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英
摘 要:試從兒童的游戲精神出發,努力實施課堂教學的轉型,主要從教學活動如游戲般展開、學習共同體轉化為游戲共同體、語文作業設計成游戲性作業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關鍵詞:游戲精神;優化;課堂教學
游戲與兒童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兒童的生活處處是游戲,時時有游戲。因此,我們應該遵循兒童的游戲精神,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釋放兒童的身心,從兒童的游戲精神出發,實施課堂教學設計轉型,讓兒童享受適合他們的語文課堂。
一、教學活動如游戲般展開
所有的游戲活動都具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即游戲者都高興愉快地參加游戲和游戲的自我滿足。學生最喜歡在游戲中學習,因為這樣的學習是不知不覺的,是自覺自愿的,是沒有任何壓力下的自由自在的學習。因此,我們要使課堂教學像游戲一樣展開,這在低年級語文課堂顯得尤為重要。
(一)識記字母——“找朋友”
用孩子喜聞樂見的玩樂方式寓教于樂,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拼音“b、d、p、q”時,我經常鼓勵孩子用“找朋友”的游戲來引導學生記憶。我請幾個表演欲望很強的孩子用簡單的動作來演示這幾個字母的樣子,然后老師根據他們的造型,讓其余孩子來找一找,教師邊拍手邊說:“找、找、找朋友,‘b的朋友在哪里?”孩子們一下子就能找到一個“雙腳并攏站定,左手叉腰,右手上舉”的孩子的造型,隨之另一個孩子調換手即成了“d”,左手叉腰右手放下則成了“p”,反之就成了“q”,孩子們輪流上來擺造型,樂此不疲,興致盎然,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直觀形象,使拼音字母生活化、形象化。
(二)識記漢字——讓字“活起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就識字與寫字作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這樣三個關鍵詞:主動識字、獨立識字、書寫習慣。在教學建議部分,又對識字與寫字分別提出了具體而切實的建議: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
眾所周知,遵循規律的語文教學才是科學的教學,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而識字與寫字教學,則需要遵循漢字的構造及規律,遵循兒童的識記規律,遵循識字與寫字教學的規律。如此,才能創造出適合學生主動而充分發展的游戲課堂。
1.轉盤識字
“轉盤識字”屬于歸類識字,這么多字形相似的生字堆積在一起,一個一個分開認讀,不難記憶;可一旦堆放在一起,極易產生混淆。因此,如果僅靠多讀幾遍是不夠的,對于那些缺乏識別能力的學生來說,更易成為一種記憶的負擔。記憶心理學表明,當一個陌生的知識與自己熟知的生活建立密切而多維的聯系時,記憶就變得清晰而又牢固。因此,在學習形聲字時,我引導學生自己創作識字的轉盤,并作為相互之間的游戲項目,互教互學,學生講自己熟知的基本字,添加偏旁,造出新字讓別人游戲、識字,這樣的識字,自然變得更有挑戰性和游戲性,變苦為樂,學生就能主動識字,獨立識字。
2.字理識字
漢字起源于漢民族的勞動與生活,是表意文字。可隨著時代的變遷,漢字進行了演化和簡化,部分漢字已難以按其字源義來解析其字理了。著名的語言學家殷煥先先生認為對漢字的字理解析應該與時俱進,“重新賦予漢字構型的理性,我們先民發揚過這種智慧。”斯霞老師在教學“蚓”字時引導學生識記為:古人認為蚯蚓是一種昆蟲,所以“蚓”字有一“蟲”字旁;蚯蚓爬行時身子彎彎曲曲的像“弓”字形,有時又拉直了身子像“1”行。斯霞老師把形聲字靈活地當作會意字解析,形象、生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字理識字教學,學生饒有興趣,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3.猜字謎識字
猜謎語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項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漢字的字形特點,設計相應的字謎,讓學生來猜一猜,同時開展小組之間的比賽,看哪一組猜得準,猜得快。如,在教學“告”這個字時,我說要給大家出一個字謎。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個個瞪大了眼睛望著我。“一口咬掉牛尾巴”,學生小組討論后爭先恐后地回答出了“告”。下課后,學生還三五成群地談論著那個字謎。這個字也牢牢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
4.編兒歌識字
教學中,我把一個個枯燥乏味的漢字編成兒歌,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如,合手拿,人門閃,土里埋等,并鼓勵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進行自主識字和創造性識字。如,記憶“喝”和“渴”時,學生就能自編順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點水;喝水要用嘴,‘喝是口字旁。”學生自己創編的兒歌,念得順,記得牢。
5.生字樂開花
低年級學生常會出現把同音字、形近字相混淆的情況,為此,我讓學生多做組詞練習。我把擴詞的練習設計成了新鮮有趣的“生字開花”游戲,學生玩得趣味盎然。在玩的過程中,也讓學生正確區分了同音字和形近字。
二、學習共同體轉化為游戲共同體
教學如游戲一般,學習活動豐富多彩,除了把知識轉化為游戲規則,還把學習共同體轉換成游戲共同體。例如,在教學《秋姑娘的信》一文時,發動學生采集楓葉,在自己采集的楓葉標本下面寫上秋姑娘給她的好朋友們寫的信的內容,布置在教室里,相互交流。完成這個項目,學生要去大自然中采集楓葉,還要自能讀書,想想秋姑娘給她的好朋友寫了什么,相互交流。學生興致勃勃,把自己收集到的楓葉裝扮得很精致,在這個過程中也充分感受了秋天給大自然帶來的禮物。孩子們經歷了生活,體驗了收獲,豐富了內心的感受。
再如,在學完童話類的課文后,我帶領學生制作頭飾、面具等,學生積極投入,相互合作,制作完以后,我讓學生嘗試著把課文故事表演出來,學生有的演故事中的角色,有的配音,有的幫著搬道具,有的提出自己的建議,個個全身心地投入,每個人在此過程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訓練和提高。
三、語文作業設計成游戲性作業
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求知。知識的獲得過程是一種精神的享受過程,是奇妙的、有趣的。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的內心有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研究、探索者。”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喚醒、鼓勵、發展學生的這種需求,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在設計語文作業時,力求形式多樣化,既注重基礎,又要兼顧拓展,把“聽、說、讀、寫”的訓練寓于多種形式的游戲活動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一)唱一唱
在學習完有關文章后,讓學生用歌聲唱出來。如,學習了《快樂的節日》,讓學生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來,學生積極性高,興趣濃,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之后,很快就把歌詞(文章)背出來了。
(二)畫一畫
圖畫有絢麗的色彩和生動直觀的畫面,兒童能敏銳地感知鮮明的富于色彩、色調和聲音的訓練,并將其深刻保持在記憶里。如,學習了《月亮灣》后,讓學生根據文章所描述的內容來畫一畫美麗的月亮灣,從而真正感受到月亮灣的美麗、可愛。
(三)做一做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貼近生活實際。我經常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來做一做,在實踐中感受文章所表現的內容。如,在學完了《雨后》這篇文章后,利用下雨天,我領著學生學文中那調皮的小哥哥、踩水、戲水,學生充分感受了兄妹倆在雨后水中嬉戲的情景,由于文章內容就是學生平時生活中的事情,學生感覺非常親切,做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天真可愛。從而使學生愉快地解讀文本內容,真切地體會到作品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感,感受到學語文的樂趣。
(四)查一查
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課外,拓寬知識的來源。在學習《花木蘭》之前,讓學生查找有關花木蘭的資料,學生通過自己查資料,增加了閱讀量,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多方面獲取信息的本領。
最好的作業、最好的積累,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滲透,是在眼角、眉梢、嘴邊,那悄然流露的醉心的微笑,是由心而發的接納,像吃飯和睡覺那樣自然,不必強求,無需生搬,不在只爭朝夕的分秒必爭,而是細水長流地慢慢流淌,直至不知不覺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張海燕.兒童游戲精神與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J].江蘇教育,2012(10).
[2]薛法根.人生聰明識字始[J].江蘇教育,2012(7).
·編輯 魯翠紅
新課程·小學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