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刊記者 于荷
專家支持/何裕民
癌癥患者男性占六成
●本刊記者:現在,癌癥的發病率在急速飆升。據調查顯示,男性癌癥發病率比女性要高,這是為什么呢?
○何裕民:是的,根據我們的粗略統計:男性癌癥患者占癌癥患者總人數的60%以上,而女性癌癥患者不足40%。如果說女性癌癥發病率的快速攀升坐的只是“小飛機”,男性則可謂是“乘火箭”。
●本刊記者:我看到另一項數據表明,不僅男性癌癥發病率要比女性高,且死亡率也要高!
○何裕民: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男性的癌癥死亡率比女性高40%。而在男女兩性都會罹患的癌癥中,男性的死亡率甚至比女性高70%。我們的觀察表明:拿上海地區舉例,上海生了癌還活著的患者中,約3/4是女性,而男性不足1/4!考慮到男性的癌癥發病率大大高于女性,這一現象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了!
死亡率高并非生理決定
●本刊記者:為什么男性癌癥患者會比女性癌癥患者死亡率更高呢?是生理原因造成的嗎?
○何裕民:國外科研人員認為這并不是因為生理原因造成的,而是因為男性行為習慣、心理特點,包括諱疾忌醫等因素造成的。分析結果提示:剔除年齡因素影響,在每一種進行研究的癌癥中,男性患者的死亡率都比女性患者高,且男性明顯比女性更易患癌癥。研究者大衛·福爾曼教授認為,男性患者癌癥死亡率高并不是因為男性身體對癌癥更脆弱。相對而言,男性更不愿意向醫生訴說自己的病癥,導致癌癥被發現時已經無法醫治。同時,盡管肥胖和吸煙是導致癌癥發生的兩大元兇已經眾所周知,但是男性相比女性更不愿放棄惡習。其實,上述現象我們早已注意到了,并做過一些相關的研究和分析。這里面有著復雜的社會、心理和人文因素,絕非表面上這么簡單。長期的臨床觀察使我們注意到:同樣生了癌,由于男女的社會和人文角色不同、心理與行為特點差異,臨床表現常大相徑庭,應對措施常需要因男女而異。
男性癌癥早期發現率低
○何裕民:現在來說說男女對待病癥差異問題。比如在尋求醫學及社會支持方面,男性和女性也表現出巨大的差異。這常表現為幾方面:第一,女性有些不適更愿意去醫院,不弄清楚不會輕易放棄;男性則很多是到了無可奈何時,才被迫被家屬送進醫院,還以為自己小病不吭聲是男子漢氣概,有病呻吟是娘娘腔,故骨子里不愿輕易去醫院。第二,同樣生了病,同樣有了身體的苦痛,同樣心情郁悶,女性更愿意通過各種方式找人傾訴;而男性則很少會主動去尋求支持,很少會主動尋求宣泄。所以,在臨床上很少看到一位男性會滔滔不絕地向醫生訴說很多癥狀。這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
正是因為尋求醫學及社會支持的偏差,導致男性的社會支持度絕對不如女性。社會支持度方面的不同,也導致了男女癌癥康復的巨大差異。當然這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需要考慮:由于男性不愿意主動尋求支持,求醫消極,因此,他的癌癥早期發現率也明顯低于女性。
男性患者更不“聽話”
●本刊記者:我可不可以理解為,女性對自己身體健康更加重視呢?
○何裕民:不能完全這么理解,但是在對待病癥等各方面女性更“積極”一點。比如就臨床癥狀陳述這一方面而言,女性患者往往會滔滔不絕地訴說很多癥狀和體征,常有明顯的渲染色彩,為的是引起醫師的高度重視,以期待能給予特別的關注。男性患者卻大多不然。相對而言,他們的陳述少得多了。臨床常見這種情況:醫師問一個男性肺癌患者:“有咳嗽嗎?”患者答:“沒有。”旁邊妻子推推他,說:“還說沒有,昨天吃飯時咳得那么厲害。”這時患者才會說:“噢,有時有點兒。”問患者:“有胸痛、胸悶嗎?”他答:“沒有。”患者妻子又提示:“還沒有哇,昨天臨睡前還說胸悶得很!”患者才說:“噢,有點兒。”
我認為這和主流文化對男女的社會角色的不同期盼有關。
●本刊記者:女性患者相對于男性患者也更“聽話”吧?
○何裕民:這個確實如此。在遵行醫囑方面,女性癌癥患者大多數會把細節問得清清楚楚,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就會拿起電話,尋求醫生指導,或尋求患同樣疾病者的咨詢及支持。男性癥狀稍微有所好轉,就會忘乎所以。因此,對醫囑的遵行度和對治療的堅持方面,男性也要比女性遜色得多。癌癥是類慢性病,它的康復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遵照醫囑行為的差異,影響了男性的最終康復。而正因為這些差異,導致了同樣生癌,男性走出陰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本刊記者:在疾病面前,不管男人還是女人,同樣都是患者。希望男性患者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后引以為戒,在追求康復的路上多學習女性的認真和堅持。謝謝何教授的精彩講解,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