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碩 金翠玲
摘 要:金玉結合的器物藝術作為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種藝術形式,體現了華夏文明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內涵,金玉結合器物通過將不同材質、工藝進行有機結合來體現藝術的文化內涵,顯示了中國藝術特有的理性精神。在中國有幾千年歷史的金玉結合器物在當今的社會思潮中確日漸凋零,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精美的金鑲玉獎牌再次將金、玉這種絕佳的材質組合形式引入了公眾視野。面對紛繁多樣的金玉組合形式,其產生的原因也備受人們關注。根據歷史相關資料推測其出現可能是基于以下三種原因:第一,獨特的華夏審美情趣。第二,彌補缺陷,塑造完美。第三,材質、工藝和文化多樣性選擇的結果。此外,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金玉結合器物文化藝術是世界文化藝術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探討金玉材質的結合及其文化藝術的起源對其自身的傳承與發展具有較強的借鑒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金玉結合;器物;起源;文化藝術
0 引言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鑲玉獎牌備受矚目之后,金玉結合使用的器物,特別是飾品快速席卷了中國珠寶首飾市場,令億萬中國人為之癡迷和癲狂。金玉結合器物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兩種材質的巧妙結合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人對金、玉極其崇拜,并賦予這兩種材質至高無上的地位。古代有很多詞匯都與“金”、“玉”有關,如“金口玉言”形容承諾永不改變,“金科玉律”形容原則不容更改等等。金玉材質的結合作為一種絕佳的組合形式,貫穿整個中國器物文化藝術史。追溯金、玉材質的組合使用,發現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有器物開始將金、玉材質相結合使用。到兩漢時期,金縷玉衣的使用將金玉結合使用推向了一個新高潮。之后,隋唐、明清時期經濟高度發展,文化交流日益高漲,除本土文化外,外來文化對金玉的結合使用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面對紛繁多樣的金玉組合形式,不禁要問:金玉材質的結合使用,到底是基于什么樣的原因?
1 獨特的華夏審美情趣
在世界范圍內金玉結合器物在中國存在歷史久遠,這與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密不可分。在外來文化傳入中國之前,本土的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使得人們從眾多不同的材質中甄選出了玉石和黃金,并加工制作成禮器祭拜天地、神靈,抑或制作成精美的飾物裝飾自身。
(1)祭祀、禮儀之用。早在新石器時期中國古人就開始使用玉石材質的器物進行祭祀活動,在金屬材質被發現并使用后,中國古人認為同時具有玉石溫潤的質感和太陽般光澤的金玉器物,更容易使持有者或擁有者與神靈進行溝通。河南安陽苗圃北地遺址出土的玉援銅內戈(如圖1)和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南地的兩座殷墓出土的銅柄玉矛等,雖然出土器物為兵器狀,但基于玉石脆性較大不適宜戰場上的廝殺、碰撞,再加上當時已經有較為純熟的青銅冶煉技術來鑄造兵器。因此,可斷定此類器物應作為禮器,用于出征、打仗或重大事件前的祭祀和禮儀活動。這些早期的金屬材質與玉石材質結合的器物或許可以證明人類在追求精神寄托的情況下,選擇了將金、玉兩種材質結合起來,以此來顯示對于神靈的敬畏之意。
(2)美化自身。人類對美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在距今8000多年的興隆洼文化遺址以及距今7000多年的趙寶溝文化遺址就出土有作為裝飾品的玉玦、玉匕形器等。玉玦多成對出自墓主人左右耳部,應是墓主人直接佩戴的一種耳飾;玉匕形器出土于墓主人的頸部、胸部、腰部,可能用于身上的項飾、掛飾或綴飾。我們可以說,人類審美意識的存在與否并不完全受生產力水平的影響。據此可推測早期部分金玉結合器物的出現很可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愛美之心,作裝飾之用。陜西鳳翔雍城出的春秋時期金鋪首銜玉環和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時期包金嵌玉銀帶鉤,此類器物造型優美、工藝精湛,與祭祀、禮儀用器相比,實用性和裝飾性較強。據此可以推測金玉結合飾物的出現很可能是源于人們對裝飾品的熱愛與需求。
2 彌補缺陷,塑造完美
大多數人,甚至一些工藝大師都認為玉石是圣潔、完美的。因此,玉石材質很少與其他材質混用,以保持玉石自身的完美,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和其他材質相結合使用的。除非玉石先天或后天出現了綹裂、破損或缺失,人們才會考慮將金屬塑造成一定形態來彌補玉石的不足。這或許也是金玉結合使用的起源之一,也是現今市場上出現金玉結合使用的最常見現象。
(1)彌補玉石后天的缺陷。歷史上最著名的金鑲玉莫過于“傳國玉璽”,它由戰國時著名的和氏璧雕琢而成,以秦朝傳下,可號令天下,到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欲得此玉璽,太后不從,將玉璽摔于地,并摔掉一角。隨后,匠人便用黃金修補之,并且修補后的玉璽因為黃金的光澤,而更加光彩奪目,此玉璽也被命名為“金鑲玉璽”。這個傳說似乎是金鑲玉彌補缺陷,塑造完美的最好佐證。當玉石飾物因外界因素而被損壞時,聰明的手工藝人試圖通過一定手段對其進行再創造或是修繕,這是古人將金玉材質結合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時期金鉤扣玉龍和鳳紋牌形玉佩。金鉤扣玉龍整體是由一條青玉鏤雕的玉龍和一個金質的虎頭帶鉤套合而成,構成了一幅龍爭虎斗的生動景象。龍尾原已折斷,斷口兩邊各鉆三個小孔,可用線連綴,金帶鉤首尾均為虎頭狀,鉤尾的虎頭雙眉上揚,虎口形成的套銎剛好套住玉龍的折斷處,這顯然是玉龍折斷之后,專門設計制作虎頭金鉤與之配套;鳳紋牌形玉佩是用青玉雙面透雕而成,整體構圖充滿動感,而且突破傳統的均衡、對稱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器物下端原已折斷,古代工匠特制兩個“H”型小金橋將斷裂的兩端連接、固定,以便繼續使用。利用金屬將原本破損的玉器巧妙地做成另一件器物或是將其修繕,這不僅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創意,更流露出古人對金、玉材質的珍愛。修補之后的飾物不僅沒有降低原本的美觀性,反而還增添了一份材質對比的美麗。
(2)彌補玉石先天的瑕疵。現今,隨著玉石需求與開采程度的擴大,先天帶有瑕疵的玉石材質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基于對已破損玉石的利用和修繕,人們也開始將金玉結合的工藝運用到先天帶有瑕疵的玉石材質中來。這也是當代匠人將金玉材質結合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金屬的可塑性、不透明性以及其迷人的表面光澤,來修繕自身帶有雜質或綹裂的玉石,這不僅可以擴大玉石的使用,還可以設計并制作出精美的金玉飾品。此款名為《馬蹄蓮》的吊墜,通過鉆孔、切割等方式避除了玉石本身的瑕疵,再將金屬制作成花蕊、花托,并與玉石巧妙地結合起來。玉石通過這樣的設計、制作,不僅沒有因原本的瑕疵降低價值,反而因金玉的組合提升了自身的魅力和價值。
3 材質、工藝和文化多樣性選擇的結果
自古至今人們一直在嘗試著運用不同的工藝技能將不同的材質組合運用到同一飾物上。我們可以假設并判定金玉結合工藝是中國古人對某一傳統工藝技能創新性的運用,是對不同材質認知、甄選和組合的過程。
(1)“金銀錯”工藝下的金玉結合。金銀錯工藝最早始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主要用于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早期的金銀錯工藝可以說是銅文化與鐵文化結合的產物,是不同材質相結合的一種古老方式。根據部分金玉結合飾物的工藝技法,可推測這種金玉組合形式是金銀錯工藝的延伸。在某種程度上金玉結合飾物的制作工藝與金銀錯工藝極其相似,其制作原理都是根據圖案、紋樣在基底材質上刻出燕尾槽,再利用金屬的延展性,通過外力的擠壓將金絲或金片嵌入燕尾槽中,最后是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基底器物表面連接處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2)多元文化下的金玉結合飾物。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促進了不同材質結合使用的進程,金、玉材質的結合使用從另一方面講是外來文化元素導入的直觀反映。黃金與寶石相結合的工藝總體來說是外來文化,此類工藝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希臘的出現和繁榮程度要遠超同時期的中國。公元7世紀,中國進入隋唐盛世,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中西交往日益頻繁。16世紀以后伊斯蘭地區的玉嵌金工藝,尤其是17~18世紀印度的玉嵌黃金寶石工藝非常高超,對中國金玉結合工藝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海、陸兩條絲綢之路不僅將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地,而且還帶回了當地的奇珍異寶、工藝技能和文化。例如,晶體寶石、鑲嵌技法、裝飾風格等。西安南郊南里王村韋氏家族墓地出土的唐代飾物——金筐寶鈿珍珠白玉帶,此白玉帶將中國傳統的鉚接工藝與外來的鑲嵌工藝、中國本土的玉石材質與外來的寶石材質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渾然天成,獨具特色。清代由印度傳入中國的痕都斯坦玉器華麗細膩,倍受乾隆皇帝喜愛。痕都斯坦玉器擅長以純凈的玉色搭配繁復層層疊疊紋飾,光潔豐美,鑲嵌金絲及寶石,燦爛華麗,獨具伊斯蘭風格。
以上金玉結合類型器物不僅展現了中國先民聰明的才智和高超的技能,還反映了中國玉石文化對西方晶體寶石文化的包容與吸收。中國本土的玉石文化藝術與外來的金屬工藝和晶體寶石文化藝術相互碰撞,與此同時金玉結合飾物開始大量出現。在異域文化的影響下,我們的先民開始嘗試將晶體寶石與玉石結合起來,而在加工過程中金屬的使用使得西方鑲嵌技術得以實現。這或許是金和玉石開始大量結合使用的一個契機。
4 總結
金玉結合的器物自出現至今,一直倍受人們喜愛。其獨特的文化藝術內涵和組合形式根深蒂固于每個中國人的心底,它不僅彰顯著中華民族卓越的才能,還流露出獨特的華夏審美情趣。然而,在今天生產力水平遠超前代的狀況下,大多數當代金玉結合器物不僅缺乏古代的匠氣、華麗,也不具備當代的簡約、時尚,這不禁令人反思。無論金玉結合器物的起源基于何種緣由,對其傳承與發揚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刻不容緩的。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筆者認為:越是民族的,則越是世界的。金玉結合文化藝術形式,打破了材質的局限,利用工藝的精巧將不同材質合理的結合在同一件器物上,以此來表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中華民族所特有金玉結合文化藝術是世界文化藝術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推測金玉結合器物出現的原因,了解其歷史發展脈絡,掌握其制作工藝技能,提取其文化藝術內涵,對傳承、發揚和借鑒金玉結合文化藝術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對金玉結合器物的追根溯源,為后續金玉結合器物設計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使創作的器物具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胥敏.中國紅——金銀器[M].合肥:黃山書社,2012.
[2] 段清波.中國古金銀器[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
[3] 沈成旸.金相玉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4] 常素霞.中國玉器發展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
[5] 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6] 李林娜.南越藏珍[M].北京:中華書局,2002.
作者簡介:魯碩(1988—),男,碩士,研究方向:首飾材料工藝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