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導視設計的發展和社會環境行為的建設,導視系統已經成為城市現代文化的有機組成。城市交通體系不斷完善,導視系統則不僅擔負引導路人順利到達目的地、向行人說明地形等責任,在環境布局中也是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城市導視系統在城市建設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同時,城市導視系統的歷史性和公共性等特征,決定其必須成為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城市導視系統;地域文化;傳承策略
城市導視系統的良好設計對提升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同時也能有效體現城市意象和城市文脈。城市導視系統的政治性、地域性、文化性、多層次性等特征,其濃厚的文化屬性、地域認同屬性和區域關系屬性,又使它成為傳承地域文化特色的不二載體。設計師要合理設計城市導視系統,在遵從城市環境行為科學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使其獨樹一幟,使人們從中感受到城市的整體氛圍,獲得文化感知。
1 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目前存在的問題
當今,城市導視系統已經成為現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城市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導視系統擔負著引導路人順利到達目的地、向行人說明地形等責任,在環境布局中也是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所以,在城市建設中,城市導視系統不可或缺。但從目前來看,我國城市導視系統設計存在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1)導視系統過于孤立混亂。這是我國諸多城市在設計導視系統時存在的最突出的共性問題。城市導視系統是一個城市視覺文化必不可少的表達方式。從我國目前整個城市發展與設計行業的關系來看,城市的迅猛發展并沒有帶領設計領域的同步進步。例如,設計師很少從城市整體形象出發設計導視系統,導致導視牌顯得突兀,缺乏與整體城市環境并的協調。同時,對導視系統的材質、大小、位置等也考慮不足,導致部分導視系統的設計相對隨意性。有些設計師并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所以無法從風格上統一把握導視系統設計,使其處于一種孤立混亂的尷尬局面。
(2)信息質量有待提高。如今,城市中雖然有著大量的導視牌。例如,公共交通系統導視牌、商業廣告導視牌、旅游景點導視牌等,但是我們常常仍無法從這些密集的導視牌中獲取有效的信息。尤其是在地下商場和車站等場所,配置大量的裝飾物和公共家具等,這些繁雜的視覺元素會導致導向信息淹沒在紛亂的環境中,失去視覺焦點。城市導視牌的數量并不等于內容充實,換言之,導視牌可能沒有在必要的地方傳達著必要的信息。單純追求增加導視牌數量,不僅會增加城市空間的壓力,還會造成物力和財力的浪費,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態要求。
(3)導視系統破壞景觀。在城市街道上,除了導視牌,還有其他許多設施。例如,廣告牌、長椅、垃圾桶、公共宣傳欄、路燈等,如果導視牌與這些設施沒有經過系統設計,就會破壞它們之間的協調性,直接降低導視牌信息傳達的質量與效率,也會使空間景象繁雜,破壞城市景觀。并且,城市街道本來有限的空間如果設置太多的設施,會導致居民生活空間的壓縮,降低城市居民生活的質量。
城市導視系統設計存在一些不足,改革城市導視系統設計勢在必行。將地域文化引入城市導視系統設計中,使其成為傳承地域文化的載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城市導視系統中傳承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地域文化,是指人類在特定地域范圍內,在遵循自然規則的前提下,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文化。在城市導視系統中傳承地域文化,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地域文化是人類“地域印象”的傳承。庫哈斯曾經指出:“不得不承認,我們對城市的記憶正在逐步消失,以后也許要靠圖片來拼湊我們的記憶了……這種消失會導致沒有中心、沒有歷史、沒有特色的通俗城市大量涌現。”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多民族文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崇儒尚道的漢文化,有濃郁伊斯蘭特色的清真文化,有逐草而生的蒙古文化,還有隱含八旗遺風的滿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相互滲透,逐漸融合,形成了我國特有的人文精神。如今的城市建設中,綠地、廣場、街道、建筑隨處可尋,但已經落入“千城一面”之嫌。而一個地域的文化是獨具特色的,將其引用進城市導視系統設計中,不僅可以彰顯城市魅力,同時也能傳承“地域印象”,有利于城市建設的有序運行。
(2)地域文化是人類“地域認同感”的源泉。蘇珊·朗格說過:“一件藝術品創造出來的形式是供人們去知覺或想象的。”這種供人知覺或想象的形式就是人類的情感歸宿所在。在城市導視系統設計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不管其表現形式具有何種美感,地方文化情感的表達是難以割舍的,其本質就是地域性的自我認同感,可以弘揚優秀地域文化、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城市是文化的疊加,每所城市體現的地域文化正是這所城市的靈魂。將城市導視系統設計與地域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促使生活在這所城市中的居民形成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進而展現城市導視系統的獨特的識別特性。
(3)地域文化是人類“生活存在感”的證明。一個地區的生活方式能夠直接反映該地區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基本需求,而這種價值與需求不僅是地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場所精神的載體,是該地區人們“生活存在感”的極好證明。在城市導視系統設計中,不可避免地要沾有地域文化的味道,其在傳揚非物質文化方面有著不容取代的重要作用。城市導視系統設計中要傳承地域文化,使其證明該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對地域文化有清晰的認識,還要注意不斷提煉地域文化的精華,從現實出發,深入人們的現實生活,不斷探索城市導視系統與地域文化的最佳契合點,引發人們的共鳴,認識到導視系統的功能與價值。
3 城市導視系統中傳承地域文化特色的策略
導視系統不僅僅是路標路牌,在城市導視系統設計中傳承地域文化特色,需要綜合考慮地域色彩、人文傳統、鄉土風情等多種元素,這樣才能設計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導視系統,使之成為城市的另一道景觀。
(1)確認地域色彩特征。由于非語言性特征,色彩具有強烈的識別效應,它能體現一個城市的品位與性格,體現地域文化的魅力,給觀者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今,色彩在城市導視系統設計中越來越被重視,有計劃地采用具有地域個性特點和象征性訴求的優美色彩,能夠在視覺傳達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設計師應主動確認、了解一個城市的地域文化,了解該地域的主色,在設計中有的放矢地運用色彩。例如,有“江城”之稱的湖北武漢,水是武漢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在城市導視系統中就可以運用藍色作為典型的象征色,與武漢的主體文化聯系起來;另一方面,設計師還要考慮地域文化的輔色,使其點綴城市導視系統。例如,武漢有戰國時期的楚文化作為背景,設計師就要考慮到楚文化浪漫兼粗獷的特色,在導視系統中運用紅黑色、黃綠色作為輔色,使色彩成為傳遞傳統文化的載體。endprint
(2)運用合理的材料素材。人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中,各種地域文化充實、豐富著人們的情感,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各種各樣的材料,它們是溝通消費者與設計者的重要橋梁。城市導視系統承載了對人們進行心靈慰藉和情感陶冶的重任,還應依托各種體現地方特色的材料體現導視系統的個性和魅力。例如,在川西平原的西南部有一座有著一千七百多年歷史的西來古鎮,這座古鎮有著平整的青磚街道、典雅古樸的木結構房屋,整座古鎮的導視系統也透出特有的歷史氣息。古鎮的導視系統采用的是自然的木材質與現代金屬材質有機結合的設計,材料上各種信息使用的是最容易辨認的現代無襯線字體,這種材料設計法體現了現代人重新審視歷史文化的態度,木材質體現的是一種禪意,金屬材質體現的是現代性,這種設計手法值得設計師積極借鑒。
(3)提煉圖形造型元素。作為城市導視系統的重要組成元素,圖形是空間信息最富直接性和形象化的視覺呈現,可以提供獨特的信息方式,跨越國界的界限,成為比文字更通俗易懂的國際無障礙語言方式,使導視系統的導向功能更容易實現,同時也成為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城市導視系統設計師要提煉出符合地域文化的圖形,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和理念,使用的視覺造型元素應與城市的文化融洽結合。例如,位于美國中東部的肯塔基州的城市導視系統采用的是印第安神圣狩獵場、風向標、童子軍營、內戰軍營、釀酒坊、水上生活剪影、二十世紀初的生活剪影、修建大橋和煉鋼工廠這九個圖形來記錄這里的每一段歷史。運用城市中最富有個性的圖形向人們訴說這座城市的歷史,使人們獲得整體意象感知,了解城市發展文脈。
(4)完善城市整體導視系統。城市導視系統設計形是一個系統的文化建設與文化創新工程。導視設計不僅要融合造型、色彩、嵌入式文化等要素,還應協調城市整體與特質文化的傳承,推進城市文化創新,完善城市整體文化導向系統。
要做到城市導視文化的合理構建和有效傳播,設計要考察城市地域文化狀況,在整體風格中突出個性化設計,將區域文化統一性與多向性的結合,并做出針對性地調整。古彭城徐州不僅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漢傳佛教的傳播源頭,擁有大量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跡,為城市整體導視形象系統設計多樣性提出了創新的要求。不同位置的導視媒介標識,指示性的標牌、介紹性的文字都要在導視設計中進行合理優化,而且要根據文化脈絡來進行個體的文案歸納與設計。此外,導視設計、導視材料不僅要適應服務城市的整體文化、氣候條件、而且要融合至城市特色環境之中。例如,徐州在漢脈城市建設大環境下,重視山(云龍山)水(云龍湖)相宜的優秀自然環境,并不斷優化生態和人文環境。在此基礎上,導視設計上,設計師協調古韻新景各方面元素,深挖徐州文化底蘊,構建“劉備泉”、“蘇公塔”等“云龍十八景”專題導視設計配套設施,大幅提升了城市區域景觀的文化品格,促進城市整體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隨著徐州城市導視系統的不斷完善與規范,城市導視傳媒設計形式、內容表達與文化點的準確結合展現出獨特人文風情,城市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也隨之增加。
城市導視系統具有歷史性和公共性等特征,決定其必須成為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設計師要從色彩、材料和圖形等角度綜合入手,使導視系統成為城市的靚麗風景線,同時也積極弘揚文化,增強城市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大陸:華夏出版社,2001.
[2] 呂文強.城市形象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3] 鮑詩度,王淮梁,葛榮.環境標識導向系統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 洪興宇.標識導視系統設計[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0.
[5] 吳云鵬.論城市文脈的傳承[J].現代城市研究,2007(09).
[6] 王磊.廣州城市導視系統的優化研究[J].大眾科技,2010
(1).
[7] 王進修.導視系統的形態設計[J].藝術探索,2010(5).
作者簡介:仇琛(1979—),江蘇徐州人,中級工藝美術師,徐州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