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勇+魏媛+周赟+徐十
摘要:為了促進貴州省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進一步發展,結合多年來國內外的研究以及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運用SWOT分析模型,對貴州省畢節試驗區發展生態農業產業的競爭優勢、不利因素、存在的困難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提出了促進研究區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生態農業;產業發展;SWOT分析;喀斯特山區;畢節試驗區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445-03
生態農業產業是遵循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充分發揮生態優勢,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良性循環,開發優質、安全、無害農產品及經濟、環境效益高的農業產業[1-2]。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延長產業鏈條、保護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著重大意義。近年來貴州省畢節試驗區實施了一系列的生態建設項目,大力發展了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果林、蔬菜、茶、中藥、馬鈴薯等生態農業產業,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因此本研究運用SWOT分析模型,對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劣,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為畢節試驗區發揮優勢、轉化劣勢、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實現喀斯特山區“產業發展、生態改善、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貴州省畢節試驗區是國家前任主席胡錦濤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時親自倡導的,并經國務院于1988年6月批準建立的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試驗區,包括貴州省畢節市全境,地處烏蒙山脈,位于貴州省西北部(105°36′~106°43′E,26°21′~27°46′N),東鄰貴陽市和遵義市,南接安順市和六盤水市,西與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北與四川省瀘州市接壤,轄7縣1市,是川、滇、黔三省要沖。全區總面積 2.68萬km2,耕地39.45萬hm2,林地面積122.7萬hm2,未利用地43.28萬hm2,2011年年末戶籍人口為852萬人,地區生產總值737.41億元,森林覆蓋率為41.5%。畢節試驗區屬典型的高原濕潤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區內碳酸鹽巖溶分布面積達62.5%,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1.2 研究方法
SWOT 分析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安德魯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戰略分析框架,又被稱為道斯矩陣[3],是進行戰略分析時常用的方法。SWOT分析將與研究對象密切關聯的內部因素——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外部因素——機遇(opportunities)、挑戰(threats)等按矩陣形式排列,對于制定研究對象未來的發展戰略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4]。本研究運用SWOT分析模型,對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狀況進行4個維度的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2.1.1 競爭優勢(strengths)分析
2.1.1.1 自然條件優越 貴州省畢節試驗區是一個以山地為主,丘陵、河谷錯雜分布的高原山區。全區大部屬亞熱帶溫涼濕潤季風氣候,具有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熱、水同季的特征,氣候垂直差異十分明顯。年平均氣溫10.5~15 ℃,穩定通過10 ℃的有效積溫2 544.6~4 617.1 ℃,年日照時數1 102~1 780 h,無霜期205~297 d,年均降水量848.6~1 394.4 mm,耕地面積39.45萬hm2,林地122.7萬hm2,非常有利于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此外,畢節市是一個欠發達、欠開發的西部喀斯特山區,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環境污染較輕和特殊的氣候條件,為全區大力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1.1.2 突出的區位優勢 貴州省畢節試驗區地處川、滇、黔三省鄰接處,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沖,是中國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一,是大西南重要的出海通道。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快速展開,長期以來制約畢節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正在逐步消除,對外開放的客觀環境正逐步改善。隨著杭瑞、廈蓉、畢威等高速公路和畢節機場、成貴快速鐵路的相繼開通,畢節地區地理和交通優勢將逐步顯現。
2.1.1.3 成本優勢 畢節試驗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土地開發潛力較大,農村土地流轉成本較低,為試驗區發展馬鈴薯、蔬菜、茶葉等勞動密集型生態農業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2.1.2 競爭劣勢(weaknesses)分析
2.1.2.1 生態農業產業投資不足 畢節試驗區的生態農業產業發展一直存在著資金不足的問題,農民和地方財政的投入水平較低,在發展生產和產業鏈建設中,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嚴重制約了產業的發展。中央及省級財政雖然逐年增加對研究區投入,但由于社會資本流入較少、金融資金貸款門檻過高、多數產業主無力提供抵押擔保貸款,融資難度大;作為投入主體的農民人均收入低,資金投入有限。資金不足已成為嚴重制約研究區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適應規模化農業產業的發展,無法滿足現代農業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1.2.2 科技文化水平及農民素質低 生態農業產業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對從業人員的科技文化水平要求較高。一直以來教育在貴州省處于比較落后的地位,畢節試驗區整體的科技文化素質比較低,經過專業培訓的技術人員少,專門從事相關研究的科技人才數量缺乏,各項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數量不足,導致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服務能力差。無公害生產技術應用水平低、安全生產意識薄弱;標準化生產、產品監測、品牌化銷售、質量追溯難度較大;產品質量差、檔次低,競爭力弱,影響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的長遠發展。endprint
2.1.2.3 銷售渠道及市場狹窄 由于當地大多數經營者缺乏現代營銷理念,產品的營銷絕大部分都是零星出售,整體價格水平不高。銷售渠道相對狹窄,銷售網絡不夠健全,嚴重制約著生態農業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同時由于經營者思想認識仍然停留在落后的農業理念上,對科技投入和新產品開發意識薄弱,造成市場上品牌多而雜,市場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低;缺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產地批發市場、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經紀人數量少,加工、營銷、信息等服務跟不上,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5]。
2.1.2.4 產業鏈過短,產業化進程緩慢 完整的產業鏈包括“產前準備→產中管理→產后處理”,尤其是產后的貯藏保鮮尤為重要,是影響農產品銷售品質和效益的重要因素[6]。目前畢節試驗區生態產品加工發展滯后;龍頭企業少且發展滯后;產品流通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創品牌、帶農戶、闖市場的能力弱;農業產業鏈普遍較短,附加值較低,削弱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經濟效益不能得到充分體現,使試驗區產業化進程緩慢。
2.1.2.5 基礎設施落后 畢節試驗區的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有一些成效,但總體上還是比較滯后的。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基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極為薄弱,抵御災害性天氣的能力較差,產量和質量低而不穩定,產量的波動導致價格的波動。水利設施基礎建設缺乏,加上試驗區春旱和伏旱發生頻繁,對生態產業生產的影響較為嚴重。
2.1.3 機遇(opportunities)分析
2.1.3.1 國內外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迅速 隨著環境不斷惡化、資源過度耗費,在面臨生存環境危機的壓力下,全球興起了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浪潮,生態農業產業應運而生,并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發展形式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重視和迅速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也非常迅速,為畢節試驗區的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1.3.2 國家政策的支持與政府的鼓勵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發展生態農業產業是提升生態文明理念的有效方式。《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強調:“要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的 《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指出:“支持畢節試驗區實施水利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保護項目,這些都為畢節地區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2.1.3.3 旺盛的市場需求與良好的發展趨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優質無公害食品將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綠色食品市場需求量將相當可觀。有關專家預測,21世紀綠色食品消費量將從現在的5%左右提高到30%左右[2]。目前國內發達地區綠色食品生產遠不能適應市場的巨大需求。同時城鄉居民食物結構也將發生變化,肉、魚的消費比例將不斷提高。因此,不斷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次級生產力,是一種方向性選擇,旺盛的市場需求與良好的發展趨勢為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2.1.4 挑戰(threats)分析
2.1.4.1 國內出現眾多生態農業產業 國內各省都日趨重視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尤其是貴州周邊各省。這些省份都已經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知名度的生態農業產業,其先進的科技水平、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構成強有力的競爭。試驗區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生態農業產品。
2.1.4.2 生態農業產業市場混亂,矛盾眾多 由于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措施不完善,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導致生態農業產業市場混亂,許多人只顧眼前利益,導致生態農業資源被破壞,難以恢復。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農業產品受到外來的產品沖擊后,已逐漸失去原有的特色。
2.1.4.3 農業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繁 畢節試驗區建設了許多生態農業產業基地,然而畢節試驗區由于特殊的農村地理環境和脆弱的農業生態環境,加之農民抵御災害的能力和基地配套基礎設施較弱,使得農業災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發生頻繁,主要災害有倒春寒、秋雨低溫、冰雹、洪澇、干旱、大風等。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直接影響農民脫貧致富。
2.2 生態農業產業的SWOT矩陣分析
為了實現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不同的SWOT條件采取相應的發展策略,以提高其市場競爭力。把優勢、劣勢、機遇、挑戰排列成矩陣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相協調的對策與建議,得出相匹配的發展策略,如表1所示。
2.3 生態農業產業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2.3.1 加大生態農業產業投資 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7]。區內各級政府應根據財政收入增長情況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對各項產業的投入力度,并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特別要重視通過發改、扶貧和農業綜合開發等渠道爭取國家項目,以彌補發展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要充分利用國家鼓勵向西部地區投資的政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各項產業發展;對國營、集體所有制產業進行全面改制,減輕企業包袱,鼓勵民營資本注資發展,部分地方引進外資和技術,從而有效盤活資源;同時爭取建成1~2個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的品牌化、市場化。
2.3.2 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及農民素質 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必須靠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及新型農民的培養。用科學技術推廣良種、良料、良法栽培,強化產品質量安全;大力發展和培育新型的專業人才隊伍,確保研究區生態農業產業的產、供、銷業務的需要;培養一批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既要懂開發,又必須具備生產經營管理能力和國外市場營銷經驗,能夠利用市場的各種有利形勢,引導企業參與競爭;提高農民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endprint
2.3.3 拓寬銷售渠道,擴大市場 擴大市場,優化布局,提高特色與質量,加強市場營銷體系的建立,狠抓名優產品生產,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創建無污染的綠色品牌[8]。按照大市場、大物流、大產業的思路,以優化區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品牌、規模化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為重點,實施無公害綠色產品的安全生產發展模式,加強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從產品包裝、加工到預冷和儲藏運輸一系列環節。以優先扶持重點縣市方式進行帶動,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能夠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加強市場營銷體系的建立。
2.3.4 增強生態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 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要擴大影響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市場競爭力,必須實施生態農業產業品牌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名牌綠色農產品,搶占市場。運用現代市場營銷策略,創立和推廣有區域特色的綠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畢節試驗區應盡快制訂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實行生態農業產業的標準化生產,以提高生態農業產業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實行標準化生產能保證生態農產品具有良好的商品性,有利于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儲運、包裝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比較利益。
2.3.5 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生態農業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階段性訴求,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目前還處于孤立發展的階段,急需延伸生態產業鏈,發展生態型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和服務業,倡導農產品的綠色消費,使生態鏈的各個環節之間通過廢物變換、循環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網狀的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協同作用的生態產業系統。各產業部門之間,在質和量上相互制約、相互依賴,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相互銜接,從而形成一個完整閉合的生態產業網絡,使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環境污染程度達到最低水平,廢物得到充分利用。
2.3.6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產業要想有好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基礎設施是交通和水利,因此,以破除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為突破方向,促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著力配合實施高速公路建設,改造省道主干道,繼續夯實通鄉公路,完善村組公路,加強客運公共交通場站等公交基礎設施和橋梁渡口建設;以《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實施為契機,加快建設民生水利、現代水利和可持續水利工程。擴充中型、完善小型、增加“五小”,著力實施一批蓄、引、提水利工程,突出解決工程性缺水,保障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
2.3.7 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 認真研究各個環節的利益聯結機制,明確政府、農業部門、企業以及農戶的職責和權益;將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納入各級各有關部門的目標考核,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監督任務的分解和落實;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辦法,確保任務完成。
3 結論
貴州省畢節試驗區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由于生態環境脆弱、人口增長過快等原因,曾一度阻礙著山區經濟發展,影響農民的生存。自試驗區成立以來,通過積極探索生態發展模式,已經初步形成了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濟果林、蔬菜產業、茶產業、中藥產業、馬鈴薯產業等六大生態農業產業體系,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當前,應緊緊抓住全球金融危機下各大經濟實體加快向西部地區產業轉移和資本流動的大趨勢,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創造條件,承接產業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轉移。同時,要抓住國家為擴大內需加強對西部地區投資的機遇,依靠國家的政策,加快培植生態農業產業投入的穩固增長機制,增強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并最終為畢節試驗區“三農”問題的解決和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蔡國軍,張仁陟,陳利頂,等. 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產業一體化探析[J]. 生態經濟,2012(4):112-117.
[2]Fu W,Zhao J Q,Zhou Y G,et al. Research on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agriculture: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case of Yunnan,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2010(6):368-375.
[3]魏建美,吳羅發,萬余花,等.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產業集聚的SWOT分析及策略[J]. 河北農業科學,2011,15(9):89-91,98.
[4]魏 媛,蘇慶華.基于SWOT分析的貴州省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3):392-395.
[5]余德鴻,余德貴,白銀鳳,等. “六位一體”高效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與實施途徑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09,21(12):122-126.
[6]班 力. 撫順市生態市建設進程中農業生態產業發展規劃研究[J]. 農業經濟,2010(7):36-37.
[7]張潤清,劉 妍. “淶淶易”貧困區發展蔬菜產業的SWOT評價[J]. 廣東農業科學,2013(4):187-189.
[8]鄭 軍,史建民,楊曉杰. 產業集群:生態農業發展新思路[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1):38-42.endprint
2.3.3 拓寬銷售渠道,擴大市場 擴大市場,優化布局,提高特色與質量,加強市場營銷體系的建立,狠抓名優產品生產,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創建無污染的綠色品牌[8]。按照大市場、大物流、大產業的思路,以優化區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品牌、規模化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為重點,實施無公害綠色產品的安全生產發展模式,加強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從產品包裝、加工到預冷和儲藏運輸一系列環節。以優先扶持重點縣市方式進行帶動,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能夠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加強市場營銷體系的建立。
2.3.4 增強生態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 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要擴大影響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市場競爭力,必須實施生態農業產業品牌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名牌綠色農產品,搶占市場。運用現代市場營銷策略,創立和推廣有區域特色的綠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畢節試驗區應盡快制訂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實行生態農業產業的標準化生產,以提高生態農業產業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實行標準化生產能保證生態農產品具有良好的商品性,有利于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儲運、包裝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比較利益。
2.3.5 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生態農業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階段性訴求,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目前還處于孤立發展的階段,急需延伸生態產業鏈,發展生態型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和服務業,倡導農產品的綠色消費,使生態鏈的各個環節之間通過廢物變換、循環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網狀的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協同作用的生態產業系統。各產業部門之間,在質和量上相互制約、相互依賴,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相互銜接,從而形成一個完整閉合的生態產業網絡,使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環境污染程度達到最低水平,廢物得到充分利用。
2.3.6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產業要想有好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基礎設施是交通和水利,因此,以破除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為突破方向,促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著力配合實施高速公路建設,改造省道主干道,繼續夯實通鄉公路,完善村組公路,加強客運公共交通場站等公交基礎設施和橋梁渡口建設;以《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實施為契機,加快建設民生水利、現代水利和可持續水利工程。擴充中型、完善小型、增加“五小”,著力實施一批蓄、引、提水利工程,突出解決工程性缺水,保障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
2.3.7 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 認真研究各個環節的利益聯結機制,明確政府、農業部門、企業以及農戶的職責和權益;將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納入各級各有關部門的目標考核,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監督任務的分解和落實;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辦法,確保任務完成。
3 結論
貴州省畢節試驗區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由于生態環境脆弱、人口增長過快等原因,曾一度阻礙著山區經濟發展,影響農民的生存。自試驗區成立以來,通過積極探索生態發展模式,已經初步形成了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濟果林、蔬菜產業、茶產業、中藥產業、馬鈴薯產業等六大生態農業產業體系,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當前,應緊緊抓住全球金融危機下各大經濟實體加快向西部地區產業轉移和資本流動的大趨勢,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創造條件,承接產業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轉移。同時,要抓住國家為擴大內需加強對西部地區投資的機遇,依靠國家的政策,加快培植生態農業產業投入的穩固增長機制,增強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并最終為畢節試驗區“三農”問題的解決和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蔡國軍,張仁陟,陳利頂,等. 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產業一體化探析[J]. 生態經濟,2012(4):112-117.
[2]Fu W,Zhao J Q,Zhou Y G,et al. Research on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agriculture: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case of Yunnan,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2010(6):368-375.
[3]魏建美,吳羅發,萬余花,等.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產業集聚的SWOT分析及策略[J]. 河北農業科學,2011,15(9):89-91,98.
[4]魏 媛,蘇慶華.基于SWOT分析的貴州省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3):392-395.
[5]余德鴻,余德貴,白銀鳳,等. “六位一體”高效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與實施途徑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09,21(12):122-126.
[6]班 力. 撫順市生態市建設進程中農業生態產業發展規劃研究[J]. 農業經濟,2010(7):36-37.
[7]張潤清,劉 妍. “淶淶易”貧困區發展蔬菜產業的SWOT評價[J]. 廣東農業科學,2013(4):187-189.
[8]鄭 軍,史建民,楊曉杰. 產業集群:生態農業發展新思路[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1):38-42.endprint
2.3.3 拓寬銷售渠道,擴大市場 擴大市場,優化布局,提高特色與質量,加強市場營銷體系的建立,狠抓名優產品生產,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創建無污染的綠色品牌[8]。按照大市場、大物流、大產業的思路,以優化區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品牌、規模化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為重點,實施無公害綠色產品的安全生產發展模式,加強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從產品包裝、加工到預冷和儲藏運輸一系列環節。以優先扶持重點縣市方式進行帶動,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能夠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加強市場營銷體系的建立。
2.3.4 增強生態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 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要擴大影響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市場競爭力,必須實施生態農業產業品牌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名牌綠色農產品,搶占市場。運用現代市場營銷策略,創立和推廣有區域特色的綠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畢節試驗區應盡快制訂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實行生態農業產業的標準化生產,以提高生態農業產業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實行標準化生產能保證生態農產品具有良好的商品性,有利于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儲運、包裝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比較利益。
2.3.5 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生態農業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階段性訴求,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產業目前還處于孤立發展的階段,急需延伸生態產業鏈,發展生態型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和服務業,倡導農產品的綠色消費,使生態鏈的各個環節之間通過廢物變換、循環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網狀的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協同作用的生態產業系統。各產業部門之間,在質和量上相互制約、相互依賴,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相互銜接,從而形成一個完整閉合的生態產業網絡,使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環境污染程度達到最低水平,廢物得到充分利用。
2.3.6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產業要想有好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基礎設施是交通和水利,因此,以破除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為突破方向,促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著力配合實施高速公路建設,改造省道主干道,繼續夯實通鄉公路,完善村組公路,加強客運公共交通場站等公交基礎設施和橋梁渡口建設;以《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實施為契機,加快建設民生水利、現代水利和可持續水利工程。擴充中型、完善小型、增加“五小”,著力實施一批蓄、引、提水利工程,突出解決工程性缺水,保障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
2.3.7 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 認真研究各個環節的利益聯結機制,明確政府、農業部門、企業以及農戶的職責和權益;將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納入各級各有關部門的目標考核,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監督任務的分解和落實;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辦法,確保任務完成。
3 結論
貴州省畢節試驗區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由于生態環境脆弱、人口增長過快等原因,曾一度阻礙著山區經濟發展,影響農民的生存。自試驗區成立以來,通過積極探索生態發展模式,已經初步形成了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濟果林、蔬菜產業、茶產業、中藥產業、馬鈴薯產業等六大生態農業產業體系,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當前,應緊緊抓住全球金融危機下各大經濟實體加快向西部地區產業轉移和資本流動的大趨勢,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創造條件,承接產業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轉移。同時,要抓住國家為擴大內需加強對西部地區投資的機遇,依靠國家的政策,加快培植生態農業產業投入的穩固增長機制,增強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并最終為畢節試驗區“三農”問題的解決和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蔡國軍,張仁陟,陳利頂,等. 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產業一體化探析[J]. 生態經濟,2012(4):112-117.
[2]Fu W,Zhao J Q,Zhou Y G,et al. Research on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agriculture: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case of Yunnan,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2010(6):368-375.
[3]魏建美,吳羅發,萬余花,等.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產業集聚的SWOT分析及策略[J]. 河北農業科學,2011,15(9):89-91,98.
[4]魏 媛,蘇慶華.基于SWOT分析的貴州省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3):392-395.
[5]余德鴻,余德貴,白銀鳳,等. “六位一體”高效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與實施途徑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09,21(12):122-126.
[6]班 力. 撫順市生態市建設進程中農業生態產業發展規劃研究[J]. 農業經濟,2010(7):36-37.
[7]張潤清,劉 妍. “淶淶易”貧困區發展蔬菜產業的SWOT評價[J]. 廣東農業科學,2013(4):187-189.
[8]鄭 軍,史建民,楊曉杰. 產業集群:生態農業發展新思路[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1):38-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