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嘉
【摘 要】本文根據南通地區農家書屋建設與運行的實際狀況,分析了書屋在實際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館屋共建”促進農家書屋持續發展的幾點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圖書館;農家書屋;持續發展
【Abstract】This essay discourses the implement at ion of constructing and managing Farmhouse Reading-room which contain some general issues. It researches into the means of 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Farmhouse Reading- room, and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which play a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house Reading-room held by prefectural library.
【Key words】Prefectural library;Farmhouse reading-room;Continuous improvement
2010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農家書屋行政村全覆蓋,然而,由于各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文化底蘊、村干部認識重視程度不一,造成書屋建設良莠不齊。2014年3月至4月筆者通過對南通地區農家書屋實地調查,發放并回收120張調查表,發現農家書屋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 南通地區農家書屋的發展現狀和問題
1.1 農民的書屋意識欠缺
在開展讀者調研活動的過程中,經常聽到農民說:“送這些書來干嘛,沒人看!”有不少農民表示沒時間去看書。說明農民對知識的重要性還沒有基礎認識。
1.2 缺乏圖書專業管理人員
農家書屋的管理員有80%以上是由村干部或大學生村官擔任,人員不固定、圖書管理知識欠缺,給培訓、輔導工作帶來不便,也為“通借通還”的圖書資源共享的推行增加了難度。書屋經常是“鐵將軍”站崗,只在應付上級或領導檢查時才開門。另外,書屋管理員還存在服務意識不強,被動服務,影響了書屋的形象。
1.3 書屋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
在管理制度上,有的圖書登記明顯存在作假、應付了事,有的書屋沒有管理制度,還有的擔心圖書流失,干脆關門了事,農家書屋徒有虛名。
1.4 書的渠道與品種單一,復本較多
農家書屋的書由國家出資、地方政府配套一次性購買配送后,書主要來自文化宣傳部門、組織部門等單位的贈送,村委會缺少資金,很難根據村民需求自主選購。且每個村配置圖書的種類基本相同。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書屋建設中存在部分法律、科技圖書出版年代過于陳舊,不能與時俱進。書屋圖書購置與村民文化結構不相稱等問題,從而導致該部分圖書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關于農村受教育和文化水平的調查中發現,本科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員只占到13%(詳見表1),這部分人大都在外工作,逢年過節才回家,而書屋中相當多數的古典名著、文化教育、史學、法律常識等書籍卻要求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顯然圖書購置上存在著圖書數量與讀者文化水平結構不相稱的問題。此類問題會導致書屋部分圖書閑置在書架上。
圖1 農村村民文化水平示意圖
1.5 農家書屋地點安排不便民
在調研的農家書屋中,少數幾家設在老年活動中心,其余均設在村部,一般都在樓上,對老年人、小孩造成不便。其中,不少村只是在村部會議室或多功能室添加了一排書架,并在門口多加了一塊農家書屋的牌子。村委會對農家書屋的重視程度顯然不足。從調研的讀者意見反饋看,村民對書屋設在村部普遍不滿。許多村民表示,在農村,除了偶爾辦事,村民一般不會去村委會。調查中一位大伯反應:“我有空,他不開。我下班,他關門”。據我們了解,各地村委會通常都在8點半之后上班,中午11點半就下班;下午2點上班,5點多下班。周末關門。對有工作的村民來說,去閱讀不可行。
1.6 多數村的書屋宣傳意識不足,村民對農家書屋知之甚少
相當多村民不知道農家書屋的存在,更不知道他們自己可以去免費借閱。與村民交流中,許多村民抱怨,村委會從不宣傳,村民們別說不知道,即使看到那兒有個書屋,也不知道是給自己借閱的。
2 影響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分析
盡管在南通地區已經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的農家書屋建設,量雖達標但還需要質的飛躍。農家書屋無論是在讀者認識度、讀者滿意度和影響力方面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以下幾個方面嚴重影響著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
2.1 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首要解決書的問題
當前,南通地區農家書屋書刊配置難以全面適應農民的閱讀需求。盡管農家書屋行政村全覆蓋基本解決了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調查中紙質媒介仍是農民喜愛的讀物類型,但村民普遍認為農家書屋提供的圖書信息不能滿足其要求,盡管農家書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民,但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區的農民,依然有不同的閱讀需求。統一配置的農家書屋肯定難以滿足讀者閱讀需求[1]。例如,我們在南通市下屬海安縣城關鎮西園社區調研時,該社區由多幢農村集體別墅組成,居民都是拆遷戶,已經無地可種,生活比較安逸,農業書籍顯然不再需要,居民更期待農家書屋提供一些養生類書籍以及計算機培訓、講座活動。與之相反,我們在南通市下屬如皋市搬經鎮湖劉社區調研時,該社區的許多居民從事養殖業,他們就提出農家書屋在農業科技種植養殖方面的書籍要更新快一些,多請些農業專家到社區開展講座,解決他們在種植養殖方面遇到的困難。另外,報刊配置較少,有的書屋甚至沒有報刊,退休人員又需要閱讀報紙。因此,解決書刊配置、更新與農民閱讀需求的矛盾,是農家書屋建設面臨的首要關鍵問題。
2.2 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解決人的問題
管理跟不上是農民對農家書屋服務不滿的主要原因。書屋的維護靠的是經費,那么,書屋的管理就要靠“人”的智慧了。南通市下屬如皋市出臺相關規定要求大學生村官擔任農家書屋管理員。顯然政府也是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有利于書屋的正常開放,但這些大學生村官往往只是兼職,很多人考上公務員就離開了,流動性較大。此外,也有由退休教師擔任的管理員。這些管理員由村委會指定,屬于義務服務,一些經濟條件好的行政村會給予少量補貼。農家書屋作為公益項目,管理員目前沒有任何工資補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員的工作積極性,書屋的服務與管理質量面臨著巨大困境。調查發現,凡是給管理員補貼的農家書屋,都能保證在工作日開放,而管理員沒有補貼的農家書屋,就難以保證開放時間。一般來說,村民大多會在上午、晚上、下雨天或農閑時才有空閑,農家書屋不能固定開放時間也是造成農家書屋使用率不高的重要因素。由于管理員沒有進行過統一的專業學習培訓,缺乏圖書管理學等知識和經驗,對圖書的分類、編碼、檢索等缺乏專業知識,圖書管理很難規范,更談不上對讀者的閱讀指導。調查發現,許多農家書屋對配發的圖書沒有登記、分類,有些書屋建成時配發的書架上還有分類標記,但讀者閱讀后歸還圖書并沒有放回原處,而是隨意亂放。
2.3 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要解決點的問題
南通地區地處東部,毗鄰上海、蘇州,經濟發展較快,城鎮化建設步伐較快,許多行政村面臨拆遷合并,農家書屋在地點設置上要有所規劃,地點要便民,最好設在一樓,既有利于居民借閱書籍,同時,又對外宣傳了農家書屋。
2.4 農家書屋加大宣傳力度
當前認知度不高、影響力不足影響了農家書屋的使用率。調研結果顯示,村民極少主動到農家書屋閱讀,有一部分村民認為農家書屋的設立對其完全沒影響。認知度不高、影響力不足的結果,就是農家書屋使用效率低下,本次問卷調查的受訪者都是去過農家書屋的讀者,每月去農家書屋大于3次的讀者只占42.9%。
2.5 農民期待農家書屋建設有更多的服務創新
調查結果顯示,廣大農民期待農家書屋能有更多的服務創新,希望農家書屋既能夠提供信息、又組織培訓、開展講座。可以說,在許多農民心中,農家書屋早已超越了借閱圖書定位,而是集圖書室、文化活動站和信息技術交流站于一體的新型農村文化科技中心。因此,農民對服務創新的期待,是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之一,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3 “館屋共建”是農家書屋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
資源共享有效提高農家書屋的利用率,所以,現階段,最有利于農家書屋發展的模式應是實行以區( 縣)館為中心的區域總分館制。構建以區級圖書館為中心,以鄉鎮圖書館為依托,以行政村為重點的二級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圖書由區圖書館統一采購、分編。配送,統一管理文獻購置經費,利用圖書館數據管理系統,在流動圖書館服務網點開展通借通還,總館定期在業務上對農家書屋管理員進行指導,實現社會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4 “館屋共建”服務網絡體系的對策與措施
4.1 優秀的圖書管理員促進農家書屋的發展
目前,南通地區農家書屋一般沒有專業的圖書管理員,缺少書屋管理經驗,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不高。這就要求村委會要重視對管理人員的選擇,聯合地區圖書館對他們進行圖書分類、流通等業務的培訓。
4.2 文獻資源的更新與“館屋共建”相互流通是必要手段
農家書屋的建設標準是可供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于1000 冊,報刊不少于30 種,電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 種( 張) 。在此基礎上,農家書屋的書籍需要及時更新,以滿足讀者的需求。而整合資源,利用區(縣) 圖書館文獻資源優勢和信息網絡,幫助提高農家書屋使用率。
4.3 完善書屋管理機制
農家書屋作為農村的基礎文化設施,要扎根基層,建立長效機制。統一建設標準,統一制定《農家書屋管理職責》、《農家書屋借閱制度》等規章;統一印發農民書屋借閱登記簿、借書卡,規范借閱手續;統一簽訂農家書屋管理責任狀,納入年度考核目標,將書屋的管理責任落實到個人。
4.4 圖書館指導幫助書屋開展閱讀推廣活動
圖書館定期邀請理論宣講員、農技專家、致富能人等到農家書屋舉辦講座,抓住節假日、農閑時等時機,在農家書屋開展猜謎、讀書征文、心理輔導等活動和各類才藝大比拼。這些活動既宣傳了國家的路線方針,也普及了社科知識,還激發了農民群眾的閱讀興趣。
4.5 公共圖書館利用全國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數字資源平臺,拓展農家書屋電子閱讀功能
南通市公共圖書館與農家書屋協作,為農家書屋辦理借書證,這樣,農民就可瀏覽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文化信息網等數字資源,同時,開通農家書屋管理服務中心網頁,建立網上文獻借閱系統,推動農家書屋服務的網絡化和數字化。將各類優秀數字出版物直接投遞到農家書屋。數字網絡技術的運用,將極大豐富圖書資源,擴大內容覆蓋面,滿足農民群眾學習農業技術、鏈接市場行情、進行休閑娛樂等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需求。
5 結語
如果說新聞出版部門和當地政府是“農家書屋”建設的根基,那么公共圖書館應是“農家書屋”持續發展的支柱,為 “農家書屋”增添生機和活力。“館屋共建”既充分發揮了區(縣)圖書館和農家書屋的優勢,又讓圖書館和農家書屋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推動農村地區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利潔,樊興博,李艷.讀者視角下的農家書屋的調查與思考:以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農家書屋建設為例[J].圖書與情報,2010(6):48-52.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