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數控加工技術》課程改革的探討
廣東省工商高級技工學校 馬建秋
【摘要】針對企業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對專業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的發展趨勢。本文從技工院校教育的定位出發,探索《模具數控加工技術》專業課的課改模式。
【關鍵詞】模具數控;模塊教學;課改;評價
根據技工院校突出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按照模具數控加工工作崗位的需求,以“模塊教學”為主旨和特征改革教學模式,開展工學結合實踐,使學生掌握相關職業中等應用性人才所必須的數控設備的工作原理、結構知識;編程基本知識;數控車床的編程及操作方法;數控銑床和加工中心的編程及操作方法;能熟練操作數控機床加工中等難度的工件。
一、課程設計思路
1.按照“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任務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要求,該門課程以形成數控加工與檢測為基本目標,徹底打破學科課程的設計思路,緊緊圍繞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職業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增強課程內容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相關性,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2.學習任務選取的基本依據是該門課程涉及的工作領域和工作任務范圍,但在具體設計課程中,還根據幾個典型零件的加工為載體,使工作任務具體化,產生了具體的學習任務。其編排依據是該職業所特有的工作任務邏輯關系,而不是知識關系。
3.依據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和職業能力形成的規律,按照“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嵌入式的”設計要求確定課程的知識、技能等內容。
4.依據各學習項目內容總量以及在該門課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學習任務的課時數。
二、課程項目設計(內容與要求如表1所示)
三、評價方法改革,樹立全面的評價觀
1.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
在以往評價中,教師是評價者,學生是評價對象。但在這樣的過程中,由于評價的主動權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只能處于被動應付的地位,因此,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也很難體現。在課程改革體系中,學生由評價客體成為評價主體,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參與性,增強了學生的評價能力,這也有利于學習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標的明確、個性化的培養,也能充分反映課程改革的真實效果。新課程的評價從靜態的評價結果轉向了動態地評價整個過程,這就要求要求教師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等方面作一個較完整的評價。
2.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
在以往的教學中,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注重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已成為課程改革的瓶頸。而過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只有把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才能更全面的對改革后的課程進行評價,促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3.課內評價和課外評價相結合
提倡課外評價是開放性的特征之一。在新課程中,有許多內容是要求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如把學會的專業技能為社會服務,由社會、家長和同學給予評價,這種寬松的評價方式對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是十分有利的。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容易獲得的。
4.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相結合
通過對用工單位的走訪,了解學生所學的專業技能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所學課程更能適應用工企業的需求。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只有調整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和評價制度,并結合市場的需求,設置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強調實踐教學、強化技能訓練,突出受教育者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才能達到高職教育的目標,完成職業教育的任務,培養出高技能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