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
摘 要:隨著各大油氣田勘探開發(fā)程度的逐步深入,勘探目標的隱蔽性愈來愈強,難度日益加大。DYBD地區(qū)沙三、沙四段發(fā)育廣泛的砂礫巖扇體油氣藏,由于砂礫巖體構造及速度的復雜性,目前的疊前時間偏移成果資料難以滿足該區(qū)進一步勘探開發(fā)的需求,砂礫巖體的成像精度亟待提高。本文以位于DYBD地區(qū)的Y18井區(qū)為工區(qū),通過采用疊前深度成像技術解決了該區(qū)的砂礫巖體成像問題。
關鍵詞:砂礫巖體;疊前深度偏移;成像精度;
DYBD砂礫巖體油藏經過近幾十年勘探已發(fā)現探明加控制儲量近1億噸,該區(qū)砂礫巖體豐富,成藏條件有利,特別是近幾年,發(fā)現了一些新的含油層系和油藏類型,具有較大的勘探空間。目前該區(qū)地震成像主要存在以下兩個難點:①古沖溝兩翼地層傾角大,坡度陡,基巖面反射特征不夠清晰;②由于砂礫巖體與圍巖速度橫向變化較大,導致目前的時間域剖面砂礫巖歸位不夠準確,給目標評價帶來了一定困難。通過應用疊前深度偏移技術進行針對性的處理,較大幅度的改善了基巖面及砂礫巖體的成像效果。
1 基本原理
目前常用的偏移方法主要包括克?;舴蚍e分法和波動方程兩種方法,本次偏移采用的是克?;舴蚍e分法。圖1是克希霍夫積分法成像原理圖。具體實現,首先把地下地質體劃分為一個個的面元網格,然后計算從地面每一個炮點位置到地下不同面元網格的旅行時,形成走時表。利用經過選擇的疊前數據集和射線追蹤技術計算出走時表,得到地下成像點到地面炮點和接收點的走時ts(x,y,z)和tr(x,y,z)以及相應的幾何擴散因子A(x,y,z),最后在孔徑范圍內對地震數據沿由ts(x,y,z)和tr(x,y,z)確定的時距曲面進行加權疊加,放在輸出點位置上,實現疊前偏移成像。
圖1 疊前深度偏移原理圖
在確定了疊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基礎上,要得到一個好的成果剖面,精確的速度-深度模型的建立在成像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直接決定疊前深度偏移的質量。目前關于深度建模的方法較多,本次采用了基于共成像點道集拉平準則的剩余曲率分析技術完成深度模型的建立,該技術的基本思想如下:偏移后的疊前數據按共成像點道集(CIGs)的形式排列;當用正確的速度進行疊前偏移后,共成像點道集中的成像深度在所有道上都相同;當偏移速度不正確時,共成像點道集中的成像深度在各道上是不同的,即存在剩余曲率(偏移速度小于真實速度時旅行時軌跡為橢圓;偏移速度大于真實速度時旅行時軌跡為拋物線);這種方法將速度分析與偏移成像密切聯系起來,而且偏移后道集中繞射波得到收斂,資料信噪比更高,消除了地層傾角的影響,更有利于速度的分析。該建模技術利用的是偏移后的聚焦能量信息,既可以和Kirchohoff偏移相結合,也可以和波動方程偏移相結合,形成統一的偏移流程,目前在深度建模方面應用比較廣泛。
2 實際應用分析
DYBD地區(qū)陡坡帶砂礫巖體最突出的地質特征是目的層深、斷層多、構造陡、砂礫巖體發(fā)育。采用基于剩余曲率的層析反演建模技術完成了全區(qū)速度-深度模型的建立工作,獲得了本區(qū)精確的速度模型,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克?;舴蚍e分法疊前深度偏移工作,通過與疊前時間偏移成果資料進行對比,疊前深度偏移技術取得了較好的處理效果,深度偏移剖面邊界斷層得到了更好的聚焦,更有利于識別古沖溝的基底成像,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砂礫巖體的空間展布及內部沉積期次,砂礫巖體識別能力也得到明顯的提高(圖2)。
圖2 成果剖面對比(左:疊前時間偏移,右:疊前深度偏移)
3 結語
基于最大剩余曲率的層析反演建模技術是一種高效快速的建模方法,該建模方式對本區(qū)砂礫巖體的成像具有很好的適應性,而從建模技術本身來講,層析反演的建模技術相對于以往的構造建模技術對于處理人員的地質素質要求較低,更容易使處理人員掌握,有利于疊前深度成像技術的進一步展開。
參考文獻
[1] 井西利,楊長春,李幼銘.建立速度模型的層析成像方法研究.石油物探,2002,41(1):72~75
[2] 張鐵強,王正和. 疊前深度偏移在復雜構造模型成像中的應用.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07,29 (4):281~285
[3] 張猛,孟祥斌,匡斌,徐兆濤,楊淑卿. 積分法疊前深度偏移技術在BS6地區(qū)的應用. 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9,32(1):48~54
[4] 張敏,李振春. 偏移速度分析與建模方法綜述. 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7,30(6):42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