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嬋媛+邱曄



摘要:開放式環境給企業帶來更為開闊的學習環境,使企業有機會借助外部資源獲取知識。本文通過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對我國工業企業進行研究,并建立結構模型,揭示了開放式環境下企業學習能力和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得出結論:潛在績效和即時績效的主要動力都是來自于內部知識獲取能力。在開放式環境下,企業外部知識獲取能力與內部知識獲取能力均對創新績效有正向作用,內部知識獲取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程度大約是外部知識獲取能力的3倍,內部知識獲取能力仍是創新績效的主要推動因素?;谝陨辖Y論,本文認為企業要堅持自主創新,注重內部知識獲取能力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賴外部渠道獲取知識,盲目夸大外部資源的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關鍵詞:學習能力;創新績效;結構模型
學習是企業創新的源泉,推動企業不斷發展。在當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學習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企業通過不斷學習提高員工技能和企業技術水平,以實現更高的效率和收益。日趨開放的經濟環境更是給企業的開放式學習帶來契機,相對于“閉門造車”式的學習,開放式環境更加有利于企業對外部資源的利用和獲取,實現更加有效的內外資源整合,資源共享,從而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那么,開放式環境下企業的學習能力對于企業創新績效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本文通過對我國工業企業進行研究,揭示了開放式環境下企業學習能力和創新績效的關系。
作為工業大國,201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199670.7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6%。工業企業對我國國民經濟起主導性作用,工業企業的發展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規模和水平,工業現代化對工業企業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選取我國工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對我國工業企業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績效進行研究。
從研究對象來看,目前,關于學習能力和創新績效的研究多以企業個體或地區為研究對象,如,吳嬋君利用調查問卷方式采集浙江86家企業相關信息對企業學習能力與創新績效進行研究。這樣并不能揭示各行業之間的差異。此外,學者對于企業學習能力測度多以調查問卷數據為分析對象,對企業學習能力進行定量分析,例如,謝洪明利用問卷調查所得數據對企業學習能力與技術創新進行相關研究。數據獲取難度大且數據多為主觀數據,數據質量難以保證。本文以工業行業下細分行業為研究對象,利用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研究學習能力和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數據來源相對可靠。
從研究方法來看,學者對于企業學習能力與創新績效的研究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從管理學理論闡釋各因素對企業學習能力和創新績效的影響。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指標體系、神經網絡、模糊評價、因子分析、層次回歸、結構方程或多種方法的結合,如吳開亞采用模糊評價的方法構建了企業學習能力的評價體系。陳國權采用因子分析與回歸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組織領導者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蔡莉等采用結構方程研究了創新企業學習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考慮到本文中研究變量并不是可以直接觀測的指標,本文選擇采用結構模型進行研究。
1.結構方程模型
1.1結構方程模型簡介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基于變量的協方差矩陣來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解決多個原因、多個結果的關系,以及含有潛變量的問題。結構方程模型包涵測量模型與結構模型,分別用來反映指標與潛變量之間的關系和各潛變量之間的關系。結構方程的特點在于通過為難以直接測量的潛變量設定觀測變量,用這些可以觀測的變量之間的關系來研究潛變量之間的關系。
1.2結構方程模型原理
結構方程模型通常包括三個矩陣方程式:
[x=Λxξ+δ] (1)
[y=Λyη+ε] (2)
[η=Bη+Γξ+ζ] (3)
其中,方程中各變量含義如下:
x為外生標識組成的向量;y為內生標識組成的向量;ξ為外生潛變量;η為內生潛變量;[Λx]為外生標識在外生潛變量上的因子負荷矩陣;[Λy]為內生標識在內生潛變量上的因子負荷矩陣;[δ]為外生標識x的誤差項; [ε]為內生標識y的誤差項。B為內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Γ]為外生潛變量對內生潛變量的影響;ζ為結構方程的殘差項,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釋的部分。
方程(1)和方程(2)被稱之為測量模型,方程(3)則是結構模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過程即上述方程組的擬合過程。
2.假設提出與指標解釋
2.1假設提出
企業學習能力是指企業獲取知識并吸收轉化的能力。開放式環境下企業獲取知識的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企業內部獲取知識,即通過企業自身知識儲備和科研能力來獲取知識,二是從企業外部獲取知識,指企業通過與高?;蚱髽I的合作以及國內外研究成果獲取知識,這也正是開放式學習的重要體現。
企業創新績效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獲得即時收益的績效,直接增加企業收益,為企業進一步投入提供動力。另一類是潛在績效,增加企業知識積淀,可能成為企業未來實現的收益。
兩種渠道獲取知識都會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影響,那么,在現有狀況下,推動企業創新績效的主要動力是外部知識獲取還是內部知識獲取呢?兩類能力對于兩種創新績效的影響又是什么呢?本文就此提出假設:
H0:外部知識獲取是企業創新績效主要推動力
H1:內部知識獲取是企業創新績效主要推動力
H3:即時績效的主要動力是外部知識獲取
H4:即時績效的主要動力是內部知識獲取
H5:潛在績效的主要動力是外部知識獲取
H6:潛在績效的主要動力是內部知識獲取
2.2相關指標解釋
企業投入能力和企業知識基底都會影響到企業內部獲取知識的能力。本文選取企業對內R&D投入強度,消化吸收投入強度、技術改造投入強度,和R&D人員比重作為反映企業內部獲取知識能力的指標。強度指標是各項投入在營業收入的比重,研究人員比重為企業技術人員與企業平均從業人數的比。選取相對指標目的是減小企業規模差異對研究的影響。消化吸收經費支出指企業在報告年度對國外引進項目進行消化吸收所支付的經費。之所以將其納入企業內部獲取知識能力,是因為從國外買入新技術后,與外界的交易就停止了,所購買的技術轉化為企業所有,其吸收轉化均發生在企業內部。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指企業科技活動人員中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類活動的人員。他們是促進企業知識產生的主要力量,他們的知識儲備能夠轉化為企業無形資產,是企業知識基底。
本文在測定企業的獲取外部知識能力時,選取科技活動經費外部支出強度、技術引進經費支出強度和國內技術購買支出強度三個方面。其中各指標都采用其相關方面的支出與企業實際營業收入的比值。科技活動外部科技支出主要包括企業對研究院所、高等學校的支出和對其他企業支出等相關費用。技術引進支出則是指企業在購買國外技術時所發生的相關支出。同理購買國內技術支出是指企業在購買國內其他單位的科技成果時所發生的支出[8]。
知識獲取的目的是將獲取知識轉化為企業績效,本文將知識的產出設置為專利和新產品,并將專利定義為潛在績效,將新產品產值定義為即時績效。設置指標萬人專利擁有量即年度內企業專利申請量與該年度平均從業人數的比值,新產品產值率即新產品產值與企業總產值的比。
相關概念解釋均來自于第二次經濟普查年鑒指標解釋。
3.實證研究
3.1 樣本描述
本文選用中國工業下各行業科技及經濟數據進行研究,資料均來源于第二次經濟普查。由于科技指標和經濟指標中工業行業分類存在差異,本文首先利用SAS軟件對兩類數據進行匹配合并,整理后樣本量為221。根據所得數據整理得到內部知識獲取能力、外部知識獲取能力和創新績效各相應指標(見表1)。
3.2 分行業現狀描述
在經濟普查數據基礎上,本文對所選指標進行相應處理(見表1),用EXCEL作圖并對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水生產供應業三大類行業各項指標進行分析,圖中橫軸表示各項目分類,縱軸表示各項目與采礦業相應項目比值。
從圖1可以看出,在三類行業之中,采礦業對內的研發費用投入強度最大,但是研發投入中的人員比重低于制造業。而制造業對內研發投入強度居第二位,與采礦業投入強度相差不大,但是研發人員比重和吸收消化投入強度遠比其他兩個行業要大。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供應業的技術改造投入強度在三類行業中最高。
外部學習投入,如圖2所示,三類行業中,電力燃氣水的生產供應業在對外投入強度上最高,但在國內外技術購買投入強度較低。制造業在國內外技術購買投入強度最大。
創新績效中,如圖3所示,制造業萬人專利擁有量數值最大,排在第二的是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供應業,新產品產值率排在第一第二位的分別為制造業,采礦業。
3.3 信度檢驗
用SPSS軟件對所選指標進行信度檢驗(結果見表2)。三項潛變量以及整體信度檢驗中統計量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8,說明數據有較好信度,通過信度檢驗。
3.4 效度檢驗
對數據的效度檢驗,對數據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指標在因子上的載荷大于0.5,說明該指標通過效度檢驗。對三個變量對應的指標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均大于0.5,Bartlett球形檢驗均顯著,說明適合因子分析。各因子對整體解釋較好,解釋程度達到85%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各項指標的因子載荷系數均大于0.5(結果見表3)。驗證性因子分析因子載荷均大于0.5,說明數據通過效度檢驗。
3.5 建立結構模型
結構模型研究潛變量之間的關系,本文運用LESREL對潛變量即企業外部知識獲取能力,企業內部知識獲取能力和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期望了解不同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最終模型效果圖見圖4,模型系數均顯著。各因素之間完全影響系數見表4。
3.6模型解釋
由最終結構模型可以看到,外部、內部知識獲取能力對新產品產值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267和0.733,內部知識獲取能力是提高新產品產值的主要動力,假設H3成立。外部知識獲取能力和內部知識獲取能力對萬人專利擁有量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219和0.599,萬人專利擁有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內部知識獲取能力,假設H5成立。在整體模型中,外部知識獲取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270,內部知識獲取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740,企業通過內外兩種渠道知識獲取能力均對創新績效有正向作用,內部知識獲取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力度大約是外部知識獲取能力影響程度的3倍。內部知識獲取能力是企業創新績效的主要推動力,假設H1成立。
結論
本文通過對工業下各行業數據建立結構模型,得出結論,開放式環境下企業通過內外兩種渠道的知識獲取均可產生創新績效,但內部知識獲取仍是企業創新績效的主要動力來源,其影響程度大約是外部知識獲取能力影響程度3倍,各企業應注重內部知識獲取能力的提升以促進企業創新績效。
參考文獻:
[1]林嵩,姜彥福.結構方程模型理論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應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2):38-41
[2]吳嬋君,李慧巍.模仿創新戰略下中小企業學習能力實證研究[J].經濟論壇,2008(11):102-103
[3]李高揚,劉明廣.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5):28-32
[4]謝洪明,張霞蓉,程聰,陳盈.網絡關系強度、企業學習能力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12(2):55-62
[5]吳開亞,陳曉劍.企業學習能力模糊評價方法研究[J].預測,2002(2):71-73
[6]陳國權,李蘭.中國企業領導者個人學習能力對組織創新成效和績效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09(5):601-606
[7]蔡莉,尹苗苗.新創企業學習能力、資源整合方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 管理世界,2009(10):1-10
[8]中國統計局.第二次經濟普查指標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