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陶詩順+鐘昀
摘要:以3個不同粒型的雜交稻組合(瀘優5號、宜香907、川優6203)的種子為材料,對旱育秧4種不同種子萌發狀態即吸脹谷、露白谷、短芽谷和長芽谷播種后的出苗及秧苗生長情況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在4種種子萌發狀態下,最終出苗率以露白谷最高,其次是短芽谷和長芽谷。瀘優5號、宜香907種子催芽到短芽谷和長芽谷播種有利于提高幼苗素質,但將川優6203種子催芽至短芽谷和長芽谷播種未能提高幼苗素質。
關鍵詞:雜交稻;旱育秧;種子萌發狀態;出苗;秧苗生長
中圖分類號:S511.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087-01
如何保證齊苗全苗一直是水稻旱育秧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1]。在川東北丘陵稻區,由于春季干旱、水源不足和“倒春寒”天氣等原因[2],旱育秧常因秧床失水受旱或寒潮期低溫的影響,致使其出苗率降低,特別是采用干種子或吸脹谷直接播種時出苗率更低。為了縮短旱育秧種子出苗期和提高出苗率,我們研究旱育秧種子萌發狀態對出苗和幼苗生長速度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于2012年在西南科技大學校內科研基地進行。以3個不同粒形的雜交稻組合的種子為材料,即瀘優5號(短圓粒形,種子長寬比為 2.38 ∶1,千粒質量為26.9 g)、宜香907(粗長粒形,種子長寬比為3.24 ∶1,千粒質量為 27.6 g)、川優6203(細長粒形,種子長寬比為5.15 ∶1,千粒質量為 20.0 g)。對種子清選后進行4種萌發狀態處理:(1)吸脹谷-用清水浸泡48 h(浸種期間清洗2次),不經催芽直接播種;(2)露白谷-在吸脹谷的基礎上催育至胚根外露;(3)短芽谷——將吸脹谷催育至胚芽長1~2 mm,胚根長3~4 mm;(4)長芽谷——將吸脹谷催育至胚芽長3~4 mm,胚根長6~8 mm。秧田按照旱育秧技術規范整地和施用底肥,均勻澆足底水后于4月18日播種。每一品種4種萌發狀態種子播種200粒,小區面積40 cm×30 cm,小區間隔10 cm。隨機排列,[LL]重復3次。采用擺播方式,保持密度一致。用過篩細土均勻覆蓋,厚度0.6~0.8 mm,再拱蓋塑料薄膜。分別于播種后 5 d(4月23日)、7 d(4月25)和10 d(4月28日)對出苗情況進行觀察。 并于5月7日(播種后20 d)每處理下取秧苗30株,考察葉齡、苗高、莖基寬、地上部干質量和根干質量等,以比較不同處理下幼苗生長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子萌發狀態對出苗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萌發狀態處理對出苗率有不同的影響,從表1可見,播種后5 d,瀘優5號和川優6203種子出苗率為長芽谷﹥短芽谷﹥露白谷﹥吸脹谷,即種子催芽程度越高,出苗率越高,并且除川優6203的露白谷處理出苗率顯著高于吸脹谷外,其他處理出苗率都極顯著高于同品種的吸脹谷,說明萌發程度越高,越易在此基礎上破土出苗,宜香907種子出苗率為長芽谷﹥露白谷﹥短芽谷﹥吸脹谷,經過催芽處理的長芽谷、露白谷、短芽谷出苗率均顯著高于吸脹谷,露白谷出苗率大于短芽谷說明雜交稻種子旱育秧出苗情況不僅與種子萌發狀態有關外,還可能與品種有關。7 d后各處理的出苗情況同播種5 d的一致,但處理間差異逐步減小,說明不同處理對出苗情況的影響在降低。10 d后,經過催芽處理的種子出苗率均高于吸脹谷,但相對于播種后5 d和7 d差異再次降低,瀘優5號和宜香907經過催芽處理的種子出苗率與吸脹谷比較均顯著或極顯著提高,出苗率高低依次為露白谷﹥短芽谷﹥長芽谷﹥吸脹谷,川優6203的短芽谷處理出苗率顯著高于吸脹谷,其余處理與短芽谷差異不明顯。
2.2 種子萌發狀態對秧苗生長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瀘優5號、宜香907 2組合的長芽谷和短芽谷播種后20 d幼苗的葉齡、苗高、地上部干質量和根干質量顯著高于吸脹谷;川優6203不同萌發狀態種子播種后20 d幼苗的葉齡、苗高、莖基寬、地上部干質量和根干質量均無顯著差異。
3 結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不同萌發狀態的種子在出苗率、出苗速度及幼苗生長狀況均有顯著差異,將水稻催芽至露白谷、短芽谷和長芽谷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將瀘優5號和宜香907水稻種子催芽到短芽谷和長芽谷有利于培育壯苗。
參考文獻:
[1]石宗益. 水稻旱育秧應用及其關鍵技術探討[J]. 南方農業,2010(4):53-55.
[2]陶詩順,馬 均. 四川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主推模式 ——四川丘陵區雜交稻超稀播旱育秧避旱穩產栽培模式[J]. 四川農業科技,2010(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