在知識的應用中,知識得到補充、完善、明晰。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系統中的各個催化循環這樣耦合在一起,彼此催化,促進各個子系統在更高的層次上加速發展,形成一個既競爭又協同的超循環,從而推動整個系統不斷發展,功能不斷完善。該系統的超循環如圖2所示。
圖2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職教知識孵化系統中的超循環
3 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策略
開放實訓中心是職教知識孵化的有利平臺,在此平臺上,政府、企業、學校、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社會及科研機構等,通過教學、實訓、培訓、職業鑒定、科研等活動,構成了一個包含知識生產、傳播、轉化、應用的完整系統,該系統呈現出開放性、復雜性、層次性、非線性、超循環等特征。依據超循環理論的系統演化原理,為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下的職教知識孵化系統從低序走向高序,實現其知識孵化、協同創新的功能,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3.1 加大開放力度
開放是開放實訓中心的重要特性,是其完成自身職能的前提。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開放實訓中心要維持自身運行,需要來自政府、企業、學校、社會及科研機構的資金及設備資源;從運行角度來看,開放實訓中心需要教師、培訓師、實訓指導老師、學生、及其他受訓人員、以及后勤管理人員;從知識的孵化角度來看,職教知識的孵化,需要來自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學校的教師、企業的技術人員、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鑒定人員、獲取知識的學生、參與培訓的社會人員、及需要資格鑒定的其它人員;加大開放力度,使開放實訓中心真正成為知識生產、傳播、轉化與應用的平臺,是實現職教知識協同創新與循環孵化的前提。
3.2 構建連接機制
知識的生產、傳播、轉化、應用,在傳統模式下存在一定的孤立性,構建知識生產、傳播、轉化與應用過程中的連接,方能形成知識超循環孵化網絡,使得知識在生產、傳播、轉化及應用的循環中向前發展。建立連接機制,關鍵在于建立知識的載體既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在開放實訓中心平臺上,建立來自政府、企業、社會、學校、鑒定中心及科研機構等不同主體的人員之間的連接,不斷的交流與互動,是實現知識孵化的關鍵所在。
3.3 形成區域職教體系
開放實訓中心,由于地域的限制,大多只為一個區域內的學校、企業和大眾服務,我國一般每個市都有一所以上職業學校,為該區域的企業、社會輸送人才。區域內的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職前培訓、職業鑒定、職后深造等,都可依托該區域內的開放實訓中心進行。因此,依據區域內的產業發展情況,建立相應開放實訓中心,形成區域職教體系是實現職教知識孵化的最好形態。
【參考文獻】
[1]艾根,舒斯特爾.超循環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2]貝塔郎菲.一般系統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3]王繼業.基于超循環理論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戰略研究[J].經濟管理,2005(14).
[4]魚東彪.職業教育開放實訓中心運行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