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斌
【摘 要】本文介紹了美軍陸、海、空、聯合四個層次的作戰指控系統,詳細論述了其當前美軍指揮控制系統及技術的發展現狀,分析了作戰指控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及目前美軍涉及指揮控制體系結構建設的項目計劃,總結了美國各軍指控系統發展特點與建設思路,通過對國外技術發展路線的梳理和匯總,提煉指控系統當前發展方向,旨在能夠對我國軍事裝備作戰指控系統的發展有所借鑒和啟迪。
【關鍵詞】指揮控制系統;解析;計劃趨勢
0 引言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指揮手段發展的時代性標志,是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出現及其應用。特別是在高新信息技術條件下,離開了軍隊指揮自動化,各種作戰活動將很難順利進行。所以,軍隊指揮手段的革新主要體現在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出現及其應用上。
1 美國各軍指揮控制系統發展現狀
1.1 美陸軍指揮控制系統
1.1.1 陸軍作戰指揮系統
陸軍作戰指揮系統是美陸軍各指揮與控制分系統的綜合。系統始建于 20世紀60 年代,目前所使用的第四代ABCS 是一個以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為依托,以戰術級戰場信息控制系統為基礎,以戰役、戰略級指揮控制系統為支撐,以單兵指揮控制系統為末端的戰場指揮控制系統體系。
1.1.2 車載移動作戰指揮系統
尚處于研究、開發、驗證階段的項目——車載移動作戰指揮系統,可為機動指揮官及隊員提供高度機動的、獨立的、可靠的車載數字化作戰指揮所。系統的安裝平臺包括布雷德利指揮車、斯特萊克指揮車和輕型戰術車。
1.1.3 標準化綜合指揮所系統
標準化綜合指揮所系統可為旅級、師級乃至軍級的指揮官和隊員提供模塊兼容集成戰役級指揮所平臺以及具備聯合能力的C4I 物理基礎設施。該系統由多種系統構成,特別是包括了標準化綜合指揮所系統指揮所平臺系統,即:指揮所局域網、指揮所通信系統、指揮中心系統和車載支持系統。
1.1.4 陸軍機載直指揮與控制系統
陸軍機載直指揮與控制系統是一個由UH-60直升機運載的陸軍作戰指揮系統,具有高機動、自主式和可靠的綜合數字指揮所能力。陸軍機載直指揮與控制系統能夠使使用單位和行動單位的指揮官,無論從臨時的偏遠地點還是在作戰空間中穿越,均能保持態勢感知和執行指揮控制。
1.2 美海軍指控系統系統
1.2.1 海上全球指揮控制系統
海上全球指揮控制系統是美國海軍裝備的主要指揮控制系統,是 GCCS 的海軍戰術實現系統,也是美海軍部隊網C4ISR 戰略的重要構件。它為用戶提供海戰指揮與控制能力,使各級指揮員能夠獲得實時的共用態勢圖,提供 C4I能力和輔助指揮官制定作戰決策。
為了適應網絡中心站能力,海上全球指揮控制系統正不斷利用最新的網絡、計算機技術朝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方向發展。目前海上全球指揮控制系統4.1作為聯合指揮與控制的過渡版本于2008年接受作戰測試,并于同年進入生產使用階段。
1.2.2 “宙斯盾”作戰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是美國海軍現役最重要的整合式水面艦艇作戰系統。它是一個集傳感器、武器系統、計算機軟件和顯示系統為一體的綜合海上作戰系統,裝備了“宙斯盾”作戰系統的艦船可執行多種任務,如防空、彈道導彈防御、反潛、水上防御、海軍對岸水上火力支援及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打擊目標等。經過反導改裝的反導型“宙斯盾”艦 在新的軟件協調下可以反巡航導彈、反彈道導彈甚至反衛星作戰。“宙斯盾”作戰系統主要由 6個分系統組成:MK1 指揮和決策分系統、MK1 武器控制分系統、AN/SPY-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分系統、MK99 火控系統、MK41 或MK26導彈發射分系統、MK1 戰備狀態測試分系統。目前,美國海軍還計劃增加第七部分,即作戰訓練分系統。
1.2.3 美軍ACDS作戰指揮系統
ACDS是一個具有增強能力的戰術數據處理和目標指示系統,共有ACDS Block 0(臨時過渡版本)和ACDS Block 1兩個本版。ACDS 與全分布式 SSDS(艦艇自動防御系統)集成,將成為美國海軍非“宙斯盾”艦的標準作戰系統。
ACDS 的功能包括:跟蹤自動化、特混艦隊和本艦的互操作能力、顯示支持、提供條令指控的武器對目標的實時反應、嵌入式模擬虛擬訓練。
1.3 美空軍指揮控制系統
1.3.1 美軍全球空中指揮所系統
美軍全球空中指揮所系統是美國國家級指揮控制系統。該系統主要由國家應急空中指揮所、遭受核攻擊后的指揮控制系統、受領任務并開始行動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它能在國家指揮中心和地面通信設備遭到嚴重破壞或者核打擊后,為國家指揮當局提供備份的指揮控制能力。美軍大西洋總部司令、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駐歐洲美軍總司令和戰略空軍司令部司令分別配置了一個全球空中指揮所飛行中隊,而且每架指揮所飛機都能傳送發射核武器的命令。
1.3.2 戰術空軍控制系統
戰術空軍控制系統的具體任務包括:為聯合空中部隊司令提供相應的系統和資源以支持態勢感知、聯合計劃及協同計劃、空中任務指令和空域指控命令的制定等。該系統主要有 3 個性能特點:一是能夠隨時在世界各地展開使用,機動能力較強;二是可按戰場環境需要臨時剪裁拼裝構建組展開,適應性好;三是可采用計算機輔助兵力管理系統,進一步提高自動化水平。
2 美國各軍指揮控制系統的未來項目計劃和發展趨勢
美各軍目前在研的涉及指揮控制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建設的項目計劃包括:
2.1 “可組合部隊網”計劃
這是由空間與作戰系統司令部負責主持的計劃,是部隊網理念的重大擴充,它使戰場用戶可以靈活使用多種可視化工具在廣闊的網絡空間中選擇用于解決特定問題的特別信息,實現地理空間中的力量協作。它向指揮官提供的能力包括:
1)能夠視情況確定參戰的各方并決定他們的建制能力與需要;
2)為了實現一個共同的使命目標 能夠對參戰的多國聯合部隊進行組合編配;
3)能夠實現多國聯合部隊內的信息交換;
4)能夠建立與參戰各方能力和局限性相符的新作戰方式;
5)通過向現有的聯合參戰方增添能力或在聯合體中增加新的成員來實現多國聯合部隊新能力的導入。
2.2 “可擴展的戰術C4I框架”計劃
該計劃通過利用松散耦合的、分布式的、可重用的、基于標準的服務來實現不同指揮控制系統間的數據交換。采用的網絡服務技術包括用于描述信息的可擴展標記語言、Web服務描述語言、簡單對象訪問協議以及通用描述、發現與互操作能力。
2.3 “聯合協作實時交戰”計劃
該計劃為實現跨多個戰區及指揮梯隊的聯合實時作戰與交戰提供作戰概念及軟件。它將使各聯合部隊指揮官能夠快速同步與投入軍事指揮,有效地實施全球范圍的“時間緊迫”作戰。它提供的服務包括全球態勢感知服務、全球資源管理服務、全球同步化服務等。其中包括 2005-2007年實施一系列的演示活動以對這些服務進行測試與完善;2006年通過一次指揮所演習來驗證兵力同步協調與資源管理協調;2007年利用一次野外演習來驗證兵力同步與資源同步的交互式協作。
3 結束語
美國各軍指揮控制系統是以“網絡中心戰”能力為宗旨“部隊網”建設為轉型推進手段,向基于網絡的綜合一體化方向發展的。“部隊網”是美各軍為支持美軍的“聯合構想2020”而提出的信息時代聯合作戰構想和體系結構框架,是全球信息柵格(GIG)的組成部分。它通過將士兵、傳感器、網絡、指揮與控制、平臺和武器集成為一種網絡化的、分布式作戰力量,靈活應對從海底到空間、從海上到陸上、從地面到空天的各類沖突。為此,美各軍將致力于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的指揮控制發展研究,分階段地將指揮控制系統功能逐步分解移植到網絡上,成為網內用戶可以共用的服務,最終為指揮官提供靈活、便捷、可動態配置的指揮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
[1]呂晴,張愛軍,張建朝.基于美軍“網絡中心站”理論的指揮控制系統結構研究[J].外軍信息化研究,2010(5).
[2]李妍,劉俊平.美國國防部發布指揮控制實施規劃[J].外軍電信動態,2011(2).
[3]郭武君.軍隊指揮新概念[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
[4]侯喜貴.軍隊信息化建設研究[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
[5]于洋.美國陸軍指揮控制系統的最新進展[J].國外兵器情報,2011(4).
[6]Creating C4ISR Applications with Composable[J].Component-Based Architectures,10th ICCRTS.
[7]廖福釗,路友榮,馬云.軍事信息系統需求工程現狀與發展[J].指揮信息系統與技術,2013,5:6-11.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