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洪存
摘 要:本文基于筆者多年從事土地資源管理的相關工作經驗,探討了基于GIS技術構建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業務功能模塊分解與設計思路,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 地籍管理 信息系統 業務功能模塊
中圖分類號:P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a)-0052-02
1 必要性分析
傳統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統以點、線、面和文字等為主要顯示內容,交互過程往往缺乏直觀性,尤其是獨立顯示和輸出某一宗地時,其位置和鄰里關系更是難以閱讀和辨識。21世紀初,商業遙感影像的空間分辨率由20世紀的30 m(TM)和10 m(SPOT)提高到了現在的l m(IKONOS)和0.61 m(QuickBird)。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展現的清晰地物細節和豐富的紋理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在色彩逼真而清晰的影像上,不懂地圖知識的人就能準確辨識自己的家園,迅速找到自己的家。如果將具有真實色彩的高分辨率影像作為地籍信息顯示和輸出的承載面,宗地間的鄰里關系將由影像給出清晰明了的解答。因此,將影像與地籍信息的聯動疊加機制引入地籍信息系統的交互過程,將極大的提升系統運行的直觀性。
地籍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勢所趨,且越來越向智能化、集成化發展,這樣一個完整的系統建設,包括軟件開發、硬件投資、人員培訓等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大多數城市經濟還比較落后,特別是廣大地、縣級市,要想獨立投資開發一套完整的地籍信息系統已超出了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可社會的發展又需要他們用現代化的手段來進行地籍管理,這就要求有一種經濟、實用的系統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2 研究意義
地籍是土地管理部門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在土地管理部門的日常業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地籍業務也是政府部門對外的一項形象窗口。因此,地籍部門的工作效率直接影響到土地部門的正常運轉,并直接關系到政府職能部門的形象問題。因此在地籍部門實行“信息化工程”是廣大土地部門提高辦事效率的首選。
現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顯示與輸出等交互過程,呈現給使用者的是地籍的空間信息、屬性信息、土地數量信息、土地質量信息、法律信息等矢量與屬性信息,對于這些交互過程的直觀性一般很少人考慮和重視。事實上,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操作使用者不僅僅是少數專業人員,對于關心地籍信息的大多數非專業人員來說,為方便操作和理解,系統的直觀性應該予以關注。確切的說,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交互環境愈接近實際環境,就愈能讓人閱讀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來說,未來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交互環境將是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的地籍信息的三維描述與表達。二維虛擬現實地籍信息系統的建立將極大的展現地籍管理的直觀性,更直觀的了解土地利用情況。
3 業務功能模塊需求分析
3.1 農村綜合變更模塊
農村綜合變更是土地詳查系統內容重要組成部份,綜合變更包括:圖形變更及權屬變更,而對于圖形變更包括:圖斑,線物,行政村,行政鎮,地類界線,宗地,標志點,權屬拐點等。屬性變更指的是當圖形發生變更后,相應屬性會發生改變,如:地類,所屬單位,面積,長度等變更。
農村綜合變更內容比較復雜,是農村土地詳查系統地重要組成部份,綜合因素較多,處理起來比較麻煩,因此對于綜合變更的業務要理清思路,找準重點,按照順序,規范,一步一步進行處理。具體來說綜合變更包括的地物較多如:行政鎮,行政村,宗地,圖斑,面狀地物,線狀地物,行政界線,權屬界線,地類界線,標志點,注記。因此處理起來必須按照從大到小,從點到面,從重要到次要的順序來處理。從大到小指從大范圍到小的范圍,從行政區域到線狀地物;從點到面指從點構線再由線構面的過程。
3.2 勘測定界模塊
指根據土地征用、劃撥、出讓、農用地轉用、土地利用規劃及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工作的需要,界定項目用地范圍、測定界址位置、調繪土地利用現狀、計算用地面積的技術服務性工作,最后出土地定界圖紙,圖紙所注面積就屬合法使用范圍。
實現勘測定界數據的采集、入庫、管理、更新,同時提供各類報表、成果圖的查詢統計和打印輸出功能;實現勘測定界成果圖表的系統信息化集中式管理,規范了勘測定界成果的操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成果表查詢統計輸出功能和出圖工具,節省了人力;勘測定界系統信息化管理,提供了直觀的圖表數據,是領導決策工作的重要依據。
3.3 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臺帳模塊
(1)通過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對土地權屬調查和土地利用分類調查,結合系統已有的土地利用臺帳打印輸出年度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臺帳和某個時期土地利用流量分析表。(2)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清查土地利用類型、數量、分布和現狀,更新土地利用基礎圖件,建立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真正做到土地利用現狀圖、數據和實地三者相一致。(3)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臺帳和土地利用流量分析表方便了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科學的實施土地資源規劃,有效監測耕地、建設用地及其它各類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
3.4 農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塊
土地流量分析是國土局每年都必須進行的一項工作內容,主要針對土地的變更情況進行分析,包括:年末各地類規模及本年度各地類變化情況;耕地數量增減變化情況及分析;建設用地增減變化情況及分析;耕地總量平衡、占卜平衡及年度用地計劃執行情況分析;未利用地變為耕地、牧草地情況分析;開展土地利用更新調查情況分析;因此,土地流量分析對于年度土地的變化情況及利用情況有了一個總體的掌握,對于切實的保護耕地,保持耕地總量平衡,適當控制農用地轉變建設用地規模及數量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5 城鎮綜合變更模塊
城鎮地籍變更完成日常地籍變更及變更所涉及到的圖、表、冊、證、卡等的實時動態更新。變更內容包括:宗地屬性變更、宗地分割、宗地合并、宗地界線局部調整、宗地注銷、宗地新增、宗地內地物變更、街坊分割、街坊合并、街坊地物變更等。變更后有關宗地的相鄰關系、面積、圖形拓撲關系等均自動處理。
例如:在城鎮內新建一條道路,此種情況就涉及到很多內容的變更,有街坊變更,宗地變更及其它地物變更,因此涉及到的內容較多,處理起來比較復雜,需要按步驟進行分別處理,同時還要考慮到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各要素的編碼等。
3.6 土地設定登記模塊
3.6.1 集體土地所有權設定登記
集體土地所有權設定登記流程是土地所有者攜帶登記所需要的文件資料到國土資源局辦件窗口,向窗口人員提交文件資料,窗口經辦人員查看文件資料是否齊全,如果齊全則錄入系統收件單中,收件完畢打印出收件單;如果此宗地未做過權屬調查系統會給予提示,如果已做過權屬調查那么會顯示權屬調查信息給予閱覽;然后轉件至初審,由經辦人同級初審收件單是否正確無誤、填寫集體土地所有權設定登記審批單、審批意見;初審完畢地籍科科長(處長)對集體土地所有權設定登記審批單進行審核。
審核后流程流至分管局長處進行審批;審批通過經辦人員可以進行集體土地所有權證書的制作,最后客戶持著打印的收件單來領取證書。
3.6.2 集體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
使用集體土地進行建設或者生產的,集體土地使用單位或者者個人應當在接到有批準權的地方人民政府批準用地文件或者農地使用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申請集體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集體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是在初始土地登記以后對新確認的土使用權進行的土地登記,土地使用權利人進行集體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申請,經土地管理部門的審核審批,最后為申請人員頒發集體土地使用證書。
3.6.3 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
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是在初始土地登記以后對一宗地上新確認的土使用權進行的土地登記。設定登記中的“設定”是指某中權利的設立,即某宗土地上原來沒有設立某種權利,現在依法設立了該種權利,就叫做該宗土地權利的設定。
3.7 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轉讓)登記模塊
3.7.1 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登記
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登記,是指經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宗地分割(同宗分割)或因地上建筑物、附著物所有權轉讓(同樓分割轉讓)而涉及的土地使用權分割登記。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登記以一戶一證為原則,按分割后的宗地及地上建筑物、附著物所有權分割單元(套、室),分別頒發《國有土地使用證》,每個房產所有權人都可持有相應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證。
3.7.2 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轉讓登記
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轉讓及登記是指經出讓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分割轉讓(同宗分割)或因地上建筑物、附著物所有權分割轉讓(同樓分割)而設計的土地使用權分割轉讓登記。轉讓包括買賣、交換和贈與;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轉讓實行許可證制度,按分割后的宗地記地上建筑物、附著物所有權分割單元(套、室)分別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轉讓許可證》;《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轉讓許可證》所登記的分割轉讓面積之和等于被分割宗地原《國有土地使用證》所登記的面積;房產部分售出后,開發建設單位對被分割宗地的土地使用權面積是該宗地現存《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轉讓許可證》所登記的分割面積之和,其所持有該宗地的原《國有土地使用權分割轉讓許可證》所登記的土地面積隨之核減。
4 結論
業務功能模塊的設計保證了系統對土地登記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通過計算機實施監控,加強工作進度監督,自定義辦公流程中的各類表格、用戶、崗位、權限及數據關聯、流向關系,能夠動態顯示或跟蹤宗地變更情況,對于提升國土部門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滿春,陳奇,周炎坤,等,基本空間數據引擎的企業化GIS數據組織與處理[J].中國圖象圖形學報,2000,5A(3):179-185.
[2] 宋關福,鐘耳順,劉紀遠,等.多源空間數據庫無縫集成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0,19(2):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