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珍+王栓軍+馬麗巖+馬越
摘要:利用恩格爾系數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中國農村居民目前正從小康階段向相對富裕階段過渡;1998—2012年,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構成中,食品在總消費支出中位居首位,但呈下降趨勢;在對農村居民8類消費項目的消費傾向由高到低排序中,處于前4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保健,說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消費觀念的更新、消費結構的改善,從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轉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人們對醫療保健、家庭設備及用品、交通通信、衣著、居住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大于對食品、文教娛樂、其他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說明收入增加將導致消費結構的改善、消費層次的升級。
關鍵詞:農村居民;消費結構;ELES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419-03
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提出了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廣闊的消費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因此,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分析,正確把握其消費現狀,了解其消費需求及規律,不僅有利于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改善農村民生,而且對于擴大農村內需,促進農民消費,推動城鄉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進行了分析,旨在為引導促進農民消費、擴大內需提供依據。
1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現狀
1.1 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走勢
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它是分析消費結構、生活水平高低的國際通用指標,可以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對居民生活消費的影響。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規定,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于相對富裕,20%~30% 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由表1可知,1998—2012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整體呈下降趨勢,從1998年的53.4%下降到了2012年的39.3%,下降了14.1百分點。1998—1999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在50%以上,2000—2011年恩格爾系數在40%~50%之間,2012年恩格爾系數在30%~40%之間,說明15年間,中國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先后經歷了溫飽階段、小康階段,目前正處于相對富裕階段。由此也帶來了消費形態由節約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的轉變。
1.2 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構成分析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1998—2012年,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構成中,食品在總消費支出中位居首位,但呈下降趨勢,說明食品仍然是農村居民最重要的基本消費資料,食品消費仍然是影響其他消費的最重要環節,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比重不斷降低,說明農村居民生活正由小康階段向相對富裕階段過渡。在對農村居民8類消費項目的消費傾向由高到低排序中,處于前4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保健,說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消費觀念的更新、消費結構的改善,從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轉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農村居民各類商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分析表明,人們對醫療保健、家庭設備及用品、交通通信、衣著、居住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大于對食品、文教娛樂、其他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說明收入增加將導致消費結構的改善、消費層次的升級。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合理調整及升級已成為農村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擴大農村內需、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采取多種途徑及手段持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在影響消費結構變動的多種因素中,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結構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著消費者購買力的提高,過去只能滿足最基本的消費需要,現在可以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必然導致消費結構發生變化[4]。因此,提高農民收入是擴大農村內需、調整消費結構最有效的一條途徑。(2)建立合理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水平明顯滯后于城鎮,不完善、不健全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公共產品供給等制度已成為阻礙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降低居民生存風險、縮小貧富差距、調節收入再分配,在滿足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時,可直接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需求。(3)加強農村交通、信息基礎設施改造、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當前我國正處于居民消費升級和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加強農村道路交通、網絡信息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和培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產品流通主體,可以有效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促進農民消費。(4)引導農村居民建立新的消費觀念、培育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需求。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要積極加強對農民消費投向的引導,既要注重物質方面的追求,更要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充分利用當前“四化”同步推進的有利時機,提高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意識,引導其合理消費,以促進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潤清,崔和瑞. 計量經濟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83-185.
[2]廉桂萍,尹巖巖.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ELES模型分析——以呼和浩特市為例[J].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3(2):58-63.
[3]高鴻業.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5.
[4]張書云. 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89.endprint
摘要:利用恩格爾系數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中國農村居民目前正從小康階段向相對富裕階段過渡;1998—2012年,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構成中,食品在總消費支出中位居首位,但呈下降趨勢;在對農村居民8類消費項目的消費傾向由高到低排序中,處于前4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保健,說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消費觀念的更新、消費結構的改善,從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轉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人們對醫療保健、家庭設備及用品、交通通信、衣著、居住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大于對食品、文教娛樂、其他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說明收入增加將導致消費結構的改善、消費層次的升級。
關鍵詞:農村居民;消費結構;ELES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419-03
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提出了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廣闊的消費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因此,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分析,正確把握其消費現狀,了解其消費需求及規律,不僅有利于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改善農村民生,而且對于擴大農村內需,促進農民消費,推動城鄉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進行了分析,旨在為引導促進農民消費、擴大內需提供依據。
1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現狀
1.1 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走勢
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它是分析消費結構、生活水平高低的國際通用指標,可以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對居民生活消費的影響。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規定,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于相對富裕,20%~30% 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由表1可知,1998—2012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整體呈下降趨勢,從1998年的53.4%下降到了2012年的39.3%,下降了14.1百分點。1998—1999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在50%以上,2000—2011年恩格爾系數在40%~50%之間,2012年恩格爾系數在30%~40%之間,說明15年間,中國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先后經歷了溫飽階段、小康階段,目前正處于相對富裕階段。由此也帶來了消費形態由節約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的轉變。
1.2 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構成分析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1998—2012年,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構成中,食品在總消費支出中位居首位,但呈下降趨勢,說明食品仍然是農村居民最重要的基本消費資料,食品消費仍然是影響其他消費的最重要環節,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比重不斷降低,說明農村居民生活正由小康階段向相對富裕階段過渡。在對農村居民8類消費項目的消費傾向由高到低排序中,處于前4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保健,說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消費觀念的更新、消費結構的改善,從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轉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農村居民各類商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分析表明,人們對醫療保健、家庭設備及用品、交通通信、衣著、居住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大于對食品、文教娛樂、其他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說明收入增加將導致消費結構的改善、消費層次的升級。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合理調整及升級已成為農村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擴大農村內需、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采取多種途徑及手段持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在影響消費結構變動的多種因素中,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結構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著消費者購買力的提高,過去只能滿足最基本的消費需要,現在可以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必然導致消費結構發生變化[4]。因此,提高農民收入是擴大農村內需、調整消費結構最有效的一條途徑。(2)建立合理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水平明顯滯后于城鎮,不完善、不健全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公共產品供給等制度已成為阻礙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降低居民生存風險、縮小貧富差距、調節收入再分配,在滿足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時,可直接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需求。(3)加強農村交通、信息基礎設施改造、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當前我國正處于居民消費升級和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加強農村道路交通、網絡信息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和培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產品流通主體,可以有效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促進農民消費。(4)引導農村居民建立新的消費觀念、培育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需求。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要積極加強對農民消費投向的引導,既要注重物質方面的追求,更要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充分利用當前“四化”同步推進的有利時機,提高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意識,引導其合理消費,以促進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潤清,崔和瑞. 計量經濟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83-185.
[2]廉桂萍,尹巖巖.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ELES模型分析——以呼和浩特市為例[J].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3(2):58-63.
[3]高鴻業.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5.
[4]張書云. 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89.endprint
摘要:利用恩格爾系數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中國農村居民目前正從小康階段向相對富裕階段過渡;1998—2012年,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構成中,食品在總消費支出中位居首位,但呈下降趨勢;在對農村居民8類消費項目的消費傾向由高到低排序中,處于前4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保健,說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消費觀念的更新、消費結構的改善,從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轉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人們對醫療保健、家庭設備及用品、交通通信、衣著、居住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大于對食品、文教娛樂、其他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說明收入增加將導致消費結構的改善、消費層次的升級。
關鍵詞:農村居民;消費結構;ELES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419-03
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提出了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廣闊的消費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因此,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分析,正確把握其消費現狀,了解其消費需求及規律,不僅有利于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改善農村民生,而且對于擴大農村內需,促進農民消費,推動城鄉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進行了分析,旨在為引導促進農民消費、擴大內需提供依據。
1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現狀
1.1 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走勢
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它是分析消費結構、生活水平高低的國際通用指標,可以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對居民生活消費的影響。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規定,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于相對富裕,20%~30% 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由表1可知,1998—2012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整體呈下降趨勢,從1998年的53.4%下降到了2012年的39.3%,下降了14.1百分點。1998—1999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在50%以上,2000—2011年恩格爾系數在40%~50%之間,2012年恩格爾系數在30%~40%之間,說明15年間,中國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先后經歷了溫飽階段、小康階段,目前正處于相對富裕階段。由此也帶來了消費形態由節約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的轉變。
1.2 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構成分析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1998—2012年,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構成中,食品在總消費支出中位居首位,但呈下降趨勢,說明食品仍然是農村居民最重要的基本消費資料,食品消費仍然是影響其他消費的最重要環節,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比重不斷降低,說明農村居民生活正由小康階段向相對富裕階段過渡。在對農村居民8類消費項目的消費傾向由高到低排序中,處于前4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保健,說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消費觀念的更新、消費結構的改善,從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轉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農村居民各類商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分析表明,人們對醫療保健、家庭設備及用品、交通通信、衣著、居住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大于對食品、文教娛樂、其他等項目的需求增長速度,說明收入增加將導致消費結構的改善、消費層次的升級。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合理調整及升級已成為農村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擴大農村內需、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采取多種途徑及手段持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在影響消費結構變動的多種因素中,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結構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著消費者購買力的提高,過去只能滿足最基本的消費需要,現在可以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必然導致消費結構發生變化[4]。因此,提高農民收入是擴大農村內需、調整消費結構最有效的一條途徑。(2)建立合理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水平明顯滯后于城鎮,不完善、不健全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公共產品供給等制度已成為阻礙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降低居民生存風險、縮小貧富差距、調節收入再分配,在滿足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時,可直接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需求。(3)加強農村交通、信息基礎設施改造、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當前我國正處于居民消費升級和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加強農村道路交通、網絡信息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和培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產品流通主體,可以有效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促進農民消費。(4)引導農村居民建立新的消費觀念、培育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需求。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要積極加強對農民消費投向的引導,既要注重物質方面的追求,更要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充分利用當前“四化”同步推進的有利時機,提高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意識,引導其合理消費,以促進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潤清,崔和瑞. 計量經濟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83-185.
[2]廉桂萍,尹巖巖.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ELES模型分析——以呼和浩特市為例[J].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3(2):58-63.
[3]高鴻業.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5.
[4]張書云. 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