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燕+侯秀賢+陳龍+畢江華+李輝+余文莉
摘要:采用受體母牛帶犢繁育技術來飼養初生和牛和西門塔爾牛,在整個階段對母牛進行營養調控,之后為母牛和犢牛提供專業的飼養管理,使母牛快速恢復繁殖性能,提高犢牛的成活率,增加犢牛的日增重。結果表明,使用母牛帶犢方式可顯著提高2種犢牛3月齡的斷奶重:和牛(99.1 g vs 77.5 g)、西門塔爾牛(135.39 g vs 97.44 g);圍產期的營養調控顯著降低了西門塔爾牛的難產率(15.78% vs 25%)與和牛的助產率(40.74% vs 50.00%);母牛帶犢技術對母牛繁殖性能的恢復沒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受體母牛;繁殖性能;犢牛;存活率
中圖分類號:S8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193-02
為加快我國生產高檔牛肉的步伐,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引進優質澳系純種和牛和西門塔爾牛冷凍胚胎,利用西雜黃牛做受體,采用胚胎移植技術引種,擴繁優質肉牛種群;但是肉牛場與奶牛場不同,缺乏擠奶設備和人員,常用人工哺乳不適于胚胎移植集中產犢情況。本試驗嘗試了母牛帶犢繁育技術,技術內容包括產后犢牛由受體母牛哺乳;犢牛斷奶后,經對受體母牛營養調控和繁殖系統護理,使母牛盡快恢復繁殖功能,繼續進行胚胎移植,顯著降低了犢牛飼養成本,提高了受體母牛的繁殖效率。在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證犢牛及時吃足初乳、提高犢牛成活率,如何實現犢牛早期(100 d)斷奶,如何使受體母牛在犢牛斷奶后盡快恢復繁殖功能,進入下一個移植周期,是本技術關鍵所在。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究,使該技術形成規范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與人工飼喂初生犢牛不同,母牛帶犢繁育技術是1頭母牛哺乳1~2頭犢牛,采取隔欄飼喂、定時和隨時哺乳方式。將待產母牛每5~6頭分為1組,放在圍產圈內,該圈運動場與1間封閉的犢牛屋相連。產后犢牛吃完初乳后放入特定的犢牛舍,由飼養員定時將犢牛趕出小屋哺乳;待母牛和犢牛情況穩定,一般在出生10 d之后,將母子1對1對趕到普通牛舍。之后犢??刹皇芟拗谱杂沙阅溉?。普通牛舍的構建:在牛舍運動場中間建1個圍欄,圍欄間距恰能讓犢牛隨時出欄吃奶,帶犢母牛只能隔欄觀望。圍欄中有墊草供犢牛臥在上面休息,墊草保持清潔干燥;圍欄中設有補飼欄、干草欄和飲水槽,供犢牛自由采食開食料、干草和飲水。受體母牛在產后3個月做繁殖系統的檢查,對已經恢復正常的受體母牛采用CIDR+PG法進行同期發情處理進入下一繁殖周期。
1 材料與方法
1.1 犢牛的飼養管理
1.1.1 初乳飼喂 犢牛出生30 min內一定要吃到初乳,為確保及時、足量飼喂初乳,將初乳擠出人工飼喂。要對初乳進行測試,合格的初乳才可飼喂。
1.1.2 開食料飼喂 犢牛出生后4 d開始采食普瑞納肉用犢牛專用顆粒開食料,每天增加25 g,直至2月齡,此時犢牛一般可吃完1 kg開食料。出生10 d開始自由采食干草。
1.1.3 犢牛斷奶過渡 2月齡前自由采食開食料,2月齡后逐步增加犢牛生長料,開食料以每天10%~15%遞減,用 7~10 d 全部過渡為生長料。同時逐漸增加優質苜蓿飼喂量。
1.1.4 犢牛冬季保暖設施 為保證犢牛順利應對嚴寒天氣,出生10 d內的犢牛單獨放在為其設置的與母牛舍相連的小磚房內。犢牛與母牛一起進入普通牛舍后,在運動場中央用單層彩鋼瓦包圍成犢牛的圍欄,犢??勺杂沙鋈搿T诘孛嫔霞雍駢|草,從牛舍頂部懸下浴霸燈,增強保暖度。
1.2 母牛的飼養管理
1.2.1 強化母牛飼養管理 采用營養均衡的TMR日糧飼喂。不同時期根據其營養需求采用不同的日糧配方(表1)。
3 討論與結論
徐驚濤等研究表明,母牛帶犢繁育技術可有效提高犢牛斷奶時的成活率[1],與本試驗結果一致。本研究中采用帶犢方式飼養的2種犢牛在各個時期的體重增加情況均優于人工哺乳的犢牛,除了環境及保暖設施方面的原因,帶犢方式飼養犢??梢噪S時吃到母乳補充營養的不足。
為防止母牛難產,增加產后的泌乳量,本研究在圍產期對母牛進行了營養調控,參與營養調控的母牛在難產率、助產率上都有所下降,純種西門塔爾犢牛出生時個體較大,100%采用了助產,產活犢數也較和牛偏低。
母牛在懷孕過程中,為了適應胎兒生長發育及分娩的需要,生殖器官隨之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如子宮的變位和變性、卵巢黃體的出現與增大、陰門的水腫充血等。一般情況下,母牛胎兒娩出后又逐漸得到恢復,但在養殖過程中,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母牛產后的繁殖效率,如產犢間隔、季節、品種、營養狀況、胎兒大小、疾病等。母牛產后易得的疾病有子宮炎、卵巢囊腫、乳房炎和乳頭損傷[2],這些疾病嚴重影響了母牛的繁殖效率。孫東榮等研究報道,每天的哺乳次數對母牛產后繁殖機能有很大影響,每天哺乳2次以上的母牛繁殖率會降低[3],這與本研究結果有所不同,本研究中帶犢的母牛并沒有限制哺乳次數,從數據來看,繁殖效率雖較不帶犢母牛有所降低,但差異不大,且同期發情率略高于不帶犢母牛。溫度是影響產后母牛性活動的重要因素。月平均氣溫在16~27 ℃時,產后母牛生殖器官恢復較快,出現第1次發情的時間較早,當氣溫低于 5 ℃或高于 30 ℃時,產后母牛的性活動則受到影響[4]。試驗中的帶犢母牛從斷奶到恢復發情一直處于冬季,平均氣溫在10 ℃以下,從本研究結果看,受體母牛繁殖性能的恢復沒有受到溫度的影響。產后通過直腸檢查判斷其是否可以進行同期發情處理,結果表明,帶犢母牛產生至可放栓平均時間為109 d,也就是說斷奶后19 d就可以進入下一輪繁殖周期,不帶犢母牛平均時間為91 d,如果考慮到帶犢這個因素,兩者差異也不明顯,表明帶犢繁育體系對受體母牛繁殖效率的影響不明顯。
本技術可應用在北方規?;馀D概7庇龍觯静槐匾蕾嚾忾]圈舍。犢牛出生10 d后被1對1地趕進普通牛舍,由“母親”親自照顧并可經常吃到母乳,水、干草等都是自由采食,這就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用母牛本身作為奶源,降低了飼養成本,母牛哺乳過后可很快進入下一繁殖周期。本技術在人力和物力方面都有優勢,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受體母牛帶犢繁育技術關鍵點:(1)母牛產前2個月、圍產期、哺乳期的營養調控,目的是減少難產和助產發生率,增加母牛泌乳量,促進母牛斷奶后快速發情。(2)哺乳期犢牛的飼養管理,目的是提高犢牛成活率,降低患病率,使犢牛正常生長和發育,并按時斷奶。
參考文獻:
[1]徐驚濤,羅曉林,李 全,等. 帶犢與不帶犢對母牦牛體重影響的研究[J]. 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1,31(4):5-6.
[2]張家驊. 影響奶牛產后繁殖效率的因素[J]. 國外獸醫學:畜禽疾病,1992,13(3):6-11.
[3]孫東榮,任盛友,高遠明,等. 限制哺乳對役用黃母牛繁殖機能和犢牛生長發育的影響[J]. 四川畜牧獸醫,1995(3):15-16.
[4]程秀范,王躍卿,陳樹興,等. 產后母牛生殖器官恢復及發情規律的探討[J]. 河南農業科學,1998(6):25-28.endprint
摘要:采用受體母牛帶犢繁育技術來飼養初生和牛和西門塔爾牛,在整個階段對母牛進行營養調控,之后為母牛和犢牛提供專業的飼養管理,使母??焖倩謴头敝承阅?,提高犢牛的成活率,增加犢牛的日增重。結果表明,使用母牛帶犢方式可顯著提高2種犢牛3月齡的斷奶重:和牛(99.1 g vs 77.5 g)、西門塔爾牛(135.39 g vs 97.44 g);圍產期的營養調控顯著降低了西門塔爾牛的難產率(15.78% vs 25%)與和牛的助產率(40.74% vs 50.00%);母牛帶犢技術對母牛繁殖性能的恢復沒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受體母牛;繁殖性能;犢牛;存活率
中圖分類號:S8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193-02
為加快我國生產高檔牛肉的步伐,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引進優質澳系純種和牛和西門塔爾牛冷凍胚胎,利用西雜黃牛做受體,采用胚胎移植技術引種,擴繁優質肉牛種群;但是肉牛場與奶牛場不同,缺乏擠奶設備和人員,常用人工哺乳不適于胚胎移植集中產犢情況。本試驗嘗試了母牛帶犢繁育技術,技術內容包括產后犢牛由受體母牛哺乳;犢牛斷奶后,經對受體母牛營養調控和繁殖系統護理,使母牛盡快恢復繁殖功能,繼續進行胚胎移植,顯著降低了犢牛飼養成本,提高了受體母牛的繁殖效率。在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證犢牛及時吃足初乳、提高犢牛成活率,如何實現犢牛早期(100 d)斷奶,如何使受體母牛在犢牛斷奶后盡快恢復繁殖功能,進入下一個移植周期,是本技術關鍵所在。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究,使該技術形成規范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與人工飼喂初生犢牛不同,母牛帶犢繁育技術是1頭母牛哺乳1~2頭犢牛,采取隔欄飼喂、定時和隨時哺乳方式。將待產母牛每5~6頭分為1組,放在圍產圈內,該圈運動場與1間封閉的犢牛屋相連。產后犢牛吃完初乳后放入特定的犢牛舍,由飼養員定時將犢牛趕出小屋哺乳;待母牛和犢牛情況穩定,一般在出生10 d之后,將母子1對1對趕到普通牛舍。之后犢??刹皇芟拗谱杂沙阅溉?。普通牛舍的構建:在牛舍運動場中間建1個圍欄,圍欄間距恰能讓犢牛隨時出欄吃奶,帶犢母牛只能隔欄觀望。圍欄中有墊草供犢牛臥在上面休息,墊草保持清潔干燥;圍欄中設有補飼欄、干草欄和飲水槽,供犢牛自由采食開食料、干草和飲水。受體母牛在產后3個月做繁殖系統的檢查,對已經恢復正常的受體母牛采用CIDR+PG法進行同期發情處理進入下一繁殖周期。
1 材料與方法
1.1 犢牛的飼養管理
1.1.1 初乳飼喂 犢牛出生30 min內一定要吃到初乳,為確保及時、足量飼喂初乳,將初乳擠出人工飼喂。要對初乳進行測試,合格的初乳才可飼喂。
1.1.2 開食料飼喂 犢牛出生后4 d開始采食普瑞納肉用犢牛專用顆粒開食料,每天增加25 g,直至2月齡,此時犢牛一般可吃完1 kg開食料。出生10 d開始自由采食干草。
1.1.3 犢牛斷奶過渡 2月齡前自由采食開食料,2月齡后逐步增加犢牛生長料,開食料以每天10%~15%遞減,用 7~10 d 全部過渡為生長料。同時逐漸增加優質苜蓿飼喂量。
1.1.4 犢牛冬季保暖設施 為保證犢牛順利應對嚴寒天氣,出生10 d內的犢牛單獨放在為其設置的與母牛舍相連的小磚房內。犢牛與母牛一起進入普通牛舍后,在運動場中央用單層彩鋼瓦包圍成犢牛的圍欄,犢??勺杂沙鋈?。在地面上加厚墊草,從牛舍頂部懸下浴霸燈,增強保暖度。
1.2 母牛的飼養管理
1.2.1 強化母牛飼養管理 采用營養均衡的TMR日糧飼喂。不同時期根據其營養需求采用不同的日糧配方(表1)。
3 討論與結論
徐驚濤等研究表明,母牛帶犢繁育技術可有效提高犢牛斷奶時的成活率[1],與本試驗結果一致。本研究中采用帶犢方式飼養的2種犢牛在各個時期的體重增加情況均優于人工哺乳的犢牛,除了環境及保暖設施方面的原因,帶犢方式飼養犢??梢噪S時吃到母乳補充營養的不足。
為防止母牛難產,增加產后的泌乳量,本研究在圍產期對母牛進行了營養調控,參與營養調控的母牛在難產率、助產率上都有所下降,純種西門塔爾犢牛出生時個體較大,100%采用了助產,產活犢數也較和牛偏低。
母牛在懷孕過程中,為了適應胎兒生長發育及分娩的需要,生殖器官隨之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如子宮的變位和變性、卵巢黃體的出現與增大、陰門的水腫充血等。一般情況下,母牛胎兒娩出后又逐漸得到恢復,但在養殖過程中,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母牛產后的繁殖效率,如產犢間隔、季節、品種、營養狀況、胎兒大小、疾病等。母牛產后易得的疾病有子宮炎、卵巢囊腫、乳房炎和乳頭損傷[2],這些疾病嚴重影響了母牛的繁殖效率。孫東榮等研究報道,每天的哺乳次數對母牛產后繁殖機能有很大影響,每天哺乳2次以上的母牛繁殖率會降低[3],這與本研究結果有所不同,本研究中帶犢的母牛并沒有限制哺乳次數,從數據來看,繁殖效率雖較不帶犢母牛有所降低,但差異不大,且同期發情率略高于不帶犢母牛。溫度是影響產后母牛性活動的重要因素。月平均氣溫在16~27 ℃時,產后母牛生殖器官恢復較快,出現第1次發情的時間較早,當氣溫低于 5 ℃或高于 30 ℃時,產后母牛的性活動則受到影響[4]。試驗中的帶犢母牛從斷奶到恢復發情一直處于冬季,平均氣溫在10 ℃以下,從本研究結果看,受體母牛繁殖性能的恢復沒有受到溫度的影響。產后通過直腸檢查判斷其是否可以進行同期發情處理,結果表明,帶犢母牛產生至可放栓平均時間為109 d,也就是說斷奶后19 d就可以進入下一輪繁殖周期,不帶犢母牛平均時間為91 d,如果考慮到帶犢這個因素,兩者差異也不明顯,表明帶犢繁育體系對受體母牛繁殖效率的影響不明顯。
本技術可應用在北方規?;馀D概7庇龍?,冬季不必依賴全封閉圈舍。犢牛出生10 d后被1對1地趕進普通牛舍,由“母親”親自照顧并可經常吃到母乳,水、干草等都是自由采食,這就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用母牛本身作為奶源,降低了飼養成本,母牛哺乳過后可很快進入下一繁殖周期。本技術在人力和物力方面都有優勢,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受體母牛帶犢繁育技術關鍵點:(1)母牛產前2個月、圍產期、哺乳期的營養調控,目的是減少難產和助產發生率,增加母牛泌乳量,促進母牛斷奶后快速發情。(2)哺乳期犢牛的飼養管理,目的是提高犢牛成活率,降低患病率,使犢牛正常生長和發育,并按時斷奶。
參考文獻:
[1]徐驚濤,羅曉林,李 全,等. 帶犢與不帶犢對母牦牛體重影響的研究[J]. 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1,31(4):5-6.
[2]張家驊. 影響奶牛產后繁殖效率的因素[J]. 國外獸醫學:畜禽疾病,1992,13(3):6-11.
[3]孫東榮,任盛友,高遠明,等. 限制哺乳對役用黃母牛繁殖機能和犢牛生長發育的影響[J]. 四川畜牧獸醫,1995(3):15-16.
[4]程秀范,王躍卿,陳樹興,等. 產后母牛生殖器官恢復及發情規律的探討[J]. 河南農業科學,1998(6):25-28.endprint
摘要:采用受體母牛帶犢繁育技術來飼養初生和牛和西門塔爾牛,在整個階段對母牛進行營養調控,之后為母牛和犢牛提供專業的飼養管理,使母??焖倩謴头敝承阅?,提高犢牛的成活率,增加犢牛的日增重。結果表明,使用母牛帶犢方式可顯著提高2種犢牛3月齡的斷奶重:和牛(99.1 g vs 77.5 g)、西門塔爾牛(135.39 g vs 97.44 g);圍產期的營養調控顯著降低了西門塔爾牛的難產率(15.78% vs 25%)與和牛的助產率(40.74% vs 50.00%);母牛帶犢技術對母牛繁殖性能的恢復沒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受體母牛;繁殖性能;犢牛;存活率
中圖分類號:S8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193-02
為加快我國生產高檔牛肉的步伐,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引進優質澳系純種和牛和西門塔爾牛冷凍胚胎,利用西雜黃牛做受體,采用胚胎移植技術引種,擴繁優質肉牛種群;但是肉牛場與奶牛場不同,缺乏擠奶設備和人員,常用人工哺乳不適于胚胎移植集中產犢情況。本試驗嘗試了母牛帶犢繁育技術,技術內容包括產后犢牛由受體母牛哺乳;犢牛斷奶后,經對受體母牛營養調控和繁殖系統護理,使母牛盡快恢復繁殖功能,繼續進行胚胎移植,顯著降低了犢牛飼養成本,提高了受體母牛的繁殖效率。在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證犢牛及時吃足初乳、提高犢牛成活率,如何實現犢牛早期(100 d)斷奶,如何使受體母牛在犢牛斷奶后盡快恢復繁殖功能,進入下一個移植周期,是本技術關鍵所在。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究,使該技術形成規范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與人工飼喂初生犢牛不同,母牛帶犢繁育技術是1頭母牛哺乳1~2頭犢牛,采取隔欄飼喂、定時和隨時哺乳方式。將待產母牛每5~6頭分為1組,放在圍產圈內,該圈運動場與1間封閉的犢牛屋相連。產后犢牛吃完初乳后放入特定的犢牛舍,由飼養員定時將犢牛趕出小屋哺乳;待母牛和犢牛情況穩定,一般在出生10 d之后,將母子1對1對趕到普通牛舍。之后犢牛可不受限制自由吃母乳。普通牛舍的構建:在牛舍運動場中間建1個圍欄,圍欄間距恰能讓犢牛隨時出欄吃奶,帶犢母牛只能隔欄觀望。圍欄中有墊草供犢牛臥在上面休息,墊草保持清潔干燥;圍欄中設有補飼欄、干草欄和飲水槽,供犢牛自由采食開食料、干草和飲水。受體母牛在產后3個月做繁殖系統的檢查,對已經恢復正常的受體母牛采用CIDR+PG法進行同期發情處理進入下一繁殖周期。
1 材料與方法
1.1 犢牛的飼養管理
1.1.1 初乳飼喂 犢牛出生30 min內一定要吃到初乳,為確保及時、足量飼喂初乳,將初乳擠出人工飼喂。要對初乳進行測試,合格的初乳才可飼喂。
1.1.2 開食料飼喂 犢牛出生后4 d開始采食普瑞納肉用犢牛專用顆粒開食料,每天增加25 g,直至2月齡,此時犢牛一般可吃完1 kg開食料。出生10 d開始自由采食干草。
1.1.3 犢牛斷奶過渡 2月齡前自由采食開食料,2月齡后逐步增加犢牛生長料,開食料以每天10%~15%遞減,用 7~10 d 全部過渡為生長料。同時逐漸增加優質苜蓿飼喂量。
1.1.4 犢牛冬季保暖設施 為保證犢牛順利應對嚴寒天氣,出生10 d內的犢牛單獨放在為其設置的與母牛舍相連的小磚房內。犢牛與母牛一起進入普通牛舍后,在運動場中央用單層彩鋼瓦包圍成犢牛的圍欄,犢??勺杂沙鋈?。在地面上加厚墊草,從牛舍頂部懸下浴霸燈,增強保暖度。
1.2 母牛的飼養管理
1.2.1 強化母牛飼養管理 采用營養均衡的TMR日糧飼喂。不同時期根據其營養需求采用不同的日糧配方(表1)。
3 討論與結論
徐驚濤等研究表明,母牛帶犢繁育技術可有效提高犢牛斷奶時的成活率[1],與本試驗結果一致。本研究中采用帶犢方式飼養的2種犢牛在各個時期的體重增加情況均優于人工哺乳的犢牛,除了環境及保暖設施方面的原因,帶犢方式飼養犢??梢噪S時吃到母乳補充營養的不足。
為防止母牛難產,增加產后的泌乳量,本研究在圍產期對母牛進行了營養調控,參與營養調控的母牛在難產率、助產率上都有所下降,純種西門塔爾犢牛出生時個體較大,100%采用了助產,產活犢數也較和牛偏低。
母牛在懷孕過程中,為了適應胎兒生長發育及分娩的需要,生殖器官隨之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如子宮的變位和變性、卵巢黃體的出現與增大、陰門的水腫充血等。一般情況下,母牛胎兒娩出后又逐漸得到恢復,但在養殖過程中,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母牛產后的繁殖效率,如產犢間隔、季節、品種、營養狀況、胎兒大小、疾病等。母牛產后易得的疾病有子宮炎、卵巢囊腫、乳房炎和乳頭損傷[2],這些疾病嚴重影響了母牛的繁殖效率。孫東榮等研究報道,每天的哺乳次數對母牛產后繁殖機能有很大影響,每天哺乳2次以上的母牛繁殖率會降低[3],這與本研究結果有所不同,本研究中帶犢的母牛并沒有限制哺乳次數,從數據來看,繁殖效率雖較不帶犢母牛有所降低,但差異不大,且同期發情率略高于不帶犢母牛。溫度是影響產后母牛性活動的重要因素。月平均氣溫在16~27 ℃時,產后母牛生殖器官恢復較快,出現第1次發情的時間較早,當氣溫低于 5 ℃或高于 30 ℃時,產后母牛的性活動則受到影響[4]。試驗中的帶犢母牛從斷奶到恢復發情一直處于冬季,平均氣溫在10 ℃以下,從本研究結果看,受體母牛繁殖性能的恢復沒有受到溫度的影響。產后通過直腸檢查判斷其是否可以進行同期發情處理,結果表明,帶犢母牛產生至可放栓平均時間為109 d,也就是說斷奶后19 d就可以進入下一輪繁殖周期,不帶犢母牛平均時間為91 d,如果考慮到帶犢這個因素,兩者差異也不明顯,表明帶犢繁育體系對受體母牛繁殖效率的影響不明顯。
本技術可應用在北方規模化肉牛母牛繁育場,冬季不必依賴全封閉圈舍。犢牛出生10 d后被1對1地趕進普通牛舍,由“母親”親自照顧并可經常吃到母乳,水、干草等都是自由采食,這就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用母牛本身作為奶源,降低了飼養成本,母牛哺乳過后可很快進入下一繁殖周期。本技術在人力和物力方面都有優勢,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受體母牛帶犢繁育技術關鍵點:(1)母牛產前2個月、圍產期、哺乳期的營養調控,目的是減少難產和助產發生率,增加母牛泌乳量,促進母牛斷奶后快速發情。(2)哺乳期犢牛的飼養管理,目的是提高犢牛成活率,降低患病率,使犢牛正常生長和發育,并按時斷奶。
參考文獻:
[1]徐驚濤,羅曉林,李 全,等. 帶犢與不帶犢對母牦牛體重影響的研究[J]. 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1,31(4):5-6.
[2]張家驊. 影響奶牛產后繁殖效率的因素[J]. 國外獸醫學:畜禽疾病,1992,13(3):6-11.
[3]孫東榮,任盛友,高遠明,等. 限制哺乳對役用黃母牛繁殖機能和犢牛生長發育的影響[J]. 四川畜牧獸醫,1995(3):15-16.
[4]程秀范,王躍卿,陳樹興,等. 產后母牛生殖器官恢復及發情規律的探討[J]. 河南農業科學,1998(6):25-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