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豐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礦建工程是礦井建設的重中之重,特別是井筒掘進往往是瓶頸。為提高建井速度,對有條件采用掘進機的工程要盡量使用掘進機,實現破、裝、運的全機械化,并使安全性得到提高。
我國是掘進機生產大國,目前年產掘進機1 200多臺,主要分為縱軸掘進機和橫軸掘進機,功率從55 kW到418 kW。國產掘進機截割巖石普氏系數范圍f3~f12,國內EBH360橫軸掘進機最大截割硬度已達f12,但當巖石硬度超過f10時,掘進機截齒消耗較大、零部件壽命降低,掘進機的經濟性變差。近年來,掘進機從輕型發展到中、重型,截割對象從煤拓展到了半煤巖、巖石,使用范圍有了質的變化。掘進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巖石巷道綜掘、井筒綜掘成為可能,為礦井建設加速創造有利條件。
蒲縣昊興塬煤礦為資源整合礦井,井田面積9.339 2 km2,設計產能1.80 Mt/a。投產時礦井新建一條無軌膠輪車運輸的緩坡副斜井,井筒傾角6.5°,斜長1 050 m,設計為半圓拱形斷面,巷道凈寬5 m,井筒支護為錨桿、錨索、噴射混凝土聯合支護。該井筒穿過的地層情況如表1所示。井筒平面和斷面圖見圖1和圖2。

表1 井筒穿地層順序表

圖1 副斜井井筒平面圖

圖2 副斜井井筒斷面圖
1)掘進機的型號及參數:選用EBH315型掘進機,經濟截割硬度f≤10,局部f≤12,適用于各種類型底板半煤巖和巖巷掘進,主要技術指標如表2所示。
2)工程適應性分析:①截割面積和牽引速度。EBH315型掘進機截割面積最大可達38 m2,當前井筒掘進斷面19.7 m2,可滿足井筒斷面一次成型掘進需求。該型掘進機牽引速度高,最大達到11m/min,可滿足快速施工需求。②爬坡能力。EBH315型掘進機爬坡能力達到±16°,當前井筒傾角最大6.5°,在其高效工作范圍內,可縮短掘進時間,提高掘進速度。③作業效率。EBH315型掘進機截割能力強,理論經濟截割巖石硬度≤f 10,實際應用證明:巖石硬度≤f 8時可實現經濟截割,超過f 8則截齒消耗大,單米巷道掘進費用偏高。該掘進機采用齒輪齒條式回轉機構,可為截割機構提供穩定的回轉力矩;采用集中自動潤滑系統和智能化的西門子PLC控制器,潤滑可靠性高,勞動強度小;電控系統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掘進機截割頭采用國際一流設計,單刀力量大,截齒布置合理,破巖過構造能力強,提高了掘進工作效率。

表2 EBH315型掘進機主要技術指標
1)施工進度。副斜井工程總長度1 050 m,基巖風化段26 m,其余均為巖石巷道,計劃工期10個月。采用綜掘工藝后,井筒施工日進度高達8 m/d,平均月進度達150 m,實際工期215 d,比計劃工期提前3個月。經分析,綜掘效率高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1)選用綜掘機功率大,破巖能力強,很大程度上節省了落巖時間,為最費時間的支護工藝創造了條件。2)該井筒所穿地層巖性穩定,巖石硬度基本在7.5左右,超過8的很少,很利于綜掘機工作。3)采用綜掘施工影響因素少,避免了使用火工品受運輸條件、政策因素等影響,提高了有效掘進時間。4)礦石運輸采用帶式輸送機,材料運輸采用無軌膠輪車,運輸實現連續化,效率較高。
2)施工質量與安全。與炮掘相比,綜掘破巖基本上避免了超挖和欠挖,巷道成型較好,減少了“敲幫問頂”時間,也減小了“敲幫問頂”工藝的安全風險,具有好的巷道成型,能有效增加控頂距,為破巖和支護工藝并行作業提供有利條件。在施工安全方面,綜掘減少了爆炸材料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其高效的內外噴霧系統,降低了巖粉塵,凈化了井下工人工作環境。
3)存在的問題。巖巷掘進機雖在昊興塬井筒工程實踐中取得較好效果,但其應用還僅僅局限于普氏系數小的巖石巷道,局限于地質構簡單、巖石節理不發育的掘進工作面。當巖石硬度大、巖石節理發育、地質條件復雜時,掘進機運行效能較低,截齒消耗高,掘進成本增加。再者,受掘進機特性的影響,巷道斷面難以掘成標準的半圓拱或矩形斷面,巷道美觀和承壓性能稍差。
該項目的實施獲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的安全效果及經濟效益,確保了EBH315型掘進機在全硬巖條件下的高效安全使用,減少井筒工期3個月,為礦井建設的其他工序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相似條件下大斷面井筒采用綜掘工藝積累了經驗,解決了長距離緩坡斜井建設中制約煤礦無軌膠輪車應用的瓶頸問題。
[1]王金華.我國煤巷機械化掘進機現狀及錨桿支護技術[J].煤炭科學技術,2004,32(1):6-10.
[2]鄧維元.淺談煤巷快速掘進技術推廣及應用[J].山西焦煤科技,2009(3):26-28.
[3]李恩龍,溫保崗.我國懸臂式掘進機的發展趨勢[J].煤礦機械,2013(5):4-7.
[4]王金力.大斷面煤巷快速掘進技術研究與探索[J].煤炭科學技術,2007,1(30):56-58.
[5]葉仿擁,馬永輝.掘進裝備在我國煤礦中的發展及趨勢[J].煤炭科學技術,2009,37(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