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菊+鄧昂
摘要:當前能否提高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已成為能否拉動內需保增長的瓶頸問題。在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與收入結構現狀基礎上,采用1978—2011年數據的狀態空間模型,對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與收入結構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實證考量。結果發現,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M”形波動軌跡;但不同的收入結構,其邊際消費傾向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應根據農村居民不同的收入結構,從市場、社保、財政等方面多管齊下,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
關鍵詞: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收入結構;狀態空間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452-03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和政府投資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兩駕馬車。受傳統消費觀念及收入的影響,長期以來國內消費需求特別是農村居民消費明顯不足[1]。由于近年來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靠出口和政府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維系,拉動經濟的力量便落在“三駕馬車”的另一輛即擴大內需上。當前,能否提高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成為能否拉動內需的瓶頸問題。因此,研究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及其與收入結構的動態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我國農村消費需求與收入結構的現狀分析
目前,在我國以內需來重整經濟的風向標下,提高廣大農村家庭的消費需求及能力尤其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圖1)主要表現如下:從消費的絕對值來看,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規模總體呈增長趨勢。由1978年人均消費的116.1元增加到2011 年的5 221.1元。特別是在2005年廢除農業稅等一系列利農政策實施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增幅明顯上升。但從消費占比的相對值來看,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占全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的比重明顯呈下降趨勢。改革開放初期這個比重有小幅度的增長,由1978年63.1%上升到1983年的78.65%;但從1984年始,這個比重一直在降低;到2011年,農村居民消費占比只有42.55%,遠遠低于全國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
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受其收入增長的制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圖2)主要表現如下:一方面,就收入的規模而言,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規模總體呈上升趨勢。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 6 977.3元。特別是自2004 年中央連續發布9個以“三農”為題的一號文件以來,財政支農投入增幅明顯上升。另一方面,就收入的結構而言,不同收入的增長幅度呈現差異,其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明顯高于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從邊際消費傾向的數據大小來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差異。具體而言,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
1982年以前,經營性收入的消費彈性明顯高于工資性收入,而工資性收入的消費彈性又明顯高于轉移性收入。這是因為這一時期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在農村地區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改革[2],有效地促進了農民經營性收入的增加。
1983—1997年,轉移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大幅度上升,明顯高于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這可能是因為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改革的重心逐漸由農村轉向城市,商品經濟快速發展。一方面,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增長下降,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物價改革帶來的高通脹使農民收入負增長;另一方面,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農民因前期商品短缺而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得到釋放,再加上轉移性收入屬國家二次分配的補償性收入,受政策影響比較大,農村居民對這類無償增加的收入有較強的消費意愿,其邊際消費傾向大幅度上升。
到1997年后,隨著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也遠遠高于其他3項收入,而轉移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除少數年份受政策影響有所增加外,基本低于其他3項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這可能是由于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農民生活逐漸改善,收入的增長使農村居民儲蓄和投資比以往都有所增加,因此利息、紅利或租金等財產性收入提高。相對于需要自己辛苦勞動而得的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而言,農村居民對這種不勞而獲的收入有較強的消費意愿[4]。
4 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研究采用1978—2011年數據的狀態空間模型以及卡爾曼濾波算法,對我國農村居民不同收入結構的邊際消費傾向波動軌跡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M”字形波動軌跡;但不同的收入結構,其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差異。基于該結論,得到如下政策啟示。
首先,要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大量文獻已經證實,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緩慢是影響其消費意愿及消費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5]。農民收入的增長是提高其消費能力、帶動消費增長的關鍵[6],因此要多途徑開渠道給農民增加收入:一是通過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來創收,以此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二是推進城鎮化建設,扶持鄉鎮企業,鼓勵人力資本的合理流動,通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提高農民工就業機會,以此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三是加大對農村低收入家庭的財政轉移性支付比重,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四是要完善勞動、土地、資本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比如在金融上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增加農民的利息或紅利收入;在土地流轉上適當放開,健全集體土地收益共享機制,增加農民的股息或租金收入。
其次,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穩定農民的支出預期。不敢消費是因為有太多顧慮,生活缺乏保障。由于我國當前在社會保障建設方面明顯滯后,社保覆蓋面窄,特別是對廣大農村居民而言,保障水平非常低。農村居民家庭面對未來的自然災害、子女教育、疾病以及養老等不確定性剛性支出,只有精打細算、縮減消費。因此,要想提高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必須擴大農村教育、醫療及養老等保障的覆蓋面,規范農村救濟制度[7],減少農民的不確定性剛性支出,以此來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
最后,要加快民生財政建設,縮小城鄉貧富差距[8]。多年來我國的財政政策具有明顯的城市傾向,城鄉貧富差距拉大,極大地抑制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因此,政府要加快民生財政建設,在初次分配與二次分配中應充分利用稅收等經濟杠桿,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調節力度[9],在注重效率的基礎上,力求兼顧公平,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此外,還應改善農村消費結構,加強農村消費市場建設。如完善農村小額消費信貸金融制度及規范民間借貸[10],擴大農村居民的融資渠道,為提高中低收入農民的消費水平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曉嘉. 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居民消費的動態效應分析[J]. 經濟學動態,2010(9):31-34.
[2]汪 上,李寶禮.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動態研究——基于狀態空間模型的實證[J]. 湖南社會科學,2012(1):133-137.
[3]朱 琛,程世勇,鄧 敏.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變化的實證研究[J]. 消費經濟,2009(5):22-25.
[4]方福前,張艷麗. 城鄉居民不同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及變動趨勢分析[J]. 財貿經濟,2011(4):22-30.
[5]李慎恒. 提高我國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途徑[J]. 經濟體制改革,2009(3):86-89.
[6]王津港,何 鋒. 中國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變化分析[J]. 消費經濟,2009(2):23-26.
[7]胡東蘭,田 侃,夏杰長. 中國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實證分析與政策建議[J]. 財政研究,2013(1):50-53.
[8]王 進. 農村居民消費的區域比較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9]楊汝岱,朱詩娥. 公平與效率不可兼得嗎?——基于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研究[J]. 經濟研究,2007(12):46-58.
[10]鄭璋鑫.中國城鎮居民長期消費傾向的分析——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檢驗[J]. 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9(2):1-5.
摘要:當前能否提高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已成為能否拉動內需保增長的瓶頸問題。在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與收入結構現狀基礎上,采用1978—2011年數據的狀態空間模型,對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與收入結構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實證考量。結果發現,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M”形波動軌跡;但不同的收入結構,其邊際消費傾向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應根據農村居民不同的收入結構,從市場、社保、財政等方面多管齊下,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
關鍵詞: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收入結構;狀態空間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452-03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和政府投資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兩駕馬車。受傳統消費觀念及收入的影響,長期以來國內消費需求特別是農村居民消費明顯不足[1]。由于近年來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靠出口和政府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維系,拉動經濟的力量便落在“三駕馬車”的另一輛即擴大內需上。當前,能否提高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成為能否拉動內需的瓶頸問題。因此,研究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及其與收入結構的動態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我國農村消費需求與收入結構的現狀分析
目前,在我國以內需來重整經濟的風向標下,提高廣大農村家庭的消費需求及能力尤其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圖1)主要表現如下:從消費的絕對值來看,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規模總體呈增長趨勢。由1978年人均消費的116.1元增加到2011 年的5 221.1元。特別是在2005年廢除農業稅等一系列利農政策實施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增幅明顯上升。但從消費占比的相對值來看,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占全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的比重明顯呈下降趨勢。改革開放初期這個比重有小幅度的增長,由1978年63.1%上升到1983年的78.65%;但從1984年始,這個比重一直在降低;到2011年,農村居民消費占比只有42.55%,遠遠低于全國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
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受其收入增長的制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圖2)主要表現如下:一方面,就收入的規模而言,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規模總體呈上升趨勢。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 6 977.3元。特別是自2004 年中央連續發布9個以“三農”為題的一號文件以來,財政支農投入增幅明顯上升。另一方面,就收入的結構而言,不同收入的增長幅度呈現差異,其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明顯高于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從邊際消費傾向的數據大小來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差異。具體而言,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
1982年以前,經營性收入的消費彈性明顯高于工資性收入,而工資性收入的消費彈性又明顯高于轉移性收入。這是因為這一時期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在農村地區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改革[2],有效地促進了農民經營性收入的增加。
1983—1997年,轉移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大幅度上升,明顯高于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這可能是因為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改革的重心逐漸由農村轉向城市,商品經濟快速發展。一方面,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增長下降,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物價改革帶來的高通脹使農民收入負增長;另一方面,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農民因前期商品短缺而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得到釋放,再加上轉移性收入屬國家二次分配的補償性收入,受政策影響比較大,農村居民對這類無償增加的收入有較強的消費意愿,其邊際消費傾向大幅度上升。
到1997年后,隨著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也遠遠高于其他3項收入,而轉移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除少數年份受政策影響有所增加外,基本低于其他3項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這可能是由于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農民生活逐漸改善,收入的增長使農村居民儲蓄和投資比以往都有所增加,因此利息、紅利或租金等財產性收入提高。相對于需要自己辛苦勞動而得的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而言,農村居民對這種不勞而獲的收入有較強的消費意愿[4]。
4 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研究采用1978—2011年數據的狀態空間模型以及卡爾曼濾波算法,對我國農村居民不同收入結構的邊際消費傾向波動軌跡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M”字形波動軌跡;但不同的收入結構,其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差異。基于該結論,得到如下政策啟示。
首先,要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大量文獻已經證實,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緩慢是影響其消費意愿及消費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5]。農民收入的增長是提高其消費能力、帶動消費增長的關鍵[6],因此要多途徑開渠道給農民增加收入:一是通過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來創收,以此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二是推進城鎮化建設,扶持鄉鎮企業,鼓勵人力資本的合理流動,通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提高農民工就業機會,以此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三是加大對農村低收入家庭的財政轉移性支付比重,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四是要完善勞動、土地、資本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比如在金融上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增加農民的利息或紅利收入;在土地流轉上適當放開,健全集體土地收益共享機制,增加農民的股息或租金收入。
其次,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穩定農民的支出預期。不敢消費是因為有太多顧慮,生活缺乏保障。由于我國當前在社會保障建設方面明顯滯后,社保覆蓋面窄,特別是對廣大農村居民而言,保障水平非常低。農村居民家庭面對未來的自然災害、子女教育、疾病以及養老等不確定性剛性支出,只有精打細算、縮減消費。因此,要想提高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必須擴大農村教育、醫療及養老等保障的覆蓋面,規范農村救濟制度[7],減少農民的不確定性剛性支出,以此來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
最后,要加快民生財政建設,縮小城鄉貧富差距[8]。多年來我國的財政政策具有明顯的城市傾向,城鄉貧富差距拉大,極大地抑制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因此,政府要加快民生財政建設,在初次分配與二次分配中應充分利用稅收等經濟杠桿,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調節力度[9],在注重效率的基礎上,力求兼顧公平,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此外,還應改善農村消費結構,加強農村消費市場建設。如完善農村小額消費信貸金融制度及規范民間借貸[10],擴大農村居民的融資渠道,為提高中低收入農民的消費水平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曉嘉. 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居民消費的動態效應分析[J]. 經濟學動態,2010(9):31-34.
[2]汪 上,李寶禮.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動態研究——基于狀態空間模型的實證[J]. 湖南社會科學,2012(1):133-137.
[3]朱 琛,程世勇,鄧 敏.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變化的實證研究[J]. 消費經濟,2009(5):22-25.
[4]方福前,張艷麗. 城鄉居民不同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及變動趨勢分析[J]. 財貿經濟,2011(4):22-30.
[5]李慎恒. 提高我國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途徑[J]. 經濟體制改革,2009(3):86-89.
[6]王津港,何 鋒. 中國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變化分析[J]. 消費經濟,2009(2):23-26.
[7]胡東蘭,田 侃,夏杰長. 中國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實證分析與政策建議[J]. 財政研究,2013(1):50-53.
[8]王 進. 農村居民消費的區域比較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9]楊汝岱,朱詩娥. 公平與效率不可兼得嗎?——基于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研究[J]. 經濟研究,2007(12):46-58.
[10]鄭璋鑫.中國城鎮居民長期消費傾向的分析——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檢驗[J]. 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9(2):1-5.
摘要:當前能否提高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已成為能否拉動內需保增長的瓶頸問題。在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與收入結構現狀基礎上,采用1978—2011年數據的狀態空間模型,對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與收入結構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實證考量。結果發現,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M”形波動軌跡;但不同的收入結構,其邊際消費傾向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應根據農村居民不同的收入結構,從市場、社保、財政等方面多管齊下,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
關鍵詞: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收入結構;狀態空間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8-0452-03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和政府投資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兩駕馬車。受傳統消費觀念及收入的影響,長期以來國內消費需求特別是農村居民消費明顯不足[1]。由于近年來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靠出口和政府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維系,拉動經濟的力量便落在“三駕馬車”的另一輛即擴大內需上。當前,能否提高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成為能否拉動內需的瓶頸問題。因此,研究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及其與收入結構的動態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我國農村消費需求與收入結構的現狀分析
目前,在我國以內需來重整經濟的風向標下,提高廣大農村家庭的消費需求及能力尤其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圖1)主要表現如下:從消費的絕對值來看,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規模總體呈增長趨勢。由1978年人均消費的116.1元增加到2011 年的5 221.1元。特別是在2005年廢除農業稅等一系列利農政策實施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增幅明顯上升。但從消費占比的相對值來看,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占全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的比重明顯呈下降趨勢。改革開放初期這個比重有小幅度的增長,由1978年63.1%上升到1983年的78.65%;但從1984年始,這個比重一直在降低;到2011年,農村居民消費占比只有42.55%,遠遠低于全國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
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受其收入增長的制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圖2)主要表現如下:一方面,就收入的規模而言,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規模總體呈上升趨勢。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 6 977.3元。特別是自2004 年中央連續發布9個以“三農”為題的一號文件以來,財政支農投入增幅明顯上升。另一方面,就收入的結構而言,不同收入的增長幅度呈現差異,其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明顯高于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從邊際消費傾向的數據大小來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差異。具體而言,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
1982年以前,經營性收入的消費彈性明顯高于工資性收入,而工資性收入的消費彈性又明顯高于轉移性收入。這是因為這一時期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在農村地區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改革[2],有效地促進了農民經營性收入的增加。
1983—1997年,轉移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大幅度上升,明顯高于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這可能是因為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改革的重心逐漸由農村轉向城市,商品經濟快速發展。一方面,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增長下降,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物價改革帶來的高通脹使農民收入負增長;另一方面,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農民因前期商品短缺而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得到釋放,再加上轉移性收入屬國家二次分配的補償性收入,受政策影響比較大,農村居民對這類無償增加的收入有較強的消費意愿,其邊際消費傾向大幅度上升。
到1997年后,隨著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也遠遠高于其他3項收入,而轉移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除少數年份受政策影響有所增加外,基本低于其他3項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這可能是由于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農民生活逐漸改善,收入的增長使農村居民儲蓄和投資比以往都有所增加,因此利息、紅利或租金等財產性收入提高。相對于需要自己辛苦勞動而得的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而言,農村居民對這種不勞而獲的收入有較強的消費意愿[4]。
4 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研究采用1978—2011年數據的狀態空間模型以及卡爾曼濾波算法,對我國農村居民不同收入結構的邊際消費傾向波動軌跡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M”字形波動軌跡;但不同的收入結構,其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差異。基于該結論,得到如下政策啟示。
首先,要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大量文獻已經證實,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緩慢是影響其消費意愿及消費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5]。農民收入的增長是提高其消費能力、帶動消費增長的關鍵[6],因此要多途徑開渠道給農民增加收入:一是通過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來創收,以此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二是推進城鎮化建設,扶持鄉鎮企業,鼓勵人力資本的合理流動,通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提高農民工就業機會,以此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三是加大對農村低收入家庭的財政轉移性支付比重,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四是要完善勞動、土地、資本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比如在金融上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增加農民的利息或紅利收入;在土地流轉上適當放開,健全集體土地收益共享機制,增加農民的股息或租金收入。
其次,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穩定農民的支出預期。不敢消費是因為有太多顧慮,生活缺乏保障。由于我國當前在社會保障建設方面明顯滯后,社保覆蓋面窄,特別是對廣大農村居民而言,保障水平非常低。農村居民家庭面對未來的自然災害、子女教育、疾病以及養老等不確定性剛性支出,只有精打細算、縮減消費。因此,要想提高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必須擴大農村教育、醫療及養老等保障的覆蓋面,規范農村救濟制度[7],減少農民的不確定性剛性支出,以此來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
最后,要加快民生財政建設,縮小城鄉貧富差距[8]。多年來我國的財政政策具有明顯的城市傾向,城鄉貧富差距拉大,極大地抑制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因此,政府要加快民生財政建設,在初次分配與二次分配中應充分利用稅收等經濟杠桿,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調節力度[9],在注重效率的基礎上,力求兼顧公平,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此外,還應改善農村消費結構,加強農村消費市場建設。如完善農村小額消費信貸金融制度及規范民間借貸[10],擴大農村居民的融資渠道,為提高中低收入農民的消費水平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曉嘉. 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居民消費的動態效應分析[J]. 經濟學動態,2010(9):31-34.
[2]汪 上,李寶禮.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動態研究——基于狀態空間模型的實證[J]. 湖南社會科學,2012(1):133-137.
[3]朱 琛,程世勇,鄧 敏.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變化的實證研究[J]. 消費經濟,2009(5):22-25.
[4]方福前,張艷麗. 城鄉居民不同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及變動趨勢分析[J]. 財貿經濟,2011(4):22-30.
[5]李慎恒. 提高我國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途徑[J]. 經濟體制改革,2009(3):86-89.
[6]王津港,何 鋒. 中國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變化分析[J]. 消費經濟,2009(2):23-26.
[7]胡東蘭,田 侃,夏杰長. 中國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實證分析與政策建議[J]. 財政研究,2013(1):50-53.
[8]王 進. 農村居民消費的區域比較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9]楊汝岱,朱詩娥. 公平與效率不可兼得嗎?——基于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研究[J]. 經濟研究,2007(12):46-58.
[10]鄭璋鑫.中國城鎮居民長期消費傾向的分析——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檢驗[J]. 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