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沛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各種高污染企業紛紛遷出城區,并在原來的場地產生了大量的污染場地。解決污染場地問題的最直接方法是場地修復。污染場地修復工程技術經濟評估工作對修復項目的技術選擇以及立項和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場地修復;工程監理;規范研究
0.引言
隨著我國現階段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原來興建于各地市中心的高位高污染企業都紛紛遷離。隨著這些企業的遷離給城市的善后帶來了許多問題,首先就是留下了大量的被污染的場地。如果對這些場地置之不理,一方面會污染環境,另一方面會造成城市的土地資源浪費。因此對于這些遺留下來的污染場地進行修復工作就成為當前城市建設研究的重要課題。
1.我國污染場地及修復工作狀況
我國對于污染場地的修復工作還處于初步階段,相對與西方發達國家而言在此方面投入的精力還較為欠缺,只能處理一些較為簡單的污染場地,并且對于污染場地的修復工藝較為單一落后,這都是制約我國污染場地修復工作原因。
2.修復工程設計的主要原則
2.1針對性原則
修復場地工程設計必須根據修復對象的理化特點、污染特征、污染物分布規律等因素,結合預定的修復目標,選取與該場地相適宜、針對性強的技術方法開展工程設計。
2.2有效性原則
修復技術最根本的目的是污染物質的降解和去除,以恢復污染場地原有的使用功能。所以,修復工程所采取的設計方案必須能有效降低土壤或地下水中污染物質的濃度,使修復場地達到預期的環境質量要求。
2.3可行性原則
目前,有部分國內外環境修復研究成果已經付諸實踐,形成了成熟的應用工藝和實例。工程設計除需考慮修復技術的應用效果外,還應充分論證所選工藝的成熟程度,尤其在采取多種技術聯合修復方式時,更應注意工程實際操作的可行性。
2.4經濟合理性原則
修復方案設計需遵循經濟合理性原則,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同時注重投資部門的經濟可接受程度。
2.5資源化原則
資源化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在修復工程設計中,有產物、產品產出都屬于資源化范疇。將有害物質資源化可以提高其利用程度,同時減少能源消耗或物料投入,也可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2.6環境安全性原則
修復工程的設計,在除去污染物的同時,必須不引起新的生態環境問題,還必須考慮修復技術對場地土壤生產力的影響等。另外,在工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也應該切實加強環保措施,避免帶來二次污染,引發新的環境問題。
3.監理工作內容及程序
3.1修復監理定義
建設項目修復環境監理單位受建設單位委托,依據有關環保法律法規、建設項目環評及其批復文件、環境監理合同等,對建設項目實施專業化的環境保護咨詢和技術服務,協助和指導建設單位全面落實建設項目各項環保措施。
3.2監理工作的內容
監理工作由三方面組成即:設計審核、施工監理、嘗試生產。施工監理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由環境達標監理和環保工程監理兩大部分組成。環境達標監理主要檢測污染物的排放是否達標,是否符合生態保護的要求,而環保工程監理主要確保環境保護設施的施工建設是否配套施工完成。
3.3監理工作的要點
3.3.1土壤修復的原理
在原位或異位,采用物理、化學、生物及聯合技術,將土壤中污染物隔離、轉化或轉移,以降低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轉化為無毒或低毒的物質、在生物體內富集后再處理,達到減小風險的目的。
3.3.2土壤修復的工藝流程
土壤檢測--污染確定--土壤清挖--土壤運輸--土壤堆放--土壤修復--驗收檢驗--土壤回填--竣工驗收--項目結束
3.3.3清挖過程中的監理要點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清挖監理要點:(1)邊界、側壁、底面驗收采樣,根據檢測數據確定清挖是否達到邊界。(2)清挖后土壤堆放地面是否進行防滲措施。
有機物污染土壤的清挖監理要點:(1)邊界、側壁、底面驗收采樣,根據檢測數據確定清挖是否達到邊界。(2)嚴格控制開挖過程中有機物的氣味擴散。(3)清挖后土壤堆放地面是否進行防滲措施已經是否進行大棚密閉工作。
3.3.4修復過程中的監理要點
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過程的監理要點:(1)處理場地地面進行防滲處理。(2)是否按照設計技術參數實施。(3)修復后達標驗收的采樣、根據分析數據確定修復效果。(4)添加的藥劑不要進行二次污染。
有機物污染土壤修復過程的監理要點:(1)處理場地地面進行防滲處理。(2)是否按照設計技術參數實施。(3)修復后達標驗收的采樣、根據分析數據確定修復效果。(4)添加的藥劑不要進行二次污染。(5)處理大棚密閉情況。尾氣收集處理情況。
復合污染土壤修復修復過程的監理要點:(1)處理場地地面進行防滲處理。(2)是否按照設計技術參數實施。(3)修復后達標驗收的采樣、根據分析數據確定修復效果。(4)添加的藥劑不要進行二次污染。(5)處理大棚密閉情況。尾氣收集處理情況。
3.3.5回填過程中的監理要點
重金屬污染土壤回填的監理要點:(1)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分布回填。(2)固化穩定化技術注意基坑防滲和地表阻隔。
有機物污染土壤回填的監理要點:(1)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分布回填。
復合污染土壤回填的監理要點:(1)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分布回填。(2)固化穩定化技術注意基坑防滲和地表阻隔。
3.4驗收過程中的監理要點
3.4.1驗收內容
(1)文件驗收,包括修復過程中土壤流轉記錄,會議紀要,自驗收監測數據和報告等。
(2)清挖后基坑驗收,包括坑底、側壁與邊緣。
(3)土壤修復效果驗收。
(4)修復過程環境影響驗收,包括水、氣、噪聲。
(5)人員防護措施驗收,包括應急預案,安全防護等。
3.4.2基坑驗收
文件審核,確認土方量,基坑深度、邊界等是否達到設計要求,自驗收是否達標。采樣驗收,分別在基坑底部、側壁和邊緣采樣,不同工程,可酌情調整。
3.4.3修復后土壤驗收
文件審核,確認修復的土方量,土壤來源記錄,修復時間及藥劑加入量,自驗收監測數據及報告。采樣驗收,修復后堆置區,按照網格布點采樣,每個采樣點代表土方≤500m3。
3.4.4人員防護措施驗收
(1)土方工程安全防護是否符合標準。(2)防護柵、架設置是否合理,符合要求。(3)施工人員是否采取了安全防毒措施。(4)施工現場是否有安全警界標識。(5)是否制定個人防護計劃及污染應急處理方案。(6)安全檢查資料齊全。
3.4.5竣工驗收
①文件驗收,與階段性驗收內容一致;②采樣驗收,在修復區域內采用網格布點,網格疏于階段性驗收網格,但不大于1600m2。
4.結束語
目前修復工程的設計和實施面臨著諸多突出問題,如實用修復技術與裝備缺乏、專業人才隊伍缺少、治理責任主體不明、修復資金難以保障等。因此,在修復工程設計中除了不斷吸收和借鑒國外場地修復經驗,還需針對不同的污染場地特點,將國外先進的技術或工藝本地化和升級化,在綜合考慮技術可靠性、目標可達性和經濟可行性等多方因素的基礎上,實現工程設計的因地制宜。
參考文獻:
[1]駱永明.楊厚明等,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現狀與趨勢[J],化學進展,2009
[2]肖錦華.程海濤等,中國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研究進展及治理對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
[3]夏家淇,關于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類評價指標的探討[J],生態農村環境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