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追 孫永飛 韓碩 王景超 郝彥國 李鵬 楊建波 李旭
【摘要】農村電網結構薄弱,故障頻發,為了提高供電可靠性,應加強運行管理,明確常見的配電線路故障問題,并研究出具體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網;常見故障;解決辦法
農村電網改造后,10KV配電網絡運行狀況大大改善,抗事故能力得到較大增強,供電可靠性大大得到提高。但是為了減少低壓供電半徑,按照“小容量、短半徑、密布點”的原則確定配電位置;農業線路沒有參加農網改造;設計標準低以及農改設備多家廠商供應等眾多原因,造成農村配電線路點多、面廣、線長、走徑復雜,設備質量參差不齊等現狀。同時受氣候、地理、環境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使得線路故障率居高不下。針對農村配電網大多為放射式單電源裸鋁線供電線路的狀況,根據日常運行中發生的各類故障,總結線路事故發生的規律性,采取有效地預防或消除措施,下面就農村10kV架空配電線路的運行進行分析:
一、常見配線路故障原因分析
1.線路、設備自身缺陷造成線路故障
由于線路、設備維護不到位,缺陷沒有得到及時的消缺處理,使得發生事故。線路架設和配電設備運行沒有滿足技術要求,如跌落式保險用鋁絲代替等引起線路跳閘。農業線路由于沒有列入農網改造計劃,其線路長、線徑小、分支多、老化嚴重、低值絕緣子較多,設施陳舊,檔距弧垂過大,管理比較混亂等容易發生故障。
2.地方經濟發展過快,造成負荷過快增長造成線路故障
現在城鎮人口增加和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大,大量企業像雨后春筍般的建設,早期的電力規劃已遠遠落后于電力負荷的增長。造成線路長期過載運行的“卡脖子”現象,而電力投資沒有跟上引起供需矛盾造成的故障。
3.惡劣天氣等自然災害影響造成線路故障
惡劣強對流天氣時有發生,而電力線路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差造成安全生產事故。如臺風風速超過最大設計風速等。
雷擊造成有絕緣子擊穿或爆裂、斷線、配變燒毀等。分析其設備原因主要有:絕緣子質量不過關,尤其是P-15、P-20針式絕緣子質量存在缺陷,近一、兩年來,本地區頻頻發生雷擊針式絕緣子爆裂事故,引起10kV線路接地或相間短路; 10kV線路防雷設備和接地裝置不合格,1998年底開始,很多地區的配電變壓器都更換了氧化鋅避雷器,但一些較長的10kV架空線路卻沒有安裝線路型氧化鋅避雷器;接地電阻過大,卸流能力低,雷擊電流不能快速流入大地。
4.外力破壞造成線路故障
外力破壞是10kV架空線路的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物價上漲后,盜竊分子在線路上盜竊電力線路和設備引起故障;車輛碰撞引起10kV架空線路倒桿(塔);風箏碰觸和樹木障礙引起10kV架空線路相間短路跳閘等。
二、配電線路反事故措施
1.加強線路、設備巡視檢修力度,強化運行維護管理
強化責任意識,對10kV線路應按運行規程要求,按時進行巡視檢查,及時、準確提供設備缺陷,為檢修試驗提供依據,及時發現事故隱患,及時消除缺陷,從而降低線路故障率,提高運行健康水平。按周期開展預防性試驗工作,加大檢修力度。對臨時用電私拉亂接、違章用電等現象進行嚴格管理。
2.爭取資金,對農業線路進行更新改造
爭取各方面資金,對未改造的農業線路進行徹底改造,更新線路設備。對運行狀況差的線路以產權單位取的聯系,督促用戶對其設備進行維護或改造,要經常性進行檢查,向用戶提出整改意見并下發整改通知書。對確實不具備運行條件的線路,建議用戶推出運行,消除事故隱患。對新建改造線路嚴格按設計要求標準施工等。
3.與規劃部門建立常態聯系機制,超前設計線路容量
在線路建設前應多方調查,充分考慮當地規劃和經濟發展情況,設計時應有5-10年發展規劃,電力建設要超前于經濟發展。
4.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做好防外力破壞工作
對自然災害頻發的地方要更新防雷設施和適當提高最大設計標準,增強線路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做好電力設施保護工作,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宣傳教育和依法打擊相結合的方針,在農村通過定期設立咨詢臺,張貼宣傳畫,粉刷標語等大力宣傳《電力法》、《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增強百姓的遵法、守法意識和電力設施保護意識。
農村10kV架空線路安全穩定運行是供電企業發展的基礎;是新農村、新電力建設目標的要求;是縣級供電企業實現銷售、提供服務的平臺;直接影響到農電企業的經濟效益和“三農”切身利益的關鍵。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配電線路的故障成因比較復雜,預防線路故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除采取新技術、新設備防止事故的發生和及時消除缺陷外,應通過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在管理上應適應形勢變化和生產發展,不斷創新;應積極發揮當地政府、傳媒和廣大群眾的作用,加大宣傳、查處和打擊力度,起到群防群管的作用,減少事故的發生,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壓合格率,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國家電網公司農電管理與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R]2009,3.
[2]國家電網公司重點應用新技術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