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婧嫻
摘 要:城市濕地公園是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濕地的一種有效方式。基于濕地的特殊性,在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中,應引入生態美學原理,保持藝術形式的生長與自然生態的演變協調一致,將其發展為有機生長的生態景觀;挖掘其特有的場所精神,實現自然生態與當地鄉土文化的融合;重視以實際參與的方式與濕地公園產生更好地溝通,營造情景交融的濕地環境;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濕地公園;生態美學;景觀規劃;地域文化
0 序言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與自然之間出現的各種矛盾,使得人們意識到只有在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生態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城市建設才能使人類和城市健康地發展。被稱作“地球之腎”的濕地,有著強大而不可代替的生態效應和環境效益,保護濕地無疑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方面。城市濕地公園是基于城市濕地特殊性的產物,它既能保護濕地,生態環境還能發揮巨大的景觀價值。因此,在當今社會城市的有機更新中,研究和發展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1 相關概念
根據《濕地公約》對濕地的定義:“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澤地等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成片淺水區,還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根據《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對濕地公園的定義:“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
2 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現狀
歐美等發達國家較早地進行了城市濕地公園的嘗試與推廣,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英國倫敦的濕地中心、美國圣保羅市的安姆斯湖、法國的尼斯湖公園等。國內對濕地的認識較晚,但發展卻是十分的迅速。2011年,我國12處試點國家濕地公園成為首批正式國家濕地公園。截至2013年2月,我國已有298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其中杭州西溪濕地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一個城市濕地公園,成都活水公園亦是濕地公園的榜樣。但同時,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與設計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缺乏對濕地公園的系統性研究、地域特色不突出、破壞原有自然風貌與獨特野趣、過分追求商業利益等。
3 城市濕地公園的設計理念
(1)引入生態美學,打造有機濕地。首先,基于自然、尊重自然無疑會成為濕地公園設計的第一原則。在濕地公園地設計中應遵循自然的內在規律,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濕地生態功能和環境效益的破壞。同時利用植被、水塘、生態浮島等技術,促進生態系統的相互滲透,使其產生豐富的能量流、物質流和物種流,從而發揮其凈化空氣和水體、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保護動植物群落,改善城市環境等功能。其次,不斷飛速發展的社會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多方面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消費方式逐漸發生了改變,崇尚自然、返璞歸真將成為人們的主流取向,傳統美學向生態美學和環境美學轉向,人們對于美的認同不僅僅局限于視覺形式上,原生、自發、荒野的景致,符合生態原則的,也會被認為是美的。自然元素在肌理、色彩、層次、聚落等方面形成天然的景觀形態。自然生長的野草、成片的蘆葦蕩、泥土的芬芳、水田的蛙聲、灘涂的鳥影形成原生的環境意向,帶給人們集視覺、聽覺、觸覺于一體的感官交流。景觀原發的、未經“整容”的演變過程,猶如不斷生長的有機體,更能引發當今社會人們內心的共鳴與感動。
(2)挖掘場所精神,營造文化濕地。場所精神是挪威當代建筑歷史和理論學家克里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于60年代提出的,它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環境場所具體現象特征的總和或“氣氛”。戈登·庫倫將場所感描述為:“一種特殊的視覺表現能夠讓人體會到一種場所感,以激發人們進入空間。”場所精神依賴于具體的空間結構和抽象地稱之為“氛圍”的空間性格,對應的是多樣性、地域性和不同的文脈。同樣,從“人”這個角度來說,人不僅需要尋求自然,即與外界自然環境的融合,也需要從眼前的景觀中得到精神的滿足,即對于歷史文脈、地域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從而得到精神上的升華,由景生情亦寄情于景。因此,在時間緯度上,公園的設計不是直接照搬原有的景觀形式或元素。對于歷史的輝煌設計成就應謹慎地借鑒。一方面,應尊重社會進程中留下的偉大印記,認可已存在的環境物質及其變化進程,并加以保護和強化;另一方面,應意識到人類社會終究是處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如若500年后的今天跟500年前呈現一樣的景觀形態,也定難以為當代人所接受與認同,故在景觀設計中當代意識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公園景觀設計必須處理好歷史的保護與當代的物質文化需求的關系,運用現代的藝術與技術手段,形成傳統文化的鄉土景觀與當代標識在時間延續中的文脈關系。
在空間維度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歷經千百年不斷沉淀、歷練和升華的血脈延續,是不能復制的城市要素,當地濕地公園的設計應根植于當地的地域特色之上,應用當地的植被、材料,挖掘當地的人文精神,融入原住民的生活風俗、民間藝術,整合鄉土藝術形態,營造融合于城市大環境的場所。同時,濕地公園不僅僅只是個歷史文化遺產的展示地,而且能使文化新生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回報社會。
(3)增強體驗互動,創造“情景”濕地。都市人基于生活的經驗,在空間中產生共鳴與記憶。因此,城市濕地公園的設計不應只是創造一個“物體”,而是創造一種“情景”,在情景中喚醒人們多元的體驗與感動,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運用當代科技的互動形式,充分調動聲音、光線、視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讓觀眾從“觀看者”轉化為情境中的“參與者”,讓人們走進濕地,深入了解濕地、感知濕地,在不知不覺中懂得濕地的特性、物種的特征和生態運行機制,從而帶動全民保護濕地,并在自然中感受情趣,在情趣中體驗生活。
(4)構建多元體系,實現和諧濕地。不論歷史、地域、人文都應在現代的生活環境中體驗。因此,濕地公園的建設有著現代的時代烙印,為現代人所享用,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而當今社會是一個跨界與融合的社會,人們有著更為多元化的需求,科技的進步、社會思潮的多元化發展也為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的多元化選擇提供了保障。對于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與設計,不僅僅只是運用藝術、生態的手法來改善一塊土地,而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工程,其最終的目的是要使濕地公園與城市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工業廢棄地的更新改造中,也該綜合多學科的力量。如生態美學、社會學、人文學、經濟學等,對于其更新改造后的新的生態系統也包含了多重價值理念。例如,生態、經濟、歷史、文化、社會等多重效應,最終實現城市濕地公園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4 應用實例——奉化橫江濕地公園概念設計
項目位于寧波奉化橫江,設計基于基地的概況,將基地改造為濕地公園。設計理念:“綠倚青山虹迷澗,白鷺銜水魚驚蓮。橫江千載萬豪杰,黃發垂髫融自然。”設計目標:“一個有機生長的生態空間”、“一個傳承文脈的人文空間”、“一個情景交融的互動空間”、“一個多元跨界的和諧空間。設計原則:生態、人文、可持續發展、共享互動。在設計理念中,“綠倚青山虹迷澗,白鷺銜水魚驚蓮。”強調的是“生態橫江”。通過濕地特有的生態功能和環境功能,運用凹岸、凸岸、河心島、淺灘、深潭等的交替,為各種生物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增加生物的多樣性。同時引入生態美學,減少人為干預和硬質景觀,整體格局呈現自然的彎曲狀態,采用蘆葦蕩、森林氧吧、生態島等原生植物景觀,從景觀自身具有的生命生長變化過程感受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橫江千載萬豪杰。”強調的是“文化橫江”,是指奉化橫江的回歸與新生,突出奉化橫江的歷史與地域文化,尋找其自身的“生命信息”和“遺傳密碼”,是其在現代環境中有機生長。首先在設計中設置歷史走廊、文化廣場等,讓人們邊走邊玩邊感受,體驗奉化橫江的歷史文化。其次寧波奉化的農耕文化發達,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已使用石錛及夾沙陶鼎、罐等勞動生活用具,如今奉化仍是“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綜合強縣”。因此,在設計中突出奉化的農業特色,設置了農業光體驗園等,讓現代都市中人感受田野、回歸自然。同時還結合奉化吹打,通過提取其演奏樂器“十面鑼”這一元素,將其運用于平面設計中。
“黃發垂髫融自然。”強調的是“和諧橫江”,它不僅僅是指濕地所帶來的生態和環境的改善,還在于濕地對人的影響,進而對整個和諧社會的影響。正如我們所知的,紐約如果沒有紐約中央公園,也許紐約會有很多人病態且瘋狂。在當今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下,人們需要回歸自然、回歸內心、返璞歸真,奉化橫江濕地公園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靜心聆聽自己心聲的環境,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的交流空間,并且通過科普教育、濕地探險等活動的設置,使得人與濕地、人與人之間有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從而更有利于人們的身心的健康發展,回歸人的本質屬性,更加從容地生活,改變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從而更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從總體上說,設計尊重基地原有的風貌,強調城市文脈的延續,不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是追求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奉化橫江的有機更新與和諧發展。
5 結語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是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遵循地域文化,融合人文藝術,結合現代科技手段來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景觀。在濕地公園中,對于自然的理解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濕地公園應該是不僅融合了當地的自然景觀、發揮濕地的生態功能的場所,還應融合當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它不只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因此,在尊重新自然的前提下,濕地公園應與景觀藝術、自然生態與鄉土文化相結合,充分尊重積累著時間烙印的大地肌理,并將其作為新的景觀生長的基質,激發出它的藝術感染力,產生充滿生命力的當代景觀。
參考文獻:
[1] 陸健健.濕地生態學[M].北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潮洛蒙,俞孔堅.城市濕地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對策[J].規劃師,2003,19(7):75-77.
[3] 諾伯格舒爾茲.場所精神[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4] 林菁,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6).
[5] BOYER T.urban wetlands:a review of non-market valuation studies[J].wetlands,2004,24(4):74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