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幸福一直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千百年來,人們不斷的在追問和探索中找尋答案,但是“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雖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定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例一貫。”[1]
馬克思對于人的幸福的思考并沒有像以往的哲學家去訴諸于對宗教的幻想和期盼,他立足于現實社會,以人類賴以生存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了人的本質、人的自由、最終幸福在共產主義社會得以實現。
1 馬克思幸福思想
1.1 “現實的個人”是現實生活世界中追求幸福的主體
馬克思的現實生活世界理論是完全奠基于人的世界之上的,即從人的生活世界出發,追問人的價值和意義,然后探求如何能夠最終達到人的幸福完滿的狀態,而完成這一系列步驟的主體就是“現實的個人”。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哲學史上革命性的變革,也就在與他關注于人的問題,解釋了“人是什么”這一哲學最根本的問題,從而為其全部的理論體系奠定了科學的人的理論。因此,馬克思認為“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2]而“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是“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3]現實生活世界本身的性質就是要關注人的現實生活,倘若離開了人根本就無謂生活,更何談生活的幸福。以往的哲學設定了人絕對先在的本質特性,都是在抽象的方面來談及到人,傳統哲學沒有回到現實的生活世界,最主要的失誤就是把人單單理解為抽象的人,而沒有去理解成“現實的個人”。
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首先必須是始終處在于其他事物的感性關系中,現實的感性存在物。同時,“既然人是從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經驗中汲取自己的一切支持、感覺等等,那就必須這樣來安排周圍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認識和領會真正合乎人性的東西,使他能認識自己是人。”[4]現實的人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客觀的對象,馬克思曾經指出:“應當避免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社會只能是現實的人的社會,人與社會是彼此關聯,是不可分割的。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的存在表征的人的各種交往關系都是人的關系,這就使整個世界不再是一個存在物的集合體,而是形成了一個生活世界。因此,馬克思說,自然界成為人的現實的自然界。相應地,人也被看作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而實現了單純的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躍進。在這樣的現實生活世界中,“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定”。[5]
1.2 勞動是人在現實社會中最求幸福的方式
馬克思認為,人首先就要滿足最基本的物質生活的需要,這就客觀的決定了人要首先通過勞動來實現對自然的人化即勞動的對象化,而“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著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物質生活本身”[6]因此,勞動不僅創造了人,而且還創造了人類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人得到了生活資料的滿足。由此,勞動并不是簡單地復制和滿足肉體享受的自我,而是要不斷地創造著自我。當通過勞動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和理想,那就相當于實現了自我,當然也會因此享受到人身最大的快樂和滿足,那就是“幸福”。“幸福不只是物質需要的滿足,在自由、自主的勞動活動中,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充分的利用,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就是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能力在社會事業上得到充分發揮的一種感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7]因此,勞動是人最基本的活動方式和存在方式,也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更是人們在現實社會中追求幸福最基本的方式。
勞動不斷地改造著主觀的世界,而正是在勞動中人才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勞動是人的生成過程,就是人的生活,馬克思把人的生活方式用勞動加以解釋,稱為“類生活”。他說:“這種生活方式不僅應當只從他的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加以考察。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活一定形式,他們一定的生活。”[8]人在勞動中產生,也在勞動中發展,真實在勞動中,人逐漸確認了自己的本質力量。
在當今的社會生產方式背景下,人們的勞動那個大多數是異化的,勞動的異化造成了人類生存的矛盾。勞動的本質就是自覺的活動“我的勞動是生命的自由表現,因此是生活的樂趣。”[9]但是由于私有制的產生,勞動者和他的勞動產品開始相異化,工人付出越多的勞動,創造越多的財富,他就越貧困。勞動本應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但是異化勞動迫使把勞動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勞動。同時,勞動者和他的類本質也開始產生異化。勞動應該是人作為有意識的類的存在物的自我確證,但異化勞動把人的類生活轉變成了僅僅用來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一種手段。另外。異化勞動還造成人和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勞動成果不能歸自己所有,為別人占有,勞動成為替人服務、為人支配的活動。是私有制下的物化勞動使人的生活片面化和生活世界的物化。當然這樣的狀態在歷史的發展中得到改變,生活的世界是不斷揚棄著自身片面性和異化狀態而日趨走向全面完整和真實。這樣,勞動的屬人的性質真實地展露出來,勞動成為人的生活的重要部分。
2 馬克思幸福思想的當代意義
當前,我國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由于我們當前的社會中也著實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例如,在經濟方面,沿海和內陸的發展速度都出現了一些不平衡,環境問題隨著工業的發展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都在不同程度的擴大,中國社會在面臨這發展與和諧的矛盾。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和諧社會的目標提出對我們國家的必要性。要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做到公平與公正。實現社會的公平,這就要求國家必須樹立起群眾的概念。公平的對象不是少數人,而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發展是手段,但是不是目的。發展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人們的根本利益。實現社會的公平,這就要求我們建立起合理的社會體制,以保障社會的和諧。避免出現兩級分化的最好辦法就是要建立起一種最廣泛和充分、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社會管理體制,沒有差別就沒有發展,在合理加大較優越的人所承擔的社會義務的同時,也要使他們充分發揮將個人的財富有可能地轉化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投資和具有社會化只能的財富。
馬克思的觀點認為,共產主義就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歷史運動。“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10],馬克思這里所描述的歷史是人類不斷獲得自由的歷史,是人類社會的真正的歷史過度,但是無論是已過去的歷史還是未來,這必然會成為歷史的某一部分,而我們今天的實踐就是向共產主義發展的依據和基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在就是處于走向共產主義的路途之中,我們的每一天努力就是為共產主義創造著條件,現在的構建和諧社會是量的積累,而我們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則是整個社會發生的質變,在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是存在著各種矛盾的沖突,因此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也要分階段,逐步邁向共產主義社會,這才符合整個社會發展的規律,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將現在的工作重心傾向于當前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將兩者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不斷是我們共產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讓所有的人民生活在衣食無憂富足的社會中,最終達到所有人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周輔成,編.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7]《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釋與探討[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7.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時,1995:67.
[9]1844經濟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
[10]肖陸軍,趙昕.社會文明:內涵、特征與戰略目標[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8(1):10.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