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坤
【摘 要】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喚醒課堂的生命力,讓課堂變得活潑生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具創造性思維、具有創造力,而教師的創造思維卻是關鍵中的關鍵。只有擁有創造性思維的教師,才能創造性地理解和落實新課程理念,使新課程為培養一代新人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創造;方法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喚醒課堂的生命力,讓課堂變得活潑生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具創造性思維、具有創造力,而教師的創造思維卻是關鍵中的關鍵。只有擁有創造性思維的教師,才能創造性地理解和落實新課程理念,使新課程為培養一代新人發揮更大的作用。在課改中我是如下進行的:
1 提出問題,及時反思
一個創造性思維能力強的音樂教師,往往是最善于在教學實踐中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的。一個音樂教師如果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感興趣,對社會關注的教學問題冷漠無視,不發現問題,不及時反思,那時斷然沒有大的作為的。關注教學中的規律性問題,下大力氣研究、實踐,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對策,是我們每個音樂教師追求的寶貴品質。例如,在課改的最初,音樂課如何做到既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又要圍繞音樂而展開,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同時做到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在情感上得到美的陶冶,知識技能得到提高,在精神上得到升華呢?如:在一次協作片教研活動中上欣賞《春節序曲》,教師讓學生用道具和舞蹈動作來表現音樂,教室里“鑼鼓齊鳴”,稠扇飛舞,好不熱鬧,可是學生卻沒有再現出春節歡慶熱鬧的氣氛。作為教者她的本意可能是想把新理念帶進自己的課堂,但卻沒有起到相應的教學效果,那么在課后反思時要重新考慮在這節課中如何讓學生真正感悟音樂是如何表現春節歡慶的情景。作為聽課者我們也要對這個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加以思考,如果我教該何處理呢?等等。當我們養成了善于提出問題的習慣,并且及時反思,那么我們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就會游刃有余了。
2 通過自然界豐富的音響世界,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感受能力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通過節奏、節拍、曲調、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音樂要素來塑造音樂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各樣的情感反應。因此,對音響的感受是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通過不同形式與手段對學生進行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響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如風雨聲、雷電聲、鳥鳴、狗吠、馬嘶、獅吼、濤聲、流水聲、機器馬達的轟鳴聲、戰場上的槍炮聲、抑揚頓挫的叫賣聲……作曲家們為表現這些豐富音響和自身感受而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及情感,如《動物狂歡節》、《雷電波爾卡》、《騎兵進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飛舞》、《百鳥朝鳳》等中外名曲。教學中,有的音樂教師指導學生聆聽這些作品,讓學生感知音樂與大千世界的密切關系,感知大千世界豐富的音響和音樂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心窗,利用各種生活物品,自己動手制作模擬大千世界音響的“樂器”進行表演。在教師的啟發、鼓勵下,有的學生將塑料紙揉成團,放在掌心里揉搓,使其發出“刷刷刷”的聲音,用來模擬瀟瀟細雨的聲音;有的學生手握塑料飲料瓶發出“咔吧、咔吧”聲,模擬雷聲;有的拿來一節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鳥叫聲;有的用空易拉罐裝進沙粒,用膠布封口,代替沙罐搖出“沙沙”的節奏;還有學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來代替“架子鼓”敲擊出不同的節奏;也有學生用碗或茶杯深淺不一地裝上水,用筷子敲擊出簡單的樂句……這些信手拈來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賦予了新的概念,雖然簡單、沒有固定音高,但卻在孩子們的音樂啟蒙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3 改善教學方法,尋求多種多樣
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主要有:練習法、欣賞法、演示法以及講授法、談話法等,作為新型的音樂教師,并不是完全摒棄原有的教學方法,而是要用這些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和音樂審美能力。應該摒棄的是利用這些教學方法為音樂知識技能的訓練服務。另外,半個世紀以來,多種著名的音樂教學法體系相繼創立并得到推廣普及。如:柯達伊教學、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等等。他們具有局限性,但他們同時都具有其某些閃光點,是值得借鑒的。如:柯達伊教學法中的約翰?柯爾文勢,用以幫助學生音級之間的高低關系。又如奧爾夫教學法中強調的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并且強調要結合語言節奏、動作的節奏來訓練和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此種方法對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有很大幫助。改善教學方法,還要注意音樂與舞蹈、美術、戲劇、文學、影視等進行結合,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很有幫助。(1)美術在音樂課中的應用。一年級學生欣賞民樂《三個和尚》,音樂時間很長,學生注意力較難集中,如果讓學生邊聽音樂并把自己想到的畫在紙上的話,情況就大相經庭,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的作品多姿多彩,獨一無二。(2)舞蹈在音樂課中的運用。“旋律是音樂的靈魂,節奏是音樂的肉血”,音樂的節奏又是舞蹈這門藝術的生命,舞蹈與音樂的有機結合,產生了可視、可聽的藝術作品。如欣賞《采茶舞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教師把課堂移動多媒體教室,欣賞舞蹈《采茶舞曲》,改變了以往欣賞課中單一欣賞音樂的模式,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直接,更深刻了。(3)戲劇、電影、電視藝術在音樂課中的應用。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戲劇、電影、電視藝術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總分,將這些音像資料巧妙地運用于課堂教學,對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氛圍,提供了有利條件。“演”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表現,涉及到心理素質、身體各部分的協同能力及創新能力。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將在演唱中得到鍛煉和發展。老師在課堂上獲得學生感悟歌曲和創新能力的直接信息。如老師可引導學生:你學會了這首歌曲后想不想唱給你的家人聽呢?假如老師和同學就是你的家人或觀眾,你將怎樣演唱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根據歌曲的內容、情緒創編動作,都想過把導演、演員癮,學生在這種自編、自演、自唱的實踐活動中,既培養了對音樂的興趣,又發展了創造性思維,提高了表演能力,真正把音樂課變成了學生自主活動課。
總之,音樂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思維離不開對音樂學科與學科相關知識的掌握,必須要有先進的教學理論,更要有扎實、深入的探索和實踐。作為一名工作在基層的音樂教師,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培養、提高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決非易事,要靠長期教學實踐的磨練、積累。讓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做一名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優秀音樂教師。
【參考文獻】
[1]朱則平,廖應文,主編.音樂新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劉助相,等.知識創新思維方法論[M].機械工業出版社.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