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
【摘 要】如今,人們深深認識到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學校對心理健康的呼聲是非常高的,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擺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的切入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開展。在提高初中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不良現象,必須尋求有效對策予以根本解決,才能提高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績效。
【關鍵詞】心理;學生;家庭
如今,人們深深認識到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學校對心理健康的呼聲是非常高的,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擺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的切入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開展。在提高初中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不良現象,必須尋求有效對策予以根本解決,才能提高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績效。
1 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是使個性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沒有健康的心理,特別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不良的學生在病態人格、攻擊性、撒謊、沖動性等測驗中,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學生。對智力發展和學習來說,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而意志薄弱、厭學、自卑、粗心、神經衰弱等心理行為問題,則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發展存在著交互作用,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焦慮、抑郁、恐懼等,往往會使人產生各種身體疾病,如“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愿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于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經常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心理如果加以引導,可以激發青少年求異的思維和創新的火花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但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確把握,就會養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心理健康是學生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對他們來說,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種美,沒有健康的心理,也談不上外在美和內在美。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助于勞動觀念與勞動習慣的培養,而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往往會在勞動中采取逃避的態度。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也是為其日后有效從事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一項基礎工作。
2 加強學生的修養是關鍵
要讓學生有著健康的心理,必須加強學生自身的修養。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新的學習目標,適應各個年齡段的過渡,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情緒,在行動上要善于自我激勵和反省,通過自我暗示、自我克服,克服盲目的沖動,把自卑感、虛榮心、厭學癥成人化導向自強、自尊、自愛、自控的境界。其次教育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盡快適應、關心和熱愛班集體,團結同學,與大家建立真誠的友誼,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會辨別是非、美丑、真假、善惡,懂得堅持真理,抵制不良影響,完善自我的同時也完善班集體。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于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談心里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這些孩子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于焦慮、抑郁狀態。這種脆弱封閉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會驚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潰。應試教育下的繁忙學業、激烈競爭,也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愿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當他們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答卷時,總是抱怨自己,從而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此外,父母的離異,或親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再次告訴學生每當遇到煩惱、苦悶、失意時,要坦誠向老師、長者、朋友傾吐,求得理解和幫助。遇到表揚批評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誘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開朗和愉快。
3 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教師讓學生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困惑,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使學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凈化的同時,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咨詢活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學生與咨詢老師直接面談,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覺進行心理調整;二是間接咨詢,讓學生把難以啟齒的問題通過電話、信件等匿名的方式傳達給老師,教師則可通過講座、黑板報等方式解決其中的典型問題。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詢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⑴保密性原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隱私,為學生保守秘密,不辜負學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則。教師要與學生成為朋友,使學生在解決心理困惑時沒有顧忌;⑶教育性原則。教師應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礙。
4 全員參與,共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時,伴隨此項工作的普及,它已成為學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必將成為每位教師必備的職業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專業從教人員的事情。學生的心理健康既離不開學校、家庭的教育,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社會各界應積極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發生,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不論哪一個學生的問題,它指向全體師生,這就要求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知識的能力,使得專業化心理輔導和非專業渠道并齊。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的優化、學科教育的滲透、課外活動的熏陶和學校教育的作用,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另一方面,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教合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共鑄整體教育合力,創造良好的心理發展氛圍,摒棄德育化、課程化和醫學化的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發展。
總之,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承受各種挫折和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這是當前素質教育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們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種、收獲,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吳增強,蔣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