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如今中國的GDP總值已經躍至世界第二,許多人認為,中國今后會有更大的發展,甚至有可能超越美國。我認為如果中國以目前的速度,繼續增長,在今后的50年內,即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大國。但是美國能否允許一個超越美國的中國的崛起呢?本文首先陳述了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意義,又分析了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最后就中國經濟應該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怎樣發展提出了自己的一點看法。
關鍵詞:經濟大國,消費結構;經濟發展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迅速,人口流動的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中國的經濟正處于一種平穩上升的趨勢和狀態之中。在全球經濟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呢?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意義
經濟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十分重要,美國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教授曾經在一起1988年出版的《大國興衰》一書中以歷史的名義是我們大國的定義是:經濟大國、軍事大國、法制大國,只有江浙滬的內容合二為一才能夠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美國在成為超級大國之前,也是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戰首先成為的一個經濟大國,在良好的經濟基礎上,才成為了一個軍事強國、法制強國。經濟在軍事中的作用非常強大,一個國家在軍事上的經濟投入對其軍事力量有重大影響,對國家國際地位的提高,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萬物發展的邏輯規律,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須前提條件,所以說只有經濟強大了,才能夠發展軍事,只有軍事強大了,才能夠維護本國的利益,由此可見,經濟不僅是軍事發展的前提,更是國家發展的前提。
二、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社會乃至國際各界都在高度關注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規模在30年的時間內實現了年均9.6%的高速經濟增長趨勢,使中國13億人的溫飽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而且預計在2020年的,全國居民能夠達到小康水平。根據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的GDP總值為2165億美元,到2006年已經增長至2.63萬億美元,到2013年已經增長至8.3萬億美元。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基礎設施也日趨完善,制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使科技、教育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勞動力的素質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三、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
中國經濟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巨大的進步,但總體來說經濟水平還是比較低,而且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各種經濟危機所帶來的挑戰也在不斷擴大。
1.中國的基礎建設還有待提高。
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達國家之間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整體方面還存在著諸多不足。盡管我國已經在醫療方面進行了大幅度改革,也在農村,建立了醫療合作制度,但是仍然不能夠解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居民的基本需求還是無法得到滿足。
2.人口眾多,資源不足。
中國人口眾多,占地面積廣、分布地區大,所以貧富差距也比較大。一方面能源與環境給經濟帶來的約束和限制比較大,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對能源和環境又造成了巨大的創傷,所以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
3.城鄉發展不協調。
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是當前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城市居民不僅有良好的醫療保障,還有良好的生活服務項目,而在鄉村,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都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城市工廠多、企業多,就業容易,而農村土地貧瘠、企業少,就業機會少,長此以往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4.國際經濟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伴隨著各種經濟危機和國外勢力的打壓,人民幣升值、出口量減小等問題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酷男女。因此中國的經濟還必須借助中國內部的市場來尋求發展。
四、對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些看法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要想保證經濟貿易的有序、健康發展,就必須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保護中國的經濟免收國際勢力的打壓和金融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就國內目前的經濟政策來看,“穩中求進”是我們的基本方向,下面筆者就以這一原則為基準,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
1.面對人民幣升值,改變外匯儲備策略
一方面,面對美國的“中國脅迫論”我們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宣傳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的貢獻。另一方面要及時改變國家的外匯儲備策略。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國已經擁有超過3.82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個數字似乎看起來很誘人,但是卻無法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近年來,人民幣的匯率一直上升,中國的外匯資產貶值不可避免,一些投資于美國金融市場的高風險資產很可能全軍覆沒。與其這樣把資金借給美國去發展他們的國家,倒不如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國內的建設中來,建設中國的城市,發展中國的經濟。
2.拉動內需,發展才是硬道理
眾所知周,我們國家向來以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低價格為主打,所以我們的產品在國際上具有強烈的競爭優勢。但是低成本、低價格,都是建立在對國家環境、資源的高污染和高消耗之上的。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大城市整日都被霧霾所籠罩,霧霾的形成就是由于工業生產中所產生的廢氣排放物(比如說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粉塵顆粒等等)過多而形成的,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我們必須要改變國內的產業結構,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爭取將價格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從低成本、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消耗、低污染的新經濟進行轉化。
結論
危機和機遇是并存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該做到更加謹慎、細致,來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比如說面對人民幣升值,改變外匯儲備策略;拉動內需,改變內部產業結構等,只要我們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相信在中國的經濟一定會得到健康、有序、迅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衛華.中國經濟增長路徑的選擇與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4(05)
[2]李若谷.中國崛起的關鍵是“制度適宜”[J].經濟導刊,2014(05)
[3]丁偉杰.淺析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和可持續性探究[J].現代商業,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