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玲
【摘 要】本文以武定門節制閘為工程實例,分析了其在現代化發展的大趨勢下,如何平衡與水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武定門閘;水生態文明;繼承發展
1 武定門閘現代化發展
武定門閘位于南京市武定門外秦淮河下游,距三汊河口12.6公里,距河定橋9.9公里,是秦淮河流域的主要控制工程之一。它與秦淮新河水利樞紐工程共同擔負著流域2631平方公里內的南京、鎮江兩市的江寧、溧水、句容兩縣一區及南京郊區的防洪、排澇、灌溉、沖污、排污等任務。流域內經濟比較發達,南京市是全省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是省府、南京軍區的所在地,因此秦淮河流域的防汛工作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其防洪任務也是十分艱巨的,是名符其實的小流域、大防汛。同時隨著流域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推進,為南京城區河道提供生態景觀用水,改善城市水環境已成為工程的重要任務。
隨著我國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水利行業對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也越來愈大。因此對水利工程運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水利工程管理現代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來的。水利工程管理現代化,不僅是適應經濟社會現代化和水利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現代水利工程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
樹立現代化管理理念,以科學管理、系統論、信息技術、自動化理論、法律法規等理論基礎為保障,深化現代化管理系統的建設,初步建立符合江蘇省省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武定門節制閘自動化系統,提升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設水平,開創智能化調度系統建設,全面提高工程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建立與現代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相適應的水利工程管理體系,確保武定門節制閘全面實現現代化發展。
武定門閘的現代化發展將以創新的治水理念、科學的管理模式、完善的基礎設施、全面的監控調度手段以及高素質、高水準的現代管理隊伍,繼承和發展傳統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充分實現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構建與江蘇經濟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管理體系,確保工程長期安全運行,持續并充分發揮效益。
2 水生態文明建設
水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水和諧理念,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礎內容[1]。
江蘇是著名的水鄉,具有良好的水資源稟賦和水生態條件,水生態文明是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和基礎保障。江蘇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顯示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2]。
調整治水新思路,尊重水的自然規律,堅持人水和諧的發展原則,科學的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對于當代社會與水有關的各種先進觀念和科學結論應當充分融入水利建設和管理理論之中,在觀念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人類最科學、最先進的智慧。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與水和諧共處、濕地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尊重流域圈、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等[3]。
樹立以人為本、全面服務的意識。武定門閘建設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服務南京市民,為南京市民提供切實可靠的防洪保障和環境保障。因此要樹立全面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思想,重視生態環境問題,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發展為最終目標。
3 武定門閘現代化發展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實現現代化是在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推動下,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多層面、全方位的轉變過程。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水利觀念,確立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建立現代效益觀念,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重視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改善居民人居環境和生活條件,提升區域競爭能力。衡量供水的保證率,除了水量以外,水質標準是同樣重要的一個指標。規程要求城市生活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長江及太湖主體水質達到Ⅱ類,主要入湖、入河河道水質不低于Ⅲ類;淮河流域主要支流水質不低于Ⅲ類。
在2013年汛期流域及南京城區歷次降雨過程中,武定門閘嚴格執行上級調度指令,開關及時,確保了流域防汛安全,整個汛期節制閘排水7.44億m3。2013年全年為外秦淮河“引江換水”運行365天,為外秦淮河提供清潔水源12.82億m3。武定門閘在確保秦淮河流域防汛安全的同時,利用現有工程設施,科學調度,為南京市外秦淮河引江換水提供清潔水源,改善城區水環境,不僅保證了“青奧會”的勝利召開,同時使秦淮河重新成為一條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華的河,恢復成為展示南京六朝文化的載體和歷史文化的資源。
在今后工作中,著力提高秦淮河的調水能力,進一步優化工程調度,擴大引江換水能力,形成水體有序流動,改善水動力條件,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暢通城市河湖水系,改善城區水環境,逐步建立與南京市規模、功能和地位相適應的現代化的武定門閘。
【參考文獻】
[1]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13(4):1-3+6.
[2]江蘇省水利廳.《江蘇省水利廳關于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解讀[J].江蘇水利,2014(4):3-4.
[3]劉樹坤.中國水利現代化初探[J].水利發展研究,2002(12):5-6.
[責任編輯: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