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區域特性角度研究探討服裝產業校企協同發展模式的重要性,分析并提出具體實施途徑;將校企協同模式作為企業發展瓶頸與院校專業教育問題的交匯點,將兩者作為一個統一體,達到資源共享,以此促進其共同發展。
關鍵詞:服裝產業;校企協同模式;區域特性
校企協同是一種產生系統集合效應的機制。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學生和企業形成互為資源供求的鏈條式利益關系。學校需要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以及就業率;學生需要實踐經驗和就業崗位;企業則需要獲得專業領域的人力資源支持。通過這種合作形式,學校可以極大地拓展辦學渠道和途徑;企業可以便捷地獲得人才、智力和技術支持,增強創新和發展能力;學生可以找到廣闊的用武之地。因此,研究服裝產業校企協同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1 建立校企協同模式的重要性
(1)服裝產業的區域特性。所謂區域特性,包括地理條件、自然資源、氣候特征等硬性指標,以及區域范圍內的經濟活動、城市化水平、文化背景等軟性指標。這些因素相互作用逐漸形成該區域內人們特定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并能夠直接在服裝方面得以體現。由于服裝產業自身的產業特征和區域特性,決定了其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服裝產業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引力和推動力是區域經濟結構轉變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區域特性的差異導致國內服裝產業發展不均衡。以北方城市為例,據調查,每年約有20%的服裝專業畢業生因各種因素而流失,有40%的畢業生因不能勝任工作而改行,僅30%~40%左右的畢業生從事與服裝行業相關的工作。正是由于區域經濟發展限制,地處服裝產業尚不發達的城市,一方面服裝院校因其產業背景薄弱的原因,教師本身的市場概念和實踐經驗無法提高,學生沒有實際操作經驗,導致各類院校每年培養的近千名服裝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則是服裝企業還普遍處于低端的來樣來料加工、低附加值的扒樣生產階段,企業迫切需求各類專業人才。由此可見,校企協同模式是最適應的合作機制,也是企業尋求長期發展和穩定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2)服裝產業中校企雙方的利益需求。服裝產業瞬息萬變,不斷變化的行業格局和競爭環境導致企業在用人方面盡可能選擇專業技術全面而應用能力強的人員,能夠迅速上崗并且做到獨當一面,不會再給畢業生額外的實習磨合時間。學生獲取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必須依靠學校與企業協同合作,才能保證畢業后盡快適應崗位需要。因此,解決畢業學生與市場需求間脫節的問題迫在眉睫。由此,服裝行業對服裝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提出新的需求——必須做到快速反應、快速出擊、快速調整。在服裝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競爭的重點,不僅僅是產品的競爭,更重要的是服裝產品背后的人力支撐。這就要求服裝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相應變化,并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專業技術的同時,還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市場分析能力。
服裝企業和服裝院校是服裝產業鏈上密不可分的重要環節,孤立、片面地尋求自身的發展,會造成整個產業鏈條的斷裂,直接影響中國服裝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升。服裝企業和院校雙方想要達成長期的資源供給合作關系,建立以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為核心的校企協同模式是關鍵。因此,構建校企協同發展模式的互助合作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服裝院校與企業協同發展的途徑
學生要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經驗,就必須進行切實系統的訓練。服裝院校與有實力的企業建立協同合作關系,通過建立工作室和實習基地協助企業完成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企業負責產品生產銷售。合作中要深入企業,結合市場,真正建立起學校與企業間的橋梁。
(1)建立專業工作室。建立專業工作室是設計教育的一種新模式,采用學校與市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來開展,把教育任務、培養人才、完成科研、生產任務和為社會服務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區域特性決定了市場類型及行業需求,專業工作室的建立必須依托于這種需求,并非孤立存在。工作室的內容包括:服裝設計工作室、服裝工藝工作室、服裝品牌工作室。工作室由專業教師主持和管理,教學和工作室的實踐活動同時進行,在工作室成立后把企業的實際項目帶到課堂教學中來,承擔企業的設計任務或技術工作,結合市場開發新的產品。同時將教學內容灌輸到實踐中去,所有的實踐活動都是按照服裝企業的流程來進行。利用專業工作室這個具有社會效益的設計平臺加強和企業的聯系,經常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到校與教師、學生交流技術問題,了解企業對服裝人才的要求,提高學生對企業和學習目標的認知,對服裝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起到了一個很好的修復作用。既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轉化,又能使教學有的放矢,強化學生的綜合實際運用能力,同時為企業排憂解難。在工作室向成熟發展的過程中,根據運行情況和獲得的經驗,逐步完善管理和運作體制,從理論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方案。
(2)建立專業實習基地。企業實習是服裝專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直接有效的手段。充分發揮校外資源優勢,實現學校與行業、產業對接,推行人才訂單式培養。學校和服裝企業達成雙贏共識,基于雙方實際利益共同建立實習基地,制訂規范的專業實習基地制度。把企業的設計師、版型師和工藝師等技術骨干聘為專業指導教師,在實習過程中進行具體的指導,側重解決實踐中的疑難和普遍存在的共性化問題。學生通過企業實習,可以掌握服裝制版、制作技能和服裝生產的基本分析方法及生產流程,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到指導實踐的方法檢驗之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教學服務,堅持校企雙贏開拓和建設實習基地是雙方合作關系的基本原則。通過與企業合作,實現課堂進企業,學生直接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從而把專業理論和市場運作聯系起來。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實踐教學過程,可以真正接觸和感知產業。同時,可以由企業“點菜”定制專業課程,按照企業的需求定向培養人才,接受企業的培訓,學生畢業后可進入企業工作。使學生在就業前就能夠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技術和經驗,從而縮短與企業的磨合期。
3 結語
服裝院校必須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根據不同企業選擇不同的合作模式。只有緊緊圍繞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時、科學地調整教學方案,才能使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崗位的需要,真正實現“零距離”上崗目標,這也是服裝企業與服裝院校協同發展的有力保證。校企協同模式的應用,有利于提高服裝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能力,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只有這樣,服裝產業的運轉和服裝教育的發展才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參考文獻:
[1] 金子敏.紡織服裝業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1):791-795.
[2] 劉曉剛,李峻,曹霄潔.服裝企業與服裝教育的互動[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18-23.
[3] 于迎紅.實踐型服裝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探索[J].設計藝術,2008(4):75.
作者簡介:李川(1979—),女,遼寧沈陽人,碩士,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