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華屏
摘要: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模式的識別與細分,模式的比較與選擇,模式的示范推廣與發展演進。因此,筆者也對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探索研究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字:機械化;模式;探討
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從實踐和研究的兩個角度,需要注意一下問題:模式的識別與細分,模式的比較與選擇,模式的示范推廣與發展演進。
1 模式的識別與細分問題
模式的識別,就是研究之所以成為模式的特殊性質。任何稱為某種模式的事物,都一定具有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把這些特殊現象的本質從理論上高度概括表述出來, 就成為大家公認的某種模式。對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來說,就是要研究模式的物質內容( 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的生產技術路線及其裝備設施) 及社會形式( 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觀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的農業機械化組織形式及其運行方式) 。因為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都是技術裝備與組合機制運行的綜合表現。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用歸納相似性、區別差異性的聚類分析法進行歸類處理。
在現實生產中, 一個區域的生產模式大致可歸納為大家可以接受的幾類或若干類不同模式。用聚類分析法進行歸類處理,是因為事物都有差異,沒有絕對相同的。但許多事物也有相似之處,用歸納相似性,區別差異性的方法,求大同,存小異,把相似多于差異的事物都歸為一類,就可以大致區分出不同類型,有利于分類指導發展。由于影響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因素很多, 而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主導作用的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對復雜事物要合力找出其影響最大的、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作為區分模式類型的主導因素。例如,聯合收獲機械化生產模式與分段收獲機械化生產模式, 模式區分的主導因素是機械裝備。還需注意, 全程機械化生產與單一環節機械化生產的技術裝備模式區分不僅要看單項環節, 更要看全程各環節的集成; 不僅要看單一技術裝備的功能先進性和條件適應性,還要看全程裝備的成套性和配套協調性。
2 農業機械模式的重要性
中央一號文件從國家戰略高度,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指出“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對推動全局工作、贏得戰略主動至關重要”。而要確保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和農產品長期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因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文件精辟地闡釋了必須堅決貫徹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并有五處提及有關模式探索與創新的內容,可見模式探索與創新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是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重要科技支撐,對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我國農業機械化已進入中級階段中期以后,從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向農業全面機械化邁進的發展新時期,文件提出“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給農機化工作者指明了努力前進的方向。
3 關于模式的概念和特性
關于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很多,正呈興起之勢。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模式,對于模式的概念,也有許多不同的認識、理解和表述。本文認為,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典型樣式(有代表性的狀態),或某種行為的標準方式(如生產或服務的標準范式)。現實中人們常稱的“模式”,是對客觀存在的某種事物典型樣式(基本形式、標準狀態)的理性概括、表述和稱謂。所謂“式”,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狀態或運行方式。“式”前面加“模”,模式就是指該種事物的典型樣式、基本形式、標準狀態或范式。模式種類繁多,各有各的特性,相似的可歸為一類,有利于在研究和實際行動中分類分析和指導。如,有各種發展模式、經濟模式、技術模式、研究模式、生產模式、營銷模式、服務模式、教育模式、藝術模式(門派)、體育模式等,不勝枚舉。但凡稱為模式的,除各有其特性外,也都具有一些共性,可稱為模式有四性:時空性、相對穩定性、輻射帶動性、不斷進化性。
模式的時空性,是指模式本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其物質內容及社會化形式呈現出階段性和地域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的模式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地域呈現出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模式的相對穩定性和輻射帶動性,是指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地域模式雖然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的社會技術和經濟條件下,是基本類似和相對穩定的。因此,一種模式對條件類似的區域,有自然輻射帶動作用,即具有可復制性。相對穩定性和輻射帶動性是模式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理論依據。由此可以認識,人們研究和推廣模式,是由模式內在的自然特性和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科學行為。模式的生產、存在和推廣,有特定的自然屬性和科學依據。由于模式的相對穩定性,才有一定范圍、一定條件下的推廣價值。其輻射帶動作用才是一種自然的、必然的、非主觀臆造的發展過程。
4 模式的示范推廣與發展演進問題
如果說, 模式的選擇是通過實踐而發現和認識典型模式的過程,那么,模式的示范推廣就是通過實踐而檢驗典型模式的過程。只有通過試驗示范檢驗,達到了人們預期的結果時,模式的優選才算成功了,才具有推廣使用價值。因此,通過試驗示范再進一步推廣應用有兩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模式檢驗作用,看優選模式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的;二是起到提高其群眾認知度、認可度的作用,看這種模式群眾是否樂于接受,以利于減少盲動性,提高科學性和自覺性,取得更好的實際效果。
關于模式的發展演進。模式演進是必然發生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有自然演進和自覺演進兩種情況。自然演進是順從其自然的自發演進。我國現有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多數并非出自預先設計, 而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也就是說,多數是自然演進而成。在形成過程中逐漸被人們觀察和認識到,總結歸納出若干模式,可以從中進行優選。自覺演進是有研究支持, 有預先設計的演進。也就是由自發到自覺的演進,從優選到優化的演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轉型升級的新要求。在新的發展時期,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對農業機械品種多樣性、性能先進性和機器系統的成套完備性、配套協調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既要求機具裝備、設施性能先進,又要求裝備結構優化升級。因此,任何現有模式在實踐發展中都是有時效性的。過去適應,現在出現不適應;現在適應,將來未必能適應。發展中要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對發展模式必然有轉型升級的新要求,要轉變發展方式,進入新境界。上好新臺階,必然要求模式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對此我們要有信心, 又要有緊迫感和憂患意識, 從自發到自覺,迎難而上,努力解決發展中的難題。所以,模式創新也是科技資源整合、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從自發演進到自覺演進,從優選到優化,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客觀規律,可以在發展中更好地發揮認識的能動作用,促進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
5 結語
綜上所述,人們研究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一是研究模式形成和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得出正確的認識;二是研究模式的推廣應用價值及推廣應用方法,應用理論于實踐,為科學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