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志
(貴州省龍里縣水利局羊雞沖水管所,貴州 龍里551200)
貴州省龍里縣地處黔中腹地,位于苗嶺山脈中段,黔南布依苗族自制州西北部,縣呈月牙形,南北向長達73 km,東西寬36 km,境內的丘陵、山川、河谷等相間排列,波瀾起伏,最高海拔在1 775 m,最低點在770 m,縣城平均海拔1 080 m。縣內有河流、溪澗102 條,大多自西向東流入貴定縣,河流年徑總量8.5 億m3。全縣水利工程眾多,水管單位機構復雜。
為了滿足國家財政制度改革的需要和保證水管單位資金渠道的流暢,我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有純公益類、準公益類和經營類3 種,純公益類水管單位主要承擔著排澇、防洪等水利工程的管理和運行維護等工作,準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主要負責防洪排澇等公益性任務同時還承擔供水、水力發電等經營性功能。經營性水管單位主要承擔城市供水、水力發電等經營性業務。事業性質水管單位主要由機構編制部門以及同級財政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核定后進行,實行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和維修養護分離后的維護養護人員、準公益性水管單位從事經營性資產和其他經營活動的人員則不在編制內[1]。
借助體制改革,建設更加適應我國國情、水資源現狀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的水利工程管理體質和運行模式,精簡人員,提高體質的靈活性,提高人員綜合素質,提供優質的服務,實現水管工作的高效運行。通過體制改革,建設職能清晰,分工明確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制定專業的,市場化社會化的水利工程養護計劃,選擇合理的水費計價體系,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支撐。
進行水管單位體質改革要進一步協調水利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之間的相關性,水管主體的權責關系以及近期目標和宏觀規劃之間的關系,實現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2]。
水利工程管理單位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參照圖1。
水行政主管部門負有對各類水利工程的管理責任,負責檢查監管轄管水利部門是否按照規定進行了水利工程的養護,是否有利的保證了水利工程的運行穩定,對其下屬水利工程企業的資金監督和資產管理的責任。水利工程管理企業則有著對水利工程養護、監管、運形、維護、安全管理和維護、促進其社會效益發揮的職責。

圖1 體制改革框架圖
要對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經營性活動、資產管理等進行嚴格的規范。純公益性,資金全部依賴財政調撥的水利工程管理企業不能夠從事任何形式的經營活動,準公益性水管單位要對公益性和經營性資產進行明確的劃分,把承擔防洪、排澇等職能的公益職能部門和承擔供水、發電和經營職能的部門進行嚴格劃分,把經營性部門逐漸轉化為水管單位的下屬企業,事企分開,財務相互獨立。事業性質的準公益性水管單位核定資金到位情況下不能進行和水利工程不相關的經營項目,已有項目要脫離。
實現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和經營單位之間的分離能夠有效提高水行政的管理水平,進一步節省成本,精簡之后的管理機構更加靈活,工作效率更高。把水利工程的維修養護人員從水管單位中脫離出來,采用獨立或者聯合產品化的運營模式,采用招投標的方式選擇養護企業。
加強計費收費的管理力度。水利工程水費屬于經營性收費,供水價格按照補償成本收益合理、節約用水、公平攤分的原則確定。水價要求能夠根據水資源現狀、供水成本和市場需求做出及時調整,達到多方之間的協調。
水利工程管理企業要進一步強化安全意識,對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強,進行對水利工程有效的養護,利用水利工程保護區內水土資源開發旅游項目等經營項目,確保水利工程安全。
龍里縣水利工程管理企業共有8個,水庫管理所4個,引水灌溉管理所1個,鄉鎮供水管理所1個,工業園區水庫供水公司1個,縣城及開發區供水公司1個,干部職工155 人,管理干渠457 km,支渠232 km,設計灌溉面積達到了2.07 萬hm2,現有灌溉面積有1.43 萬hm2。
經調查顯示,很多人認為全縣水管單位工程稅費的收繳困難,電費收入不高,不能有效保障職工、員工的工資,辦公經費緊張,工程維修養護經費不足,水管單位人員往往選擇外出打工或者其他產業,單位看守水庫的人員嚴重不足,水利管理隊伍極不穩定,水利基礎設施的小問題長期不能夠得到解決,最終導致嚴重的大問題。另外,龍里縣水利工程管理單位體制存在產權不清晰、責任不明確的問題。傳統的小型水利工程投入機制以及經營機制對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適應性不強,責任分工不明確,負擔不合理,工程老化嚴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漸衰減,發展緩慢。
根據水管單位的職能設崗定編。遵照科學高效的原則,正確設置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機構,對合理的分配崗位和管理人員,采用聘任制,放開用人權,職工可以自由擇業,而高級管理人員則要把收入和企業的經濟聯系起來,采用職工能上能下,競爭有效的用人機制。龍里縣為了提高水管單位的管理水平,充分結合縣內水利工程管理企業的現狀,對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崗位制定、人員安全等均制訂了詳細的計劃。
水利工程管理企業的體制改革需要從各級政府實際入手,組建專門的組織機構,對改革工作進行指導,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做好宣傳工作,界定性質,明確權責,切實滲入,組織改革方案,保證水管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保證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屹立不倒,同時保障水利工程運轉的安全可靠和穩定。
[1]李學青,蔣坤,趙慶峰. 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初探[J]. 科技信息,2007(33):108.
[2]王云昌. 準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問題分析[J]. 水利經濟,2003,21(0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