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成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農村配電網線損較高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降低線損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電網;線損;降損;措施
0 前言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迫切要求供電企業加強供電營銷管理,健全供電營銷體制,而營銷管理的中心是線損管理,線損是關系企業經營效益指標的重要內容,是衡量電力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完善線損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是供電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課題。
1 農村電網線損較高的原因
1.1 配電變壓器“大馬拉小車”現象嚴重
配電變壓器負載率小于30%,即為“大馬拉小車”現象。農村大部分臺區配變年最大負荷利用小時數為1250~1600之間,配電變壓器負載率不足20%。絕大部分配電變壓器沒有在經濟運行區域運行。
1.2 三相負荷不平衡
農村電網大部分臺區線路三相負荷不平衡,中性線電流較大,通過我們幾次檢查的情況看有的臺區中性線電流達相線平均電流35%以上。與有關標準規定的中性線電流不應高于相線平均電流25%相距甚遠,因中性線電流較大,增加了低壓損耗。
1.3 電網無功補償容量不足
農村10kV線路及大量電動機等感性負載及絕大多數用戶產權的配變補償設備無功設備投運率低。無功負荷在線路上流動不僅造成電壓損失,影響電壓質量,而且造成電能損耗,如果能夠進行合理的無功補償可以使損耗減少。
1.4 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觀念,認為線損率只上上級下達的一個指標,線損完成的好壞,只是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而已,多年來線損率貼著指標走,降損目標也基本上以上級下達的指標為依據,降損工作處于被動地位。隨著科技的發展,用戶竊電手段越來越高,而電力職工受反竊電水平尚需提高。
2 村配電網降損措施損
2.1 配變輕載或空載時降壓運行
根據配電網基本理論可知,電壓降低5%運行,則變壓器的空載損耗將降低成本10%,因為在10kV網絡中,配變損耗占10kV線路總損耗40%~60%。農村配電網大量的配電變壓器白天和后半夜幾乎都為輕載或空載運行,所以降壓運行對降低線路損耗也有一定的效果。如果每天有1/3時間處于降壓運行,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降低10%運行(合理范圍內),則效果更為明顯。對于負荷季節變化較明顯的臺區,可以考慮采用兩臺配電變壓器供電,一臺大容量配電變壓器,一臺小容量配電變壓器,負荷高峰季節可以投運一臺大容量配電變壓器,也可以兩臺配變同時投運,負荷小時投運一臺小容量配電變壓器。從而使配變盡量達到經濟運行狀態,減少配電變壓器的損失,達到降低線損的目的。
2.2 加強計量更換力度
電能表是用電量的唯一依據,首先要用電計量裝置齊全,同時計量要準確,供電部門要嚴把表計校驗關,保證校驗次數與周期,提高校表質量,特殊情況隨時抽校。計量改造嚴格按“線進管,管進箱,箱裝表,表加鎖”安裝,更換表計是降低線損的最主要措施,對規范用電市場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要加大電度表效驗力度,必要時進行強制校驗,尤其是關口表要定期校驗,檢查各關口表的輸入電量和輸出電量是否平衡,及時發現異常情況,管好計量表計。
2.3 平衡三相負荷,減小不平衡度
0.4kV及以下線路三相負荷不平衡,嚴重時燒毀變壓器。同時要定期檢測三相負荷電流,及時調整三相負荷,使三相不平衡度小于規定范圍10%。盡量避免出現某相負荷過重,而另一負荷輕載的現象。努力減小不平衡度,實現三相負荷平衡。
2.4 加強無功管理
及時調整改善配電線路的功率因數,實現電容自動補償與隨器、隨機、分散、就地補償相結合,提高功率因數和改變電壓質量,提高配變供電能力和設備出力,降低電能損失,從而達到降低線損的目的。提高設備和負載的自然功率因數,對于大用戶公用變的設備和負載,按配變容量20%裝設電容補償裝置,減少無功損耗。無功補償裝置應選擇適當位置,經過實際測算和運行中發現的問題對比分析,爭取達到最佳補償效果,以達到降損目的。選擇無功補償裝置時,要優先考慮科技含量高、維護方便,反應靈敏的產品。
2.5 強化管理手段,降低管理損失
2.5.1 實行10kV和臺區低壓兩級考核
對供電所10kV出線按每條出線10%綜合線損率考核,用電科每月最后一天同時抄錄電量。供電所每月固定日期對配變抄錄電量,臺區0.4kV以下對村電工按按實際嚴格考核,實行兩級管理,重獎重罰,加大考核力度。完善線損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確各職能部門和生產單位之間的分工。各單位應有專人負責,達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楚。不斷提高全員對線損管理的認識,人人關心、一級對一級負責,把線損指標分解細化。把線損的考核分解到各個變臺和各分支線路,建立檔案,收集積累資料,編制線損手冊,繪制阻抗圖,為降低線損提供依據。對農村用電季節性強的臺變,要及時調配,特殊農灌用電可配置母配變。每月召開一次電量平衡分析會,匯總全月局、所、臺變線損報表,計論分析線損情況,總結檢查,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問題,使得線損指標更加細化,責任到人。
2.5.2 建立審核、用電普查制度
嚴格執行較大電力用戶的用電分析工作,對用電量差異大的用戶要查明原因,杜絕似是而非或隨意下月平衡的現象,組織用電普查,堵塞營業漏洞,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營業普查。外查表計是否準確計量,有無偷電現象,杜絕人情電、關系電,內查電價執行是否正確,有無錯抄、錯算等現象。線損管理是電力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使線損率逐步降至合理范圍,還應加強企業管理,推進技術進步。
2.5.3 嚴格審核制度
加強對用戶的用電分析工作,尤其是對用電量變化較大的用戶應查明原因,從管理上防止差錯的出現。組織用電普查,堵塞營業漏洞。用電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它對于計量的正確性和合理性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線損統計的正確性也有較大影響。實踐證明,組織一次用電大普查,總能查出一些問題,堵塞一些漏洞,必須堅持用電大普查工作。建立正常的負荷抄錄制度。負荷資料對安全和經濟運行是必不可少的,它對于開展線損理論計算,掌握和控制網絡經濟運行方式有著指導性的作用。合理安排檢修工作。將檢修的各個方面項目捏在一起,可減少重復停電,從而減少對用戶連續供電影響。另外,當某一設備停下來檢修時,可能由另一設備來代替,但是由于負荷的增加,損耗卻增加了,因此,也應縮短檢修時間。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制訂檢修周期和檢修定額工時,采用承包責任制。開展線損小指標考核,將上級下達的線損率指標,實行“分層控制,逐級負責,分級考核”的辦法,將線損率指標分解成若干小指標,下達至各部門各工區和班組,使線損工作落實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之上,并定期進行考核,激勵人們的能動性。搞好統計分析。做到數字準確,上報及時,線損的統計分析工作是一項制度性的工作,一般應每月進行一次,包括分析數字的正確性,指標完成情況,降損措施計劃完成情況,起到承上啟下的指導作用。
2.5.4 加強組織領導
組成線損管理網,要領導重視,措施得力,是做好線損工作的關鍵。由局生產局長和總工程師親自負責領導,有關職能部門設線損專職人,基層設兼職人員,組成一個自上而下的線損管理網,建立線損管理責任制,使線損工作在組織上起到保證作用。
3 結論
線損率是供電企業一項重要的經濟技術指標,線損的高低,直接反映一個供電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降損節能是農村供電管理的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