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中職學校引入軟技能教學的目的和意義,分析軟技能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探討職業通用“軟技能”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軟技能;主要內容;培養途徑
中職學校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他們應當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能夠將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結合起來;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繼續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其中,從事某項工作的熟練技能,即職業崗位技能屬于“硬”技能,職業素質和職業通用能力則是“軟”技能。
一、引入軟技能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一)現行德育教育無法滿足需求——授課方式
中職生目前出現各種問題的原因,其中“前期原因”是很難改變和接受的,這也是困擾企業和學校多年的問題。從現實角度來看,目前的德育教育作用微小,需要采取新的教育方式和內容來提高學生在基本道德,技能和職業操守方面水平。另外基于學生“社會發展問題”的原因,對于90后,00后學生相對思想獨立,前衛的特點,應采取更加新穎和人性化的授課方式和教學內容,讓他們更加容易接受,收到更好地效果。
(二)學校應對學生的未來負責——授課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國家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總量在各行各業中的轉換越來越頻繁,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致,這使得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專業化并且可拓展化的新需求。一個人在一家單位工作一輩子,在一個崗位工作一輩子已經越來越不現實,尤其針對中職學生這個一畢業即進企業的群體,換崗,跳槽往往是非常常見和正常的情況,而且面對的市場競爭壓力將會越來越大。這就要求學生對新環境有快速適應能力,在各項基本素質中有非常扎實的基礎,且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從調研得出的人才基本素質雷達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企業對于畢業生各項基本技能都有所要求,這些技能對于學生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學好數理化”到“可拓展新經濟時代”,社會對于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有了非常重要的變化,是否能夠適應這種變化而改變教學方式和內容是體現學校是否真正對學生未來負責的重要表現。
二、“軟技能”的主要內容
軟技能(Soft skills):又稱為非技術能力,指溝通能力,傾聽能力,自我激勵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說服能力,影響力,團隊建設能力等等。
軟技能的內涵:相對于“硬技能”而言,軟技能更注重職業意識,職業精神和綜合素質:不屬于某種職業,而是許多職業的共同基礎,這種基礎能力是一種可遷移能力,他使勞動者能夠迅速適應崗位的變化,順利的進行職業活動,具有普遍性,可遷移性和工具性的特點。
對于其內涵,由于社會制度,文化背景,甚至企業文化的差異而側重點不同,應包括: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來自企業的聲音認為“工作過程中的計劃,系統性思考,靈活性和創造力”等。
軟技能的主要內容:
(一)學習能力。即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求知態度和學習能力,它是動態衡量人才質量高低的尺度。學習能力是人們在學習、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的能力。現代社會對人的學習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應屆畢業生基本上都要經過系統培訓才能具備直接進行業務操作的能力,因此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強烈的求知欲是企業十分重視的,往往也是應聘時重點考查的內容。
(二)時間管理能力。美國時間管理學者杰克·弗納認為,有效利用時間這種資源,有利于實現個人目標。時間管理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作用,形成習慣后,它就會永遠幫助你。一個人之所以成功,時間管理是關鍵因素。把時間管理好才能夠實現自我理想,建立自我形象,進一步提升自我價值。
(三)溝通能力。通過聽說讀寫等思維載體,利用演講、會見、對話、討論、信件等方式將個人觀點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促使對方接受自己,是現代社會非常強調的重要能力,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勵他人的能力、說服能力、號召力等等。
(四)團隊合作能力。是一種為達到既定目標,在團隊中所顯現出來的自愿合作和共同努力的能力,包括善于與團隊其他人溝通協調,能扮演適當角色,勇于承擔責任,樂于助人,保持團隊的融洽等等。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司意識到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特別是經營規模宏大的知名企業往往更重視員工的團隊協作精神。
(五)創新能力。是人們革舊布新、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新問題,從而不斷推動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創新能力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創新激情、創新思維、科技素質。創新激情決定了創新的產生,創新思維決定了創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質則是創新的基礎。不斷進取的創新開拓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
(六)實踐能力。是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產生出有價值產品的能力,包括對知識、技術的應用和創造等實際本領。實踐能力不僅是對人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人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重要條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不可分割的聯合體。在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許多企業非常重視應聘者的實踐經歷。
(七)解決問題能力。就是通過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最后能夠解決問題所運用的方法、技能。它包括換位思考能力、高超的總結能力、解決問題時的逆向思維能力、方案制定能力。
可以說,這七項通用職業“軟技能”對“職業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國際化大公司對員工在“軟”素質方面的要求,往往比對職業技能方面的“硬”素質要求更加關注,并且“軟”素質還將直接決定著員工的職業發展。如果每個學生清楚地知道未來工作崗位的需求,并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就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與素質。
三、職業通用“軟技能”的培養途徑
中職職學生通用“軟技能”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從德育課、人才培養模式目標、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實踐訓練等幾方面著手培養。
(一)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德育課教學應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結合社會熱點,挖掘鮮活素材,采用恰當方法,充分發揮德育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課教學應結合課程特點,充分發掘德育因素,有機地滲透德育內容;專業課教學應結合職業特點和專業技術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與創業精神教育。
(二)構建職業通用“軟技能”導向教學模式。要在課程體系設置中突出職業通用“軟技能”的培養與訓練,針對職業需要設置課程體系時,應明確從事該職業所需的“硬技能”和“軟技能”。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體的職業導向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從事某個具體職業應具備的能力,該工作崗位對個人素質有什么要求,并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可以使課程體系的設置更具有職業針對性,教師能夠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培養和訓練,學生也更容易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訓練目標,從而打破課程體系設置與職業導向及職業“軟技能”訓練結合不夠緊密的傳統模式。
(三)開發“軟技能”系列課程和培訓教材。目前許多企業較重視職業通用“軟技能”培訓,有些企業和專業培訓公司已開發出系列課程和培訓教材,如時間管理能力訓練、溝通能力訓練、團隊合作能力訓練、領導力訓練、創新力開發與訓練、學習型組織訓練、執行力訓練等等。中職學校可以借鑒企業的培訓教材和訓練方法,開發適合中職學生職業通用“軟技能”訓練的教材,探討適合學生職業通用“軟技能”訓練的方法,按照技能模塊進行編排和訓練,真正從培養學生職業通用“軟技能”要求出發,使培養與訓練工作落到實處,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通用“軟技能”。
(四)建立崗位化實習,強化職業“軟技能”訓練。職業 “軟技能”與“硬技能”的培養一樣,最主要的是在實踐中培養訓練,特別是一些與工作崗位聯系密切的“軟技能”要求,更應該在崗位實習中去訓練提高。學生可以利用在實訓室模擬工作的基本過程,增加對工作環境的認識;利用到企業參觀學習、頂崗實習等機會,理解職業“軟技能”的重要性并加強實踐。指導學生實習的教師也應從提升“軟技能”方面加強指導。
(五)開展扎實有效的第二課堂活動。要使學生在校內外各類實踐活動中培養和提升職業“軟技能”,如實施禮儀教育工程,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和培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組建學生合唱藝術團,提升學生藝術修養,陶冶情操,同時通過參加合唱比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各類學生社團,開展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學生科技活動組織,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辯論賽、網頁設計大賽、招聘模擬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等。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業指導課等,形成立體培養網絡,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進而提升職業通用“軟技能”。
四、結束語
硬技能是敲門磚,培養學生的硬技能只是保障學生在技術技能起點上獲得先機,具備崗位就業的“看家本領”。但只重視硬技能培養乃短視行為,提高軟技能才能提高就業適應能力、競爭力,拓寬發展空間。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上,要做到軟技能不軟、硬技能過硬,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熟練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關冬梅.高職學生職業通用“軟技能”及其培養[J].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學報.
[2]張允志.別讓軟技能成為“軟肋”[N].中國教育報,2012-06-20.
作者簡介:李慶業(1972—),男,青海樂都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電工電子類專業教學和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