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道平
(浙江省臨海市水利局 浙江 臨海 317000)
山區河道,顧名思義是指源于山地和位于山地地區的河道,山區河道一般集雨面積不大,暴雨集中,匯流歷時短,水位暴漲暴落,流量洪枯變化大,河道坡降陡,水流流速快,河水沖刷力大。山區河道主要功能是行洪,岸坡一般植被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因此河道整治的難度較大。
長期以來,山區河道整治時,很少考慮河道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單純考慮行洪排澇的基本功能,因此整治后的河道斷面形式單一,走向筆直,河道護岸結構也往往單純硬質化,多采用干砌塊石或混凝土等材料護岸。傳統河道結構形式雖然在約束水的行為,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作出了較大成績,為廣大人民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生活和發展環境,但是也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影響:①整齊劃一的河道斷面、筆直的河道走向,導致治理后的河道與周圍的環境不相協調,改變了河道原有的蜿蜒曲折,破壞了自然的水環境。②河道同岸坡硬生生相隔離,河道中的動植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河道的自凈能力遭道到了破壞,河道失去了原有的水環境功能,河流生態環境因此而遭到了破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關注程度也隨之逐漸提高。河道作為生態系統中靈魂部分,對河道治理在滿足行洪排澇的基礎上,必須重視其生態、景觀、休閑等功能。隨著城區河道開始推行生態治理工程,山區性河道開展生態治理工程也刻不容緩,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河道在局部生態系統當中的重要作用,改善生態環境,為人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3.2.1 注重河道的自然性
生態型河道在保證行洪排澇安全的同時,保持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態和走勢,河面寬窄結合,灘地、濕地、小水塘相點綴,突出親水性、休閑型、景觀性等,提供良好的水環境,創造水景觀,打造水文化。
3.2.2 保護水生動植物生長環境
生態型河道盡可能地減少硬質護岸,多采用土料筑堤,草皮或生態砌體護坡,堤腳采用防沖材料,或者采用隱藏式的硬質護岸,盡量保持河道原有的蜿蜒態,形成彎彎曲曲的潺潺細流,為魚、蝦、蟹等水生生物建造棲息場所。生態型河道注重同岸坡的有機結合,不會割斷河面同岸坡的整體性,不會對原有的動植物造成威脅,保持河流系統的動植物生機盎然。
3.2.3 恢復河道的自身功能
生態型河道營造出多種多樣的、豐富的環境條件,重建豐富、穩定的河道水生態系統,因此,河道的自凈作用得到恢復,自我修復能力也大幅度提高。
一是生態護岸。護岸要注重實用、美觀與生態結合,采用自然原型護岸或人工自然型護岸,推行喜水植物、生態袋、土工材料結合植物、生態砌塊等方式護岸。
二是水清流暢。加強河道保潔、清淤等后期管護,建立健全河道保潔長效管理機制和監督檢查機制,鞏固河道治理成果、改善和保護河道的水生態環境,恢復河道自身功能。實現河面無漂浮物、河中無障礙物、河岸無垃圾的“三無”目標。實行輪回疏浚清淤制,提高河道自凈功能,確保水清流暢。
三是岸綠景美、功能健全。放緩岸坡,加強河岸綠化、美化和景觀等建設,水流、綠地、樹木錯落有致。充分利用河道,開發水環境,適當開辟岸邊小公園,布置涼亭,增設近水休閑區等,實現人水和諧。
臨海市位于浙東中部沿海地區,靈江穿臨海城區而過,義城港是靈江的第二大支流,全長40.2km,流域面積228.8km2。本治理工程位于義城港下游,工程任務以排澇、穩定岸坡為主,結合改善河道水環境,通過拓寬河道、護岸加固、清淤疏浚等綜合治理措施,提高河道的排澇能力,穩定河勢,確保岸坡穩定,創造親水環境,形成別具特色的濱河文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根據該河道實際,因地制宜采用三種護岸形式:
(1)護岸斷面一:河道設計底高程至1.8m為土坡,1.8m處做一水生植物平臺,平臺寬3.5m;1.8m~2.8m為生態袋護坡;2.8m處設親水平臺,寬2.74m,其中外側1m為綠化帶,內側1.74m為卵石人行道;2.8m至現地面以1∶3連接,采用植物護坡。
(2)護岸斷面二:基本結構同斷面一,增加了河床坡腳防沖設施,采用拋石防沖(斷面圖基本同斷面圖一,僅增加坡腳拋石,故省略)。
(3)護岸斷面三:河道設計底高程至1.8m為土坡,坡腳設合金鋼網石兜或拋石基床護腳,1.8m處做一水生植物平臺,平臺寬3.5m;1.8m~2.8m采用漿砌大毛石護坡,2.8m處設親水平臺,寬2.74m,其中外側1m為綠化帶,內側1.74m寬為卵石人行道,2.8m至現地面以1∶3連接,采用植物護坡。

圖1 護岸斷面一示意圖

圖2 護岸斷面三示意圖
該河道通過此生態治理工程,改善了農田灌溉排水條件,提高了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和居住條件;改善投資環境,創造了人水和諧的自然環境,促進了該區域經濟的發展。
山區河道建設時在考慮防洪排澇安全的同時,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生態景觀性,不僅能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同時也能改善河道周邊環境的自然景觀及水域生態環境,促進河道親水性,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提高當地土地的綜合價值,實現了水清、岸綠、流暢、景美的目標,故在山區河道治理中應大力推廣生態治理工程。
[1]黃凱文,方建飛.山區河道堤防設計探索[J].浙江水利科技,2012(7).
[2]裘濤,黃建超,黃邵軍.山區性河道中生態性護坡的運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7(10).
[3]蔣沖良,徐俊.河道生態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實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7(11).
[4]彭歷.城鎮河道生態化建設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