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德琴+楊若鵬+張學文+羅衛庭+宋文菲+張祖蕓
摘要:威信、鎮雄年均日照時間較少,降水量較多,采集威信東方蜜蜂3群蜂群蜜蜂樣本和鎮雄東方蜜蜂1群蜂群樣本,與蒙自東方蜜蜂6群蜂群樣本進行對比分析,每群測定分析15只,每只工蜂共有38個測定的形態指標。結果表明,鎮雄東方蜜蜂形態特征上與威信和蒙自東方蜜蜂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對進一步揭示威信、鎮雄東方蜜蜂的生物學特性具有重要價值,為建立保種區域奠定基礎。
關鍵詞:東方蜜蜂;威信;鎮雄;生物學特性;形態學
中圖分類號:S8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256-03
東方蜜蜂(Apis cerana)在我國已有了7 000多萬年的進化史,形成極其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和生態地理型。不同地理型東方蜜蜂之間往往存在比較明顯的形態差異。在云南獨特的立體氣候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條件下,威信、鎮雄野生、半野生東方蜜蜂物種資源比較豐富,且該地區受四川盆地氣候的影響,常年降水較多,年均日照時間短,霜期較長,處于云、貴、川3省交界處,研究該區域內的東方蜜蜂形態學有重要意義。蜂業界研究者對東方蜜蜂的地理分布、形態特征和分類學等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1-7],但針對威信、鎮雄比較特殊區域的東方蜜蜂形態特征的研究報道比較少。本試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參照1988年Ruttner等提出的形態測定標準[8],對威信、鎮雄2個地方的東方蜜蜂進行形態測定,利用計算機對測定形態指標值進行形態測定,并與蒙自草壩地區東方蜜蜂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將測定的數據進行主因素分析和聚類分析,從而探討威信、鎮雄東方蜜蜂形態分類地位和生物地理學特征,為該地區東方蜜蜂與貴州、四川東方蜜蜂研究及該地區保種資源利用提供重要信息。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本試驗用的東方蜜蜂采自云南威信、鎮雄、蒙自共10群東方蜜蜂樣本,每群采集50只,放入75%乙醇殺死并浸泡保存。3地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條件情況見表1。
本試驗所用的儀器及試劑有微小生物形態測定儀(Verson1.0,由北京東方農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同開發),體式顯微鏡(解剖鏡Caution GL-99TI,桂林桂光儀器有限公司),鑷子,剪刀,蠟盤,載玻片,蓋玻片,75%乙醇,品紅。
1.2 方法
1.2.1 樣本的準備
每群從中選出體態完整的蜜蜂工蜂15只,將蜜蜂右前翅、右后翅、右后腿分離放置于載玻片上待拍照。然后將在顯微鏡下觀測完的蜜蜂進行解剖,主要是背板(第2、3、4、6背板)和腹板(第3、6腹板),各自剝離放置于載玻片上待拍照。
1.2.2 顯微鏡觀測
在顯微鏡下觀測的主要是蜜蜂胸部小盾片的顏色Sc、顏色K和顏色B以及蜜蜂頭部喙的顏色1(Lab1)、喙的顏色2(Lab2)、第2背板顏色Pt2、第3背板顏色Pt3、第4背板顏色Pt4。
1.2.3 顯微鏡攝像頭采集圖片
將攝像頭采集卡與電腦連接好以后,把制作好的蜜蜂各個肢體放入操作臺面上拍照待測。在測量每個特征之前需要用校正尺對形態測定儀上的刻度進行校正,主要包括喙、前翅、后足、第3背板、第4背板、第5背板、第3腹板、第6腹板(腹板經過堿性品紅染色后效果更佳)。由于第2背板不用測量長度,不用拍照。直接肉眼觀測完成第2、3、4背板顏色(Pt2、Pt3、Pt4)的測定。
1.2.4 形態指標的測量
形態的測定特征參照Ruttner 1988年提出的測定標準進行,每只蜂總共測定38個特征。另外,可以根據需要設計特征指標,如右前翅翅緣周長和面積等[9]。
前翅測量的特征有:前翅長和寬(LFW、WFW)、11個翅脈角(A4、B4、D7、E9、G18、J10、J16、K19、L13、N23、O26)以及肘脈a和肘脈b。后翅測量翅鉤數(Hooks)。后足測量的特征有:股節長、脛節長、跗節長與寬。第3、4背板測量的特征是第3、4背板長以及第4背板白色絨毛帶的寬度、黑色絨毛帶的寬度。第5背板測量絨毛長度。第3腹板要測量的特征有第3腹板長、第3腹板上蠟鏡的長與寬以及第3腹板上一對蠟鏡之間的距離。第6腹板需要測量特征是第6腹板的長與寬。
1.3 數據統計分析
將由該軟件生成的不同樣點樣本的各種形態測量數據以Excel格式輸出,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單因素最小二乘分析、多重比較(LSD檢驗法),分析和處理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并進行相關的因素分析、區辨分析和聚類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3個地方東方蜜蜂形態特征數據對比
由表2得知,在21個與蜜蜂體型大小相關的形態指標中,鎮雄的蜜蜂有17個形態指標大于威信的,其中12個指標達到了顯著水平(P<0.05),同樣有17個指標大于蒙自的,其中13個指標達到了顯著水平(P<0.05);威信的蜜蜂有13個形態指標大于蒙自的,其中8個指標達到了顯著水平(P<0.05)。這說明鎮雄的蜜蜂個體較大,威信的次之,蒙自的較小。
3 結論與討論
高海拔地區蜜蜂的形態特征有以下特點:前翅、后腿、背板、絨毛相應較長,腹片的寬度、蠟鏡間的距離等這些值比較大,而背板、喙的色素較深;低海拔地區蜜蜂的形態特征卻相反[10]。綜上所述,蜜蜂體色與海拔相關,這與前人研究結論[10]一致。3個地方中,鎮雄海拔最高,蜜蜂顏色最深,蒙自次之,威信最淺。蜜蜂個體大小與當地氣候條件相關,鎮雄全年無霜期最短,年均氣溫最低,蜜蜂個體最大,威信蜜蜂個體次之,蒙自蜜蜂個體最小,可見蜜蜂生物學特性和當地氣候條件相適應。關于鎮雄蜜蜂生產能力需進一步研究,證明是否蜜蜂個體大小與采集能力有關。endprint
參考文獻:
[1]Ken T,Fuchs S,Koeniger N,et 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pis cerana in the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J]. Apidologie,2003,54(34):553-561.
[2]Ken T,Meixner M D,Fuchs S.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studies of Apis cerana Fabr.(Apidae,Hymenoptera)in China[J]. Systematics and Biodiversity,2006,4(4):473-482.
[3]Ken T,Warrit N,Smith D R. Mitochondrial DNA diversity of Chinese Apis cerana[J]. Apidologie,2007,36(3):238-246.
[4]譚 墾,張 炫,和紹禹,等. 云南東方蜜蜂的形態特征數值分類研究[J]. 中國養蜂,2003,54(3):4-6.
[5]王桂芝,石 巍. 河南東方蜜蜂形態多樣性研究[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8,30(6):989-996.
[6]胡宗文,楊 娟,張瓏玉,等. 云南省不同生態區域東方蜜蜂形態特征研究[J]. 動物學研究,2011,32(1):213-219.
[7]李 華,胡宗文,汪正威,等. 云南省中西部地區東方蜜蜂形態特征研究[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27(4):611-615.
[8]Ruttner F. Biogeography and taxonomy of honeybee[M]. Berlin,Heidelberg:Springer Verlag,1988:282.
[9]張祖蕓,余玉生,楊若鵬,等. 微小生物形態測定儀在蜜蜂形態學中的應用[J]. 中國蜂業中旬刊:學術,2012,63(4):23-26.
[10]譚 墾,和紹禹,張 炫,等. 云南東方蜜蜂形態特征與環境因子相關性的研究[J]. 蜜蜂雜志,2002(3):6-7.endprint
參考文獻:
[1]Ken T,Fuchs S,Koeniger N,et 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pis cerana in the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J]. Apidologie,2003,54(34):553-561.
[2]Ken T,Meixner M D,Fuchs S.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studies of Apis cerana Fabr.(Apidae,Hymenoptera)in China[J]. Systematics and Biodiversity,2006,4(4):473-482.
[3]Ken T,Warrit N,Smith D R. Mitochondrial DNA diversity of Chinese Apis cerana[J]. Apidologie,2007,36(3):238-246.
[4]譚 墾,張 炫,和紹禹,等. 云南東方蜜蜂的形態特征數值分類研究[J]. 中國養蜂,2003,54(3):4-6.
[5]王桂芝,石 巍. 河南東方蜜蜂形態多樣性研究[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8,30(6):989-996.
[6]胡宗文,楊 娟,張瓏玉,等. 云南省不同生態區域東方蜜蜂形態特征研究[J]. 動物學研究,2011,32(1):213-219.
[7]李 華,胡宗文,汪正威,等. 云南省中西部地區東方蜜蜂形態特征研究[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27(4):611-615.
[8]Ruttner F. Biogeography and taxonomy of honeybee[M]. Berlin,Heidelberg:Springer Verlag,1988:282.
[9]張祖蕓,余玉生,楊若鵬,等. 微小生物形態測定儀在蜜蜂形態學中的應用[J]. 中國蜂業中旬刊:學術,2012,63(4):23-26.
[10]譚 墾,和紹禹,張 炫,等. 云南東方蜜蜂形態特征與環境因子相關性的研究[J]. 蜜蜂雜志,2002(3):6-7.endprint
參考文獻:
[1]Ken T,Fuchs S,Koeniger N,et 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pis cerana in the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J]. Apidologie,2003,54(34):553-561.
[2]Ken T,Meixner M D,Fuchs S.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studies of Apis cerana Fabr.(Apidae,Hymenoptera)in China[J]. Systematics and Biodiversity,2006,4(4):473-482.
[3]Ken T,Warrit N,Smith D R. Mitochondrial DNA diversity of Chinese Apis cerana[J]. Apidologie,2007,36(3):238-246.
[4]譚 墾,張 炫,和紹禹,等. 云南東方蜜蜂的形態特征數值分類研究[J]. 中國養蜂,2003,54(3):4-6.
[5]王桂芝,石 巍. 河南東方蜜蜂形態多樣性研究[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8,30(6):989-996.
[6]胡宗文,楊 娟,張瓏玉,等. 云南省不同生態區域東方蜜蜂形態特征研究[J]. 動物學研究,2011,32(1):213-219.
[7]李 華,胡宗文,汪正威,等. 云南省中西部地區東方蜜蜂形態特征研究[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27(4):611-615.
[8]Ruttner F. Biogeography and taxonomy of honeybee[M]. Berlin,Heidelberg:Springer Verlag,1988:282.
[9]張祖蕓,余玉生,楊若鵬,等. 微小生物形態測定儀在蜜蜂形態學中的應用[J]. 中國蜂業中旬刊:學術,2012,63(4):23-26.
[10]譚 墾,和紹禹,張 炫,等. 云南東方蜜蜂形態特征與環境因子相關性的研究[J]. 蜜蜂雜志,2002(3):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