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網站10月23日文章,原題:混亂海域里的中國漁民 10月10日,一名中國漁民在韓國專屬經濟區遭韓海警射殺。一周后,一艘中國漁船在日本小笠原群島附近被日方扣留。 近年來,該地區已出現越來越多與中國漁民有關的海上事件。這不但導致海事局勢緊張,甚或偶爾引發沖突。為防止或管控此類事件,了解促使中國漁民越發頻繁出現在相關海域的背后因素至關重要。 西方媒體和學者通常將此歸咎于單一原因:中國通過武裝漁民強化對爭議海域的領土主張。誠然,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將漁民視為加強在爭議海域存在的重要角色。然而,若認為中國政府的戰略意圖是事件增多的背后關鍵因素,那就錯了。 首先,此類事件并不僅發生在中國有意鞏固其海洋主張的南海、東海爭議海域。其實,它們幾乎發生在所有海域。其次,中國政府與本國漁民關系復雜。一方面,前者很難管控并阻止后者非法捕撈;另一方面,漁民并非總是信任政府官員。第三,地緣政治說法無法解釋中國政府為何未向許多遭鄰國逮捕或侵擾的漁民提供經濟補償。第四,盡管中國似乎正更強硬地在東海和南海推行海洋主張,但維持地區海洋穩定仍是其第一要務。 1985年,中國近90%的海洋捕撈產量來自近岸海域。2002年,該比例降至65%以下。盡管尚無此后的全國數據,但其他數據表明,這種結構性轉變一直在持續。隨著收入增長,中國人正消費更多海產品。但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正迫使中國捕撈業向離岸甚至遠洋海域擴張。另外,中國還是世界最大漁業生產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海產品加工業。近年來對用于裝飾和收藏的大硨磲和珊瑚等海產品的需求激增,也已成為影響中國捕撈業的又一重要因素。 面對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不斷萎縮的近海供給,中國政府已采取重要限制措施。例如,鼓勵漁民縮減捕撈船隊和引導漁民轉業等。但中國在2006年做出取消農業稅等歷史性決定后,作為農業分支的捕撈業開始享受巨額油價補貼。船主每年基于船只的馬力獲得補貼款,與實際耗油量無關。這使得他們樂意拆掉小船,建造大船。因此,至關重要的是切記漁民是自我激勵的經濟參與者,其最終目標是增加收入。如今,在配備更大、更好漁船但近海資源已極其有限的情況下,中國漁民自然會向漁業資源豐富的更遠海域進發——無論是奔赴東海、南海的爭議海域,甚或鄰國的專屬經濟區。▲(作者張宏洲,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