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平
摘 要:形神兼備是陶瓷雕塑作品追求的最高目標,并已經成為必然發展趨勢,為了較為深入地探討陶瓷雕塑的形與神這一課題,本文將從陶瓷雕塑的“形神”常識、打造陶瓷雕塑的“形神”的難點、確保陶瓷雕塑形神兼備的策略等方面入手,推動陶瓷雕塑藝術百尺高桿、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陶瓷雕塑;形神;淺談
1 陶瓷雕塑的“形神”常識
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瓦當、明清的九龍壁都是陶瓷雕塑,陶瓷雕塑早已不再是簡單的室內陳設品,而是從室內走向了室外,從中國走向了世界。陶瓷雕塑的“形”與“神”就是陶瓷雕塑的形體和神韻,從視覺上而言,陶瓷雕塑作品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即直觀的感覺,就是形體這種外在的東西,而神韻就是題目中所說的“神”則需要通過外在和外在形體仔細品讀、仔細研究、反復琢磨,再加上對作品的鑒賞力、對藝術的判斷力,平時藝術水平和鑒賞水平的不斷積累,才能真正看出陶瓷雕塑作品的“形”與“神”。上述說的是對陶瓷雕塑藝術成品的“形”與“神”的品評和挖掘,而在對陶瓷雕塑制作的過程中,則需要更多的拿捏和把握,更多的心思與功夫,才能確保陶瓷雕塑作品形神兼備。
2 打造陶瓷雕塑的“形神”的難點
不置可否,在設計、制作形神兼備的陶瓷雕塑作品時,在“形神”的打造上存在著一定的難點,原因是“形神”給陶瓷雕塑產品提出了更高更強的要求,是一個很難把握的標準,筆者歸納總結為把握不好的三個“統一”:
(1)把握不好外形與內涵的統一。外形與內涵,就相當于人的身體和靈魂,如果保證不了陶瓷雕塑作品的外形與內涵的統一,那么就等于人體的貌合神離,所以在追求這一點上顯得十分的重要。在工匠、工程師設計、創造、生產陶瓷雕塑作品的時候,是很難把握好外形與內涵之間的統一的。例如,秦代的兵馬俑,唐三彩,以及宋瓷,都是外形與內涵相統一的作品典范,在“容融古韻,勁展新姿”的八字原則上做得非常好,始終保持著形神兼備的最高追求。
(2)把握不好美感與實用的統一。在現代的陶瓷雕塑作品創作和生產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在追求美感與實用二者的統一,在這一點上,大多體現在廚房用具上。例如,碗具、盤子、承裝食品的各種陶罐容器等,這些陶瓷雕塑作品都是在保證美感的同時、實現了適用性,在保證實用的同時,這也就是陶瓷雕塑作品追求的一品雙用,讓人民群眾在欣賞藝術品唯美的同時,增加現代陶瓷雕塑產品的實用價值和實用性,在藝術美感上尋求更高的境界,即形神兼備。
(3)把握不好藝術與經濟的統一。陶瓷雕塑作品的藝術追求和經濟追求,在幾千年來都是相統一的,在藝術達成高度的同時,經濟價值也在不斷攀升,不但要讓國人感到產品的唯美實用,還要引得國內外的青睞。這一點景德鎮做得非常好,景德鎮的陶瓷雕塑除了內銷近30個省市外,還銷往新加坡、法國、美國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努力實現陶瓷雕塑實用價值的國際化,努力實現陶瓷雕塑經濟價值的最大化,這一點很不好把握,另外還要輔以形神兼備的風韻。
3 確保陶瓷雕塑形神兼備的策略
在陶瓷雕塑的形神兼備上,不是朝夕可就,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過不懈的努力,完美的程序等,最后才能完成形神兼備的有效陶瓷雕塑作品。
(1)靈感激發優質描摹,為形神兼備做好創作。靈感是需要激發的,理念是需要不斷更新的。陶瓷雕塑產品也是如此,在創作的過程中,離不開設計更新,離不開優質描摹,既需要大師們的才華和靈感的迸射,也需要設計師和工匠們的創新思維充分覆蓋邏輯與直覺,同時還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和節拍。靈感創新于理性與感性、邏輯與夢想,把技巧、判斷力、執行力、感知力等同時高精準地融入產品中去,建立系統化、規范化、制度化的專業研發隊伍,制定好產品創造方案,隨著陶瓷雕塑藝壇人才輩出、新作日增,讓更多的創造和創作靈感融入陶瓷雕塑作品中去,打造出陶瓷雕塑作品形神兼備、爭奇斗艷的繁榮局面,在“形”與“神”的藝術追求中確保陶瓷雕塑產品的青春活力,確保陶瓷雕塑產品的優質方案。
(2)科學實施樣本設計,為形神兼備打好基礎。第一點說的是靈感激發,這一點中所說的是根據靈感的具體設計和操作,科學地做好陶瓷雕塑作品的樣本設計,打好形神兼備的設計基礎。在陶瓷作品設計上要遵循賞用結合的原則。在實施陶瓷雕塑樣本設計的時候,更要注重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的有效結合,確保把藝術品質和實用性同時融入陶瓷雕塑產品中去,就是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讓產品成為既是活躍在百姓柴米油鹽、衣食住行中最受歡迎的物件,又是藝術魅力十足,形神兼備的優秀作品。另外,在陶瓷雕塑的樣本設計中,為了彰顯陶瓷大國的風范,為了有效繼承優秀、悠久的陶瓷雕塑文化,還要千方百計地融入民族情結。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化,而且已經根深蒂固地編織成了中國結,而當今時代有些人盲目的崇尚國外文化,在設計陶瓷雕塑產品時,千萬不能忘記了老祖宗,千萬要保證每一件陶瓷雕塑作品的中國文化元素和中國情,保持這一份民族情結,保持樣本設計的這一獨特恒久的魅力,實現形神兼備。
(3)模樣堅持精工細作,為形神兼備履行好各個程序。陶瓷雕塑作品的制作過程是十分重復的,從制坯、到加工、到成形,這是一個精工細作、精打細磨的加工過程,只有履行好每一道制作工藝、制作程序,才能真正實現形神兼備。追根溯源,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藝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陶瓷業已形成了一種文化,陶瓷雕塑產品構成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最為司空見慣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主要有模印、鑲嵌、手工雕鏤、堆塑、雕刻等成形過程。用上述材料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煅燒而出窯的制品就是陶瓷雕塑產品,當然,煅燒是要在下一點中著重介紹的環節,而本段中強調的就是陶瓷雕塑的制作過程,即精工細作、精打細磨,千磨萬擊要精品。
(4)文火燒制精心出窯,為形神兼備抓好收官。古語說得好,“百里路者九十半”,面對已經九層形神兼備的陶瓷雕塑作品,就差進窯燒制的最后一道程序,這時一定要文火與猛火二者科學結合,抓好陶瓷雕塑作品形神兼備的收官工作。陶瓷雕塑燒制也不是那么簡單的,燒至700℃可成陶裝水,至1230℃則瓷化,成形后適當的水分揮發后再進行高溫燒制。另外,還要適當開發和增加陶瓷雕塑作品的種類,不能總停留在原有固定的種類上,必須在產品種類的技術研發上下大功夫,讓陶瓷雕塑愛好者和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的空間。不但要在圓雕、捏雕、浮雕、鏤雕、鋃雕等傳統技法上加以創新,還要從陳設品、美術品、收藏品、生活用品等諸多門類上加以創新拓展,追求產品的標準多元化和多樣標準化,生產出越來越多的形神兼備的優秀陶瓷雕塑作品來。
4 總結
陶瓷雕塑產品制作工藝作為一門藝術,中華民族的陶瓷雕塑藝術引領世界陶瓷藝術的發展潮流,陶瓷藝術的專研設計終究是永無止境的,作為陶瓷雕塑藝術的發源地和鼻祖,中國也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而是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要求陶瓷雕塑藝術的專家、學者和廣大鉆研設計者花費更獨具的匠心,推動陶瓷雕塑邁上新臺階,打造形神兼備的陶瓷雕塑作品,始終引領世界陶瓷雕塑藝術和制作的發展潮流,為陶瓷雕塑藝術打造光輝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蘇愛芬.淺談陶瓷雕塑的形與神[J].藝術科技,2012
(03).
[2] 博學兔.淺談現代陶瓷首飾設計的個性魅力[J].陶藝教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