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
摘 要:長期以來,“教師講,學生聽”是我國普通高校音樂舞蹈欣賞課的主要教學模式。然而,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快速更新,以及大學生文化藝術素養的不斷提高,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及發展的趨勢,不能滿足學生對高質量藝術教學的需求,因此,改革勢在必行。本文著重介紹筆者近幾年來在武漢大學所進行的教學改革實踐,將藝術實踐教學納入到普通高校音樂舞蹈欣賞課的教學之中,探索以“作品賞析+才藝展示+團隊合作”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改革,以及對未來進一步改革創新的點滴思考。
關鍵詞:普通高校;音樂舞蹈欣賞課;教學模式改革;互動式教學
1 普通高校藝術欣賞課教學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十幾年來,由于國家政策性引導,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教學工作普遍展開,大部分普通高校引進了藝術專業教師,成立了教研室,開設了各種門類齊全的藝術類公共選修課。其中有部分高校,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由于學校領導對藝術教學的重視和支持,加上教師的主觀努力和無私奉獻,使得這部分高校的藝術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僅為許多學生創造了藝術學習的機會,部分地減少了在中小學階段缺乏藝術教育的困擾,而且開啟了我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拓荒時期。不可否認,經過多年的努力,的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然而,長期以來,普通高校藝術欣賞課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第一,從課堂教學模式來看,普遍采用大班課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講授方式,基本上沒有互動,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聽課常常不夠專注。這種以教師“獨唱”或“一言堂”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與其他類別的選修課沒有明顯區別。直到目前為止,部分高校仍然處于有而不新,有而不創的階段。第二,從教學條件來看,有些學校的藝術欣賞課一直面臨著課程建設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沒有專用教室,缺乏環境氛圍,沒有小舞臺,沒有音響,沒有鋼琴,只有普通的多媒體設備等不具備教學條件的實際困難,導致在音樂聽覺效果上,在視頻清晰度上,在很多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上都會有較大的局限性。因此,難以跟上其他學科的教改步伐,進而也難以滿足學生對藝術欣賞的基本要求,達不到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廳〔2006〕3號)對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相關資料、設備、條件所規定的標準。第三,從教學理念與課程認識來看,少數高校存在著不分教學對象,脫離專業實際,照搬藝術類院校的課程體系,以及音樂類專業的教學方法等等問題。第四,從教師水平來看,由于各高校對藝術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和發展水平呈現出不平衡的態勢。因此,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有個別教師的個人素質和專業能力完全不能適應藝術欣賞課教學的需要,讓文化藝術素養較高的大學生們感到驚愕。
基于上述普通高校藝術欣賞課目前存在的種種問題,筆者進行了一定的分析與思考,并結合自己所在的武漢大學的實際,大膽地進行了教學改革嘗試。本文將側重介紹筆者在音樂舞蹈欣賞課教學模式改革方面所做的初步探索與成效。
2 音樂舞蹈欣賞課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成效
筆者從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教學30年,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普通高校的藝術教學條件變得越來越好,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學生獲取藝術知識和欣賞藝術作品的途徑也越來越多樣化。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授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們個性化的學習要求,他們對提升自身藝術素質和藝術實踐能力的訴求越來越明顯。因此,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就顯得愈來愈迫切了。
近幾年來,筆者在《中外名曲賞析》《中外舞蹈名作欣賞》這兩門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中,針對武漢大學的實際,對音樂舞蹈欣賞課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將藝術實踐教學納入到普通高校音樂舞蹈欣賞課教學之中,探索以“作品賞析+才藝展示+團隊合作”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模式。
在普通高校音樂舞蹈欣賞課教學中開展藝術實踐教學,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整個社會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每個行業都制定了各種職業標準,不少工作崗位對應聘者的綜合素質和外在氣質也有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學生個人自身對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也有了明確的目標,諸如“做學霸,也要做文藝青年”;“會欣賞還要會表現,學習娛樂兩不誤”等等。因此,在普通高校音樂舞蹈欣賞課教學中開展藝術實踐教學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藝術欣賞與藝術實踐是藝術教學密不可分的兩個重要環節。但傳統的藝術欣賞教學模式常常忽略了藝術欣賞與藝術實踐的內在聯系,忽視了藝術感受對藝術欣賞的影響,其結果是大部分學生雖然在課堂上學習了部分知識,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感性體驗,往往過不了多久就基本忘掉了;還有一部分學生多年感受流行音樂,卻得不到理性系統的梳理歸納,藝術認知能力進步不大。而親身參與藝術實踐,唱一首歌,跳一支舞,經過細致的排練、體會與打磨,到舞臺上再認真投入的展現,比坐在那里欣賞十個作品得到的收獲可能都要多。增加藝術實踐環節,從旁觀和主觀兩個角度來感知藝術,有利于學生對于藝術創作、表演表現以及藝術欣賞的全過程有一個清晰真實的感受。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近幾年來在武漢大學音樂舞蹈欣賞課教學中進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2.1 以作品賞析為基礎,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
我們在音樂舞蹈欣賞課教學過程中,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在繼承傳統的藝術欣賞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課程和學生的實際加以改革創新。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以藝術作品為主線,圍繞藝術史、藝術家、藝術風格、區域、國家、流派等,系統地講授藝術知識;另一方面就是在此基礎上,開展互動式教學。
第一,個別指導和分區分批指導練習相結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增加教學互動環節,采取個別指導和分區分批指導練習(即個別問答與大班課堂分片分組指導練習)相結合的方式。第二,學生才藝展示與教師點評相結合。課間鼓勵有準備的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作品、展示自己的節目,教師結合節目進行點評。同時,提倡學生表演家鄉的、民族的、原生態的、自創的節目。這既讓一部分學生得到了鍛煉,又給有顧慮的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藝術感受氛圍。第三,建立課程QQ教學群,將互動式教學延伸到課外。這既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搭建了便利的溝通與交流平臺,又為教師及時獲取課堂教學信息的反饋,了解學生的反映,從而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徑。
2.2 增加藝術實踐考核
在《中外名曲賞析》和《中外舞蹈名作欣賞》兩門公選課教學過程中,學期伊始就將學習內容和考試方法明確告知學生,采用平時作業10%+藝術實踐考核40%+期末試卷考試50%的計算方法,計算出期末課程總成績。
第一,實行團隊考核方法。在藝術實踐考核環節,采用團隊考核,四人一組,自由組合,不受院系、專業、班級的限制。第二,節目自選自排,教師可以進行部分指導,節目不設難度標準,時間為2分鐘左右。第三,節目形式不限,風格不限。無論歌唱的,歌舞的,舞蹈的,器樂的,伴奏的,合奏的,娛樂的,造型的,只要圍繞音樂、舞蹈、器樂都可以。此外,我們還實行獎勵加分,即本學期內在學校及以上各種藝術比賽中獲獎者將得到本課程獎勵加分(10分以內)。
從總體上來看,幾年來的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給音樂舞蹈欣賞課的教學帶來了一些可喜的變化。學生們普遍反映學習變得有趣了,心態變得輕松了,參與表演也變得大方了。有些學生學完了一門課,又選修了第二門課;部分學生通過選修課的學習,成為院系文藝活動的骨干,取得了一些成績。看到學生們的變化,我們堅持教學改革的信心更足了。
藝術實踐考核標準的提出提高了大家對課程內容的關注度。一開始,部分學生只覺得是老師有想法,但真正實行有難度,對自己也沒有信心;也有的學生走著瞧,玩課時,混學分;后來看到老師胸有成竹,并有條不紊地實施與推進的時候,同學們的學習態度更認真了,參與實踐的熱情提高了,院系學生的界限打破了,學習內容更豐富了,藝術視野更開闊了,課程教學內容得到更新和充實的目標也實現了。借助團隊考核方法,可以使學生揚長避短,增強合作意識,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效果明顯。
課程改革前,學生比較被動,跟著走,玩著學,甚至在有的院系1個班十幾個同學分別聽幾門課,作業分組做,考試團隊考,成績中等差別不大。課程考試改革后,課程成績構成增加了,并且各部分占比改變了,降低了卷面考試所占比重,提高了藝術實踐部分的占比。此外,卷面考試的試題減少,實踐部分以鼓勵為主,加上平時作業,課程成績整體比改革前高出10分左右。
實踐證明,教學模式的改革保護了學生藝術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了曲高和寡的藝術欣賞觀,克服了基礎差、怕“掛科”的心理障礙,學生們選課更積極了。通過教學改革,同學們在課堂上聽課更認真了,參與感更強了。課前課后包括選修課班級的QQ群里學生們非常活躍,組隊的,探討作業的,交流藝術欣賞心得的,關注表演比賽的,各取所需,其樂融融。
3 今后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
雖然幾年來的藝術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一部分學生前半學期不行動,考前幾周瞎忙活;有的學生基礎較差,組隊有一些困難,到了后期只能由任課老師幫助組隊,比較被動;有些院系混合組排練受到場地條件、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導致學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也有的學生特長小眾,自恃才高,不愿與同學合作;少數學生敷衍了事,連歌詞都還沒有記牢,就登臺表演了,其效果自然很不理想。目前,我們所開展的藝術實踐教學當然還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普通高校藝術類公共選修課通常人數較多,一般在200人左右,教室不夠寬敞;這些學生基礎不同,性格各異,部分學生丟不下面子,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教學上做好充分的思想和教學準備工作。好在每個層次都有一個學生群,相對而言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參與藝術實踐教學的。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門藝術欣賞課都適合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這需要一定的教學場地和硬件設備條件,也需要任課教師具有較為豐富的藝術教學經驗,并具備較強的藝術實踐能力,以及多數學生的協同配合。具備條件的學校和教師可以由小班到大班,有步驟地推廣,也可以在更為專一的公共選修課教學中加以嘗試,如《歌唱與指揮》《歌曲藝術欣賞》等。
普通高校藝術類欣賞課的教學改革還有待于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一方面要從教與學兩個方向入手,通過師生共同努力,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們學得開心,在學習中成長;另一方面仍需各位高校同仁加強合作,共同探討,積極嘗試,為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為大學生藝術素質的提高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