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男 王繼華 郜雙峰
摘 要:煤礦安全生產中,地質工作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基礎,做好地質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更多類似事故的發生,對促進煤礦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地質工作;頂板事故;瓦斯事故;水災事故
地質工作是煤礦技術工作的重要的基礎,是煤礦生產和建設的“眼睛”和“尖兵”,是做好各項技術工作的基礎,也是多、快、省的做好煤礦生產工作的前提。從礦井建設、生產、直至關閉,地質工作都占具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安全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在煤礦安全生產中,加強地質工作對有效預防和避免各類事故的發生、增強防災抗災能力、提高煤礦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加強地質工作可有效預防頂板事故發生
頂板事故是煤礦生產中的常見事故,特別是在一些小型煤礦中時有發生,其中地質條件、地質構造有關的頂板事故占較大比例。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礦井地質工作基礎薄弱,地質資料收集不詳細、不及時,在生產過程中不能針對性的制定相關技術措施,從而造成遇到地質結構復雜區域支護不當或不及時現象。二是由于地質工作不詳細,構造不明確,當施工至斷層或褶皺發育地段時,由于節理發育、煤層松散,放炮時因震動造成冒頂,容易造成事故。三是陷落柱探查不明,由于陷落柱體內巖性雜亂、松散,并且在下陷活動時使周圍的煤巖產狀發生變化,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在掘進通過時容易發生頂板事故。要改變這種狀況,不僅要在工藝上、設備及提高人員素質上加大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加強礦井地質工作,提高地質資料的準確度、可信度。
2、加強瓦斯地質研究,預防瓦斯事故發生
瓦斯事故是煤礦多發的惡性事故,它具有突發性強,危害范圍廣、危害程度高、危害速度快等特點。在過去處理這類事故時,往往把工作著眼點放在“一通三防”等工作上,而忽視了對瓦斯地質的研究和投入,其結果是對瓦斯事故僅僅限于被動防御,而缺乏有效的預見和超前防范,無法從根本上控制和防止事故發生。瓦斯的積累與周邊地質構造和瓦斯地質狀況有著直接的聯系。一般來說,封閉的背斜有利于瓦斯的儲存,是良好的“儲氣構造”。高瓦斯礦區基本分布在向斜軸部、背斜鞍部、鼻狀構造的傾斜端等。地質構造中的斷層破壞了煤層的連續完整性,使煤層瓦斯排放條件發生了變化。開放性斷層有利于瓦斯的排放,封閉式斷層對瓦斯的排放起阻擋作用,成為逸散的屏障。而含煤巖系的沖刷侵蝕不僅影響瓦斯的生產,對瓦斯也起了泄放作用,在這些區域瓦斯普遍較小。地下水與瓦斯表現為明顯的相逆關系。因此,加強對地質構造的研究能充分了解瓦斯聚集規律,對預防煤與瓦斯突出起到積極作用。
3、加大水文地質研究力度,防止水災事故發生
掘進或采礦過程中當揭穿導水斷裂、富水溶洞、積水老窯等,大量地下水就會突然涌入礦井巷道。礦井突水一般來勢兇猛,常會在短時間內淹沒巷道,給礦井生產帶來危害,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在富水的巖溶充水的礦區及頂底板有較厚高壓含水層分布的礦區,及在構造發育、巖層破碎的地段,常易發生礦井突水。但只要查明水文地質條件,采取有效措施,礦井突水是可以預防和治理的。當巷道底板下有間接充水層時,便會在地下水壓力和上覆地層壓力作用下,破壞底板隔水層,形成人工裂隙通道,導致下部高壓地下水涌入巷道造成突水。通過大量細致的勘查、生產過程中各種水文地質資料的積累整理,以及綜合運用水文地質理論進行科學分析,對一定區域的主要含水巖系及其水文地質特征,主要含水層的含水性隨季節、年度及降雨量的變化規律等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從宏觀上指導設計和生產布局,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大大降低發生礦井水災事故的概率。
目前,許多礦井地質工作管理機構不健全,有些煤礦企業只重視生產、安全和眼前效益,而忽略了影響安全生產最基礎的工作——地質工作。日常缺乏礦井地質資料的收集、分析和研究,更談不上隊礦井生產的有效指導作用。如集團公司某煤礦由于地質技術人員少,本應及時搜集的地質資料不及時,某條回采巷道掘進時遇到一條小斷層,給下一步的安全工作留下了隱患,結果造成突水淹井事故,造成經濟損失數千萬元。這些沉痛的教訓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成立專門地質工作機構,集勘查、礦井生產、科研、教學與一體,集中優勢力量,對集團公司各礦地質條件進行掌握、分析和研究。
4、結束語
礦井地質工作在煤礦安全生產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做好礦井地質工作,對瓦斯事故、水災事故、頂板事故的預防至關重要,從而保證煤礦安全生產,提高煤礦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地質工作是煤礦安全生產的“眼睛”和“尖兵”,如果沒了“眼睛”的作用,煤礦安全將無從談起,必然會給煤礦安全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礦井地質工作不僅是一項專業技術工作,而且它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