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
10月10日,《廣州市非機動車和摩托車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針對電動自行車的生產、銷售、供油、通行和停放管理,首次做出“禁售”、“禁油”、“禁行”、“禁停”、“禁坐”等規定。率先跳出來反對的是快遞員,現在物流最后幾公里往往靠電動自行車,而這一禁無疑砸了別人的飯碗。更何況“雙十一”快到了,到時候貨物擠壓,想想就不寒而栗。
若干年前,廣州是中國率先禁摩托車的大城市之一,起因是因為飛車黨搶包屢禁不止,于是政府痛下決心,開始對摩托車禁油、禁售、禁行、禁坐……接著中國主要的一些大城市都以摩托車燃燒不充分有污染、亂行造成擁堵為由紛紛禁摩。
那這次禁電動自行車的原因呢?首先是認為電動車不守交通規則,造成擁堵。其實,擁堵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和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道路規劃、公共交通、產業布局都有關系,為啥讓電動自行車背了黑鍋?放眼望去,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若干大型城市,論車輛密度比中國大多大城市都高,有誰因為擁堵而禁止了某種交通工具?就連一向以擁堵著稱的曼谷,也沒有把責任怪到滿街亂跑的摩托車上。說到底,治理擁堵是政府的責任,不能因為自己的不得力而犧牲老百姓的合法權利。
其次,再想想禁電動自行車這一政策將帶來的連動效應。且不說原有的電動自行車的從產到銷到售后的整個產業鏈被直接沖擊,快遞業蒙受巨大損失,還可能影響到廣州的很多電商企業及其背后的制造業廠商,繼而波及到產業鏈的上游……
我們的管理者每每會喊出一些流行的口號,打造“××業中心”,打造金融和現代服務業的示范區,打造現代物流業,打造高科技創新……要知道再偉大的物流中心也是從基層的物流員開始做起,再偉大的精英人群也離不開最基本的生活便利。當某一項看似不經意的政策動搖了老百姓追求生活便利這一基本權利的時候,即便短期內政策的直接效果是好的,長遠來看,其負面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因為擁堵,我可以繞行;可人一旦離開,就很難再回來了。
(作者郵箱:bigyuanl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