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東北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819)
學位論文是指高校學生為取得學位資格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學術研究型論文。目前,作為灰色文獻的學位論文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重要的特色館藏之一。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學位論文從最初的單純印刷版收藏方式逐步過渡到電子文本館藏階段。因此,學位論文數字化資源建設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合理而有效地建設學位論文數字化資源是發揮其文獻價值的可靠保障。
國務院198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中明確規定:“已通過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論文,應當交存學位授予單位圖書館一份[1]。”由此,各高校對本校的學位論文開始科學而系統地收藏和管理。這一段時期的學位論文收藏以紙本為主。2000年前后,各高校開始收集軟盤或光盤形式的電子版學位論文。此后幾年中,以自行開發或者購買技術等為手段各高校陸續建設起自己的學位論文系統,對本校的學位論文資源進行數字化轉換。
由表1可知,目前在我國高校內部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本校學位論文數字化資源。除香港大學對校內外用戶提供免費的全文瀏覽下載外,其他高校均根據自己的標準將對外開放程度劃分為:校園網用戶有權使用文摘和全文信息、校園網用戶有權使用文摘信息、校內外用戶均可使用文摘信息、校內外用戶通過授權可使用全文信息等。收藏類型以博碩士論文為主,其中清華大學學位論文數據庫不僅收藏了本校博碩士論文,同時還收藏了博士后研究報告和學士論文;港臺地區高校的學位論文收藏年限較大陸地區跨度大,香港大學收錄了1941年以來的大部分學位論文信息。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各高校對于早期論文的回溯持有不同的態度,這直接影響了數據收集的完整性,同時由于涉及版權等問題,各高校圖書館學位論文數據庫中的論文都不能保證獲得所有全文信息。

表1 國內12所高校自建學位論文數據庫
國家科技部于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要建立我國學位論文的收集、整合和共享服務體系。目前我國商業性學位論文數字化資源服務體系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并展開了相應的服務[2]。其中幾個主要的學位論文數據庫為廣大讀者和用戶檢索并獲取學位論文全文提供了有力幫助。常用的中文數據庫有: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CNKI)、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萬方)、CALIS高校學位論文數據庫、中文學位論文庫(NSTL);外文數據庫有:PQDT(ProQuest Dissertation&Theses)、NDLTD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OCLCWorldCat-Dissertations等。
由表2可知,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在國內高校的影響力較大。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作為中國知網平臺的重要部分以其高查全率、查準率和便捷完備的功能得到用戶的認同,因此它已經成為包括港臺地區在內的各地高校必備的學位論文數據庫;除了港臺地區大學外,內地各高校也均購買了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在外文學位論文數據庫的選擇方面,各高校圖書館均購買了PQDT數據庫;其中近一半的高校購買了NDLTD博碩士論文網絡數字圖書館和OCLC成員館可用學位論文目錄數據庫。PQDT作為全球性的學位論文資源數據庫以其多語言支持、多功能檢索以及全文收藏量大等優點在我國的高校用戶中得到了廣泛的支持。與之相比,NDLTD和OCLC在資源覆蓋區域以及使用費用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其中甚至包含了香港及臺灣的學位論文數據資源,但是其文摘和可獲取全文量均不能滿足用戶的需要,因此只能作為對國外學位論文的補充型資源[3]。
通過可獲取手段來分析學位論文數字資源的利用情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和分析該數字資源建設的價值和意義,對未來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筆者利用CNKI數據庫平臺,將該平臺上收錄的以“東北大學”為作者單位的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進行比對,以期了解學位論文數字化資源的利用情況。

表2 國內12所高校圖書館購買商業性學位論文數字化資源情況

表3 CNKI收錄東北大學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的使用情況比較(截至2013年3月)

表4 CNKI收錄東北大學學位論文被引頻次(截至2013年3月)
由表3可知,CNKI收錄的東北大學博碩士學位論文總篇數為7676篇,其中包括博士論文全文和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收全率為96%,相對期刊論文99%的收全率偏低。學位論文總量大約為期刊論文總量的1/5。其中優秀碩士論文的收藏數量約為博士論文的7倍。下載頻次可以顯示出用戶通過閱讀文摘信息對該篇論文產生興趣的程度。由表3得知,博士學位論文的下載頻次最高,其次是期刊論文,碩士學位論文最低。而被引頻次由高到低依次為期刊論文、博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由此可見,雖然期刊論文的被下載頻次不如博士學位論文,但是期刊論文的最高被引頻次是博士論文的3.6倍,是碩士學位論文的21倍。
被引頻次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評價科學研究的依據。它的高低可以體現文獻的最終使用價值。表4顯示在CNKI所收錄的7676篇東北大學博碩士學位論文中,1965篇論文被引用至少1次。其中被引頻次在100次以上的僅有1篇;306篇學位論文被引1次以上,1658篇學位論文被引1次。也就是說,只有約1/4的學位論文被至少引用1次,5711篇學位論文為零被引。這種現象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學位論文作者的研究深度、刊載引用論文的期刊影響力度等因素。不容忽視的是,雖然學位論文作為研究人員了解學術領域各個學科前沿動態的風向標,但其最終使用價值并沒有預期的理想。因此,在不斷開發學位論文數字化資源的同時,我們應該更關注它的最終情報價值。
學位論文資源的有效利用遠比它的收藏有價值。然而,我國學位論文的著作權歸屬問題是長期以來妨礙其資源傳播與使用的障礙。在國內現行的與著作權相關的法律條文中始終沒有明確作為未公開發表的灰色文獻——學位論文著作權的歸屬問題[4]。
筆者對12所高校圖書館網站進行調查發現,各圖書館對于學位論文的著作權問題各自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在學位論文作者向學校圖書館提交自己的論文時,與校方有明確版權協議聲明的有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澳門大學和臺灣大學圖書館。其中,武漢大學圖書館將學位論文授權協議書直接放在學位論文提交頁面,方便論文作者直接下載填寫,其語言簡潔,格式規范,條理清晰,意義明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圖書館網站上,正式向讀者聲明版權保護的有澳門大學和香港大學圖書館。此外,一些大學圖書館采取推遲發布信息、拒絕校外訪問或者只提供文摘信息等強制性方式進行版權保護。
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圖書館在學位論文的收藏和管理過程中,雖然已經開始對于學位論文著作權的認識和保護問題有所了解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然而學位論文著作權保護的問題不僅存在于作者和學校一方,同時也存在于學校與讀者一方,至今我們在統一授權、版稅分配及相關法律方面仍沒有規范的管理。如何在明確和保護學位論文著作權的基礎上進行最大化的信息資源傳播與共享是我們仍需要思考的問題。
筆者以東北大學博碩士學位論文在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的收錄情況進行對比發現,萬方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的東北大學學位論文共53777篇,其中34745篇有全文的論文大部分發表于2005年后,最早收錄的論文年代為1988年。其中收錄的1988~1998年間的東北大學學位論文有3209篇;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東北大學學位論文7676篇,均有全文,其中收錄的最早年代是1999年。也就是說,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的收錄年限和收錄內容遠遠大于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而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頁面的列表設計清晰合理,其中被引頻次和下載頻次的排序功能是該庫的亮點。
通過對比,筆者發現各個數據庫均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庫與庫之間存在著數據的補充和功能的互補。然而,同類數據庫間大量的重復數據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
學位論文數字化資源的傳播與其著作權的合法保護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國對于學位論文著作權問題并沒有給出相關的法律依據和規定。由于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在國家提供科研條件和資金資助的高校里由導師指導完成的研究成果,因此研究生在答辯后離校前通常被要求向學校提交學位論文電子版,該數據將被收錄到學校圖書館的學位論文數據庫中保存。
在此項工作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各個高校和研究院所提供的版權授權書沒有統一規范,格式和內容各不相同,其中涉及的論文被使用方式和范圍也有很大的區別。通常論文作者與學位授予學校簽訂授權協議,同意學校在本校對學位論文進行利用和檢索,但是其中并未涉及學校可以有償或無償使用其學位論文和全文的公開說明。因此,在學位授予單位向國家學位論文收藏單位上傳學位論文數據信息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授權形式受到一定的質疑。
熊詠梅和程結晶認為,由于目前學位論文數量不斷增長,論文被復制的數量和價格無法確定,以及沒有統一的操作形式使得直接授權模式、代理授權模式和要約授權模式等學位論文著作權管理模式不能得到統一而滿意的實現。因此,修訂《著作權法》中的法定許可制度可以幫助解決學位論文著作權問題[4]。首先,應該盡早在《著作權法》《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中補充有關學位論文著作權的相關法律法規。將屬于未發表作品的學位論文用于公益服務之外的機構并進行有償服務的相關問題用法律的形式進行規范。同時,統一規范學位論文版權授權協議書,將具體的授權方法和內容詳細陳列。學位授予單位應要求在研究生離校前由論文作者、導師和學校三方共同填寫統一格式的授權書,包括本校收藏使用授權和向國家學位論文數據庫提供數據并使用授權。
此外,國家還應該出臺統一的版稅分配制度,按照論文被使用的時間和數量給出明確的規定。在授權協議簽署的過程中,明確學位論文作者與數據庫出版單位之間的資金額度分配。同時,為了提高學位論文數據庫版權管理的效率并降低成本,可以進行學位論文網絡授權系統,統一簽訂授權許可并計算服務費用[2]。
1984年以來,我國已經形成了3家法定的學位論文館藏中心——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國家圖書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并先后建立了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CALIS高校學位論文數據庫以及中國學位論文庫等學位論文數字化資源。然而,我國學位論文資源服務體系中存在著管理分散、重復建設、畸形競爭和法律缺失的情況。我們應該在現有的資源基礎上,汲取各庫之長,發揮各庫優勢,在國家層面將分散的數據收集整合,從而達到最終的共享服務,實現我國學位論文服務體系的健康發展以及其資源的有效利用。
目前,我國現有的學位論文服務體系還沒有將港澳臺地區的學位論文納入數據收集范圍,這部分學位論文數字化資源的欠缺必將影響我國學位論文整體資源的完整性。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在上海交大圖書館的數據庫中可以檢索到香港大學的學位論文,在復旦大學圖書館的數據庫中不僅可以檢索到香港大學的學位論文,而且還可以檢索到臺灣地區的學位論文。這種現象說明目前國內一些高校圖書館已經在擴大本校的學位論文信息資源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思考和行動。與香港和澳門地區相比,臺灣地區的數字化學位論文建設已經相當成熟,通過參與共建的免費使用和參與聯盟付費兩種方式實現共建共享學位論文資源,并面向全球開放資源。此外,港臺地區還進行了商業性的區域學位論文共享建設。近年來,我國學位論文的數量以每年超過50萬篇的速度增長,我們需要高效有力地管理這些豐富的文獻資源,使它們得到最充分的開發和使用。在原有的幾個學位論文收藏服務機構基礎上可以建立一個內容更加豐富、種類更加全面、數量更加完整、檢索更加精準的共建共享服務平臺。與港澳臺地區進行協商和溝通,將他們的學位論文資源納入我們的區域聯盟共建體系,最大化實現我國學位論文的共享服務,使學位論文文獻資源的服務和開發能夠達到統一、標準、系統和完整。
[1] 陳傳夫,符玉霜,孫凱.我國學位論文服務模式調查與服務機制創新[J].圖書館,2008(4):59-62.
[2] 楊少萱,褚漢啟.我國博碩士學位論文的服務模式及版權問題探索[J].圖書情報知識,2011(2):44-49.
[3] 何怡.中外網上學位論文數據庫的檢索與利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2):44.
[4] 熊詠梅,程結晶.學位論文著作權集體管理模式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11):67-71.
[5] 劉雅琦.港澳臺學位論文數據庫建設現狀及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