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中心網站10月24日文章,原題:中俄關系進入網絡空間 烏克蘭東部沖突的最大贏家甚至不是游戲本身的參與者。中國安靜地坐在一旁觀望。在這個過程中,北京已成功抓住西方制裁造成俄羅斯經濟困難的機會,向后者提供新的能源市場。 除非烏克蘭沖突獲得解決,西方和俄羅斯的關系改善,否則中俄合作將成為更加永恒的存在。這或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現在,俄羅斯與中國在談論加強網絡空間的合作——共同制定管理兩國涉及網絡安全、網絡犯罪,當然還有公民在網上能做和不能做什么的互聯網規則。此種協議只是普京今年11月中旬訪問北京時雙方有意簽署的幾個協議之一。 莫斯科與北京在互聯網方面合作深化非同小可。前美國國家安全局雇員斯諾登曝光的機密信息,給美國造成重大損失。泄密導致許多其他政府,甚至與華盛頓友好的國家,質疑美國機構對互聯網的技術和政治管理的巨大影響力。 中國和俄羅斯自身提出互聯網構想,它對其他金磚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越來越具吸引力。有跡象表明,相比美國的模式,印度和巴西(均屬重要且不斷成長的網絡強國)更愿意接受中俄的網絡戰略。 烏克蘭危機之前,美國和俄羅斯正逐步邁向對跨境互聯網治理可能是怎樣的長遠理解。雙方簽署了一項建立信任措施的協議,中歐也可能進行進一步對話。這些對話對抑制與互聯網有關的高發犯罪和間諜活動至關重要。但是,朝向全球互聯網治理的這些初步舉措,如今就像被大雪覆蓋的腳印一樣消失不見。如果烏克蘭危機仍得不到解決,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進一步惡化,會在幾個意料不到的領域產生嚴峻影響。其中這股趨勢最具損害的可能是一個牢固的中俄互聯網集團的出現。▲(作者米莎·格倫尼,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