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淵
【摘 要】在中國的政治發展過程中,“黨內民主論”力圖從體制內尋找民主的突破口,通過黨內民主的政治示范效應來推進人民民主的發展。黨內民主是制度創新,還是政黨的理論假設,都需要實踐檢驗。政治權威是政治穩定的關鍵要素,而我國政治權威集中體現于執政黨的權威。因此,黨內民主的設計與創制,應注意黨內民主和權威的協調發展,走可控的黨內民主之路。
【關鍵詞】黨內民主;政黨權威;可控;途徑
后發國家的政治發展實踐證明,政黨權威的強大與否直接決定了民族國家的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表明,共產黨的權威領導直接保障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政治穩定,甚至可以說中國給世界提供了一種政治推動現代化的發展模式。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社會成員的參與愿望急速上升導致共產黨的整合模式與社會的多元利益訴求之間產生了制度困境。從世界普遍規律來看,解決之道是建設民主政治參與渠道。世情、國情、黨情決定了中國的民主化道路必須在體制內尋找突破口,黨內民主的理論應運而生。但就中國政治生態來講,民主政治不能采納“自我解剖”的巨變途徑,應該更加務實,通過正確處理政黨權威和黨內民主的二元關系,推動兩者的有機發展。
1 民主與權威的政黨分析
民主與權威是政治學的兩個核心概念,前者涉及公共權力的正當性來源,后者體現了對公共權力正當性的認同。對于早發國家而言,權威的主要源自民主制度的產生的政治合法性,而權威是政府政策的保障。對于后發國家而言,政治權威一般來源于歷史革命功績、經濟管理能力、社會控制能力和某種意識形態的普遍認同等要素,民主績效產生的政治權威并非核心要素。當然,對于后發國家而言政治權威是政治穩定首要條件。就我國具體情況而言,國家的政治權威與政黨的執政權威的高度融合的,相依而伴。亨廷頓認為 “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1],這一過程表明,后發展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政治民主和政治權威陷入難以抉擇的尷尬境地。而其中政黨的轉型是關鍵要素,如何通過民主執政加強政黨權威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政黨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的推動者。韋伯將政黨的發展進程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政黨,完全是貴族的隨從;第二階段是權要的政黨,政黨是知名人士的結合,在地方是有產者和知識名流的非正式結合、在中央是議員的結合;第三階段,是現代的群眾組織的政黨,即大眾型政黨,這是選舉權普及的產物。[2]從政黨的發展來看,政黨執政權發展趨勢是人民投票認可。儼然,政黨是民主的捍衛者和受益者,是人民自我統治的民主工具。
從權威的視角來看,國家的權威是制度使然,政黨的權威是政黨自身通過某種方式贏得的。嚴格意義上說,國家權威是國家正當性的表現形式,政黨權威則是政黨在運行過程中得到公民認同和自覺服從。政黨權威涉及政黨自身的被認同和對掌管國家權威的正確使用,前者依托政黨于政黨的價值、意識形態、組織覆蓋度、歷史功績和執政績效,后者者關乎國家權力機器的運用和公共權力的合理化等因素。
當然,各國政黨產生、發展和使命都不盡相同,通過西方的經驗來分析我國政黨政治不勉有以偏概全之嫌。就目前中國政治系統中的正式結構來看,政黨結構一直處于核心地位,并與政府構成了高度的整合狀態,社會有序和發展所需的重要和宏觀的政治功能主要是由政黨結構來提供的,這是中國政治系統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系統履行功能相區別的一個主要特征。[3]歷史的看,中國共產黨不僅為新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而且解決了舊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危機、民族危機和國家危機。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不僅為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而且通過自身的領導能力推動了高速現代化。慎而觀之,中國共產黨從歷史的革命偉績、經濟奇跡、文化塑造、社會治理等方面累積了相當高的政黨權威,但這種政黨權威缺乏民主要素,不是民主法理型的權威。
2 政黨權威對黨內民主發展的重要性
政黨權威是黨內民主有序發展的邏輯點和歸宿點。如果黨內民主的結果是政黨權威的崩潰乃至無組織、無紀律的自由主義,那么黨內民主的價值就值得懷疑。之所以有這樣的假設,是因為黨內民主設計的重點是黨內競爭型選舉,沒有政黨權威容易造成黨員之間因競爭產生的離心力。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集中統一是黨的力量保證,充分肯定了民主對于黨的重要性,而集中統一則是政黨權威的具體表現形式。
從政黨權威的組織內部作用看,政黨權威是政黨凝聚力的有力保障。首先,任何政黨都有等級特征,即下級服從上級、局部服從整體、地方服從中央。因此,政黨權威是上述“三個服從”的根本保證。其次,政黨精英要獲得政黨成員的認可,往往依賴于政黨權威。最后,政黨權威是政黨決策執行的后盾,直接決定了政黨組織內部的滲透性而不至于形成組織的“內卷化”。因此,政黨權威對政黨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黨內民主的設計不能弱化既有的政黨權威。
從政黨權威與國家的關系上看,對于一黨執政的國家而言,政黨是政治權威唯一合法擁有者。因此,政黨權威的是公共秩序的主要承擔著,也是維持政治穩定的主體力量。亨廷頓曾言“共產黨人為處于現代化之中的國家所提供的,首先就是這種滿足道德需要和創建合法公共秩序的能力。”[4]前蘇聯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損壞政黨權威的政治改革不僅會導致政黨的衰落,而且會導致國家的分裂。黨內民主的設計必須考慮政治穩定,政黨權威是防止“民主休克療法”的黨內資源。
一般認為,黨內民主要通過漸進式、自上而下、精英到大眾的政治改革,主要是開發即有的黨內制度的運行功能,使民主運轉起來。黨內民主、政治權威、政治穩定都離不開政黨權威,他們之間暗含者邏輯映射關系。政黨權威是政黨管理公共事務的必然要求,政黨無威而不信;政黨權威是黨內民主發展的內在要求,黨內民主的本質表現為政黨權威的合理化;政黨權威與政治權威相互獨立而彼此相關,政黨權威和政治權威是政黨執政合法性的兩面,前者為后者提供的組織保證,后者是前著活動的法理支持。
從世界的實踐的經驗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民主化都說明市場經濟是催生民主政治“胎盤”,民主法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后果。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必然要求政治的民主化改革,政黨轉變政治職能,推進民主法治是時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一黨制國家要在民主法制和一黨長期執政之間存在一定的張力,這就需要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的前提下進行有步奏的進行民主設計。貿然實行大規模的國家民主往往會挑戰一黨執政的地位,黨內民主是一條可行路徑。政黨權威保障黨內民主的可控性,黨內民主有利于政黨權威的合理化。從邏輯上講,政黨權威推動黨內民主的路徑并不會挑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從而調和民主與一黨專治結構性矛盾。
3 可控視野下的黨內民主建構
S.P.亨廷頓所說:“社會及經濟現代化對政治與政治體制所起的破壞性影響有許多形式。社會和經濟的變化必然使傳統社會與政治集團瓦解,并削弱對傳統權威的忠誠。”[5],傳統權威的消弱必然要求政黨謀求新的執政合法性。對于一黨制的國家而言,民主法制一直被西方學者所詬病,如赫爾德批評到“一黨制的原則在于只有一個政黨是整個社會利益的合法化表達者,投票者只擁有贊成政黨所推薦的候選人的權利,或者是偶爾有計劃在同一政黨的不同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6]這種觀點不但片面,而且未能洞察到民主制度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對于政黨來說,推選精英來讓人們投票選擇誰最終當選政府領導人是政黨的基本職能之一。因此,黨內通過選舉推選政治精英,而后通過全國人大選舉獲得國家領導職位是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有機結合,也構成了社會主義民主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民主的差別在于一黨與多黨在推選精英的差別,這兩種民主形式的緣起于各自的憲政體系的不同,民主的道路也可以別具一格。
一般認為,權威是政治穩定的關鍵,民主是現代政治權威的法理來源。就我國而言,民主集中制是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的運作基礎是民主原則,集中的目的在于形成行動的組織意志,也就是說集中是組織權威的表現。從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權威建設來看,黨內民主是一條永葆生機的黨建之路。因此,從黨內民主的制度功能來看,黨內民主包括三方面的功能:(1)精英推選功能;(2)利益表達功能;(3)國家維系功能。要發揮黨內民主的上述功能,同時維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黨內民主設計不但要來實現民主的運轉,而且應該是一種可控的民主模式。具體而言,黨內民主構建可考慮如下步奏。
3.1 集體領導和黨員有效參與相結合
民主集中制作為共產黨的組織,是出來黨內外重大事務的政治原則。民主集中制視野下的領導制度普遍采用集體領導的方式,凡是重大問題必須經過黨的領導集體共同商議,通過民主投票的方式作出決策。但此種決策模式缺乏黨組織成員的有效參與,黨組織內部容易產生官僚主義,黨員的主人翁精神不足,削弱了政黨內部的組織權威。因此,在構建黨內民主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集體領導制度的同時,加大普通黨員有效參與的制度建設。比如,可以采用政黨決策的內部評議制度,讓普通黨員發表自己對組織領導、組織政策的看法。
3.2 差額選舉與黨員選票的平等相結合
拉里·戴爾蒙德認為選舉是“民主的底線”。差額選舉是民主質量的關鍵機制,體現選舉的競爭作用。黨內民主的構建不但要提高黨內選舉的差額比例,而且要在差額選舉中體現黨員選票的平等。在差額選舉過程中,每個黨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有效的投票機會,而且,所有的票數應當同等地計算。“一人一票,每票等值”,不允許任何黨員享有特權。
3.3 黨員充分的知情
在黨內民主設計必須考慮黨員有充分的知情,所有黨員都有同等的、有效的機會去了解各種備選的政策及其可能的結果。黨員的知情權保障,黨組織應該在制度設計中完善溝通體系,形成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溝通機制。
3.4 健全黨內監督機制
要體現政黨權威和保障黨內民主的順利進行,必須要健全黨內監督機制。黨的十七大提出關于“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將監督權提高到于決策權、執行權一樣的高度。監督權是黨內民主選舉程序和結果公正的保障,同時監督權也是政黨權威的必要條件。
4 結語
黨內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民主的一種價值,更是一種制度。黨內民主建設是政治文明的一項工程,政黨權威是保障力量。實施黨內民主,堅持政黨權威是中國民主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三聯出版社,1987:38.
[2]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M].Gallaxy Book,1958.
[3]程竹汝,任軍鋒.當代中國政黨政治的功能性價值[J].政治學研究,2000(4).
[4]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29.
[5]塞繆爾·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40.
[6]戴維·赫爾德.民主與全球秩序[M].胡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5.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