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劉曉晨
按照國際慣例,65 周歲以上的人即為老年人。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表明該國家或地區已進入到老齡化社會。2010年,我國開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大陸地區65 歲及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8.87%,標志著我國已跨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人口老齡化是一個社會性問題,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中老年駕駛人群體的交通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引起我們的重視。本文針對老年駕駛人的特點,簡要介紹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老年駕駛人的管理經驗,并對我國老年駕駛人的安全出行提出一些建議。
老年駕駛人在道路行駛存在著一系列的交通安全隱患:一是隨著年齡增長,老年駕駛人的視力、聽力等感官功能下降,面對突發狀況難以迅速作出判斷。另外,老年群體發病比例較高的心臟病、高血壓、腦血栓等也會影響其安全駕駛;二是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發生交通事故后受傷率高,住院恢復期長,易得各種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精神和財產損失。
一方面,老年駕駛人在初學、申領駕駛證時,受到的法律法規教育和交通安全宣傳相對較少。隨著近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修改、修訂,老年駕駛人對于現行的相關法律政策不夠熟悉;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老年駕駛人群體數量不多,基層交通管理部門和新聞媒體對于老年駕駛人群的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不夠重視,導致老年駕駛人群體對現行的交通安全法律知識了解不多,安全意識不強。
面對今天越來越復雜的交通狀況,老年駕駛人缺乏緊急判斷和迅速作出正確反應的能力,遇到緊急狀況容易判斷失誤,導致發生交通事故。2012年,北京市就曾發生一位78 歲的老年駕駛人掉頭出錯,忙亂中兩次誤撞,導致老伴被送往醫院后不治身亡的悲劇。還有部分老年駕駛人有“不服老”的心態,逞強好勝,看到自己的車被其他車輛超越變得心浮氣躁,容易亂了方寸,發生危險。
正由于老年駕駛人身體條件差,長時間駕駛易疲勞,導致識別判斷能力低,尤其在交叉口,經常發生車輛轉彎沖撞過街行人的事故,這主要是因為通過交通路口時,駕駛人需要同時進行三個動作——觀察信號燈、判定其他車輛動向、觀察過街行人,面對這樣復雜的過程,老年駕駛人往往會出現失誤,導致交通事故。而這些交通事故會對老年駕駛人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影響其后的駕駛行為。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駕駛人活動范圍較小,駕駛距離較短,其駕車外出主要活動目的為鍛煉身體、購物、社交、接送第三代等,只有少部分老年駕駛人會駕車外出前往郊區游玩等,極少有老年人長途駕車,且出行易受環境(天氣等)影響,多選擇視線較好、路況較好的天氣出行。相對于年輕人,老年人時間相對自由,不需要參與到早晚高峰的交通流中,出行時段多集中于白天非高峰時間。
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并不限制老年人的駕駛行為。為保證老年駕駛人的安全,這些國家都普遍提高了駕駛證審驗標準,縮短了提交體檢證明的日期。比如,美國各州普遍規定,65 歲以上的機動車駕駛人必須每兩年提交一次體檢證明;70 歲以上的駕駛人,須每年參加一次路考,路考時間為45 分鐘。此外,美國還有24個州要求醫生向相關機構通報存在駕駛障礙的病人名單。如賓西法尼亞的車輛法規定,醫生如隱瞞病人的駕駛障礙,將負擔由此產生的損失,并會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發達國家普遍把老年駕駛人作為交通安全宣傳的重點群體。比如,英國專門針對老年駕駛人設計了名為“老年人安全駕駛”的項目。該項目除為老年駕駛人提供安全駕駛技能培訓外, 還介紹與老年人駕駛有關的交通法規、視力要求等信息, 以幫助老年群體熟悉駕駛技能, 掌握安全的駕駛方式。在比如,日本年滿70 歲及70 歲以上的駕駛人,駕駛證有效期滿時,在更新駕駛證前有義務接受高齡者的交通安全講座,講座時間為3 小時。
適合老年人駕駛車輛的改裝分為硬件改裝和軟件系統改裝。在硬件改裝上,美國的研發人員使用可變傳動比的方向盤替代固定傳動比的方向盤,使之適應老年人上肢活動范圍受限的特點;儀表設計中使用模擬計代替數字計,縮短老年人對視覺信息處理和反應的時間;而日本計劃開發老齡駕駛者的行車輔助支持系統,使老年駕駛人判斷簡單化,操作更靈活誰確,這種軟件的推廣應用,會極大改善老年駕駛人的駕車條件和行車環境。
駕駛是人的基本權利,駕駛在成為一種興趣的同時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為生活帶來便利。因此,國外雖然對老年駕駛人的準入和管理嚴格把關,但是不會剝奪老年駕駛人的權利,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對我國老年駕駛人管理提出如下建議:
高齡的駕駛證初學者駕車的風險極高,因此要嚴格老年駕駛人的準入環節,在嚴格執行駕駛人培訓和考試大綱的基礎上,適當延長培訓時間;在日常管理過程中,要縮短提交身體條件證明的周期,提高老年駕駛人的身體檢查項目和標準,建立完善的老年駕駛人管理制度,有效降低老年駕駛人的事故發生率。
老年駕駛人發生的事故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道路設施不能照顧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特點。例如,在設置交通標志、交通信號燈方面,應該考慮老年駕駛人的視力狀況和反應速度,對標志牌的型號、字符、反射率等標準適當調整,給老年駕駛人接受信息、做出判斷和反應的足夠的時間。同時應該進一步做好城市交通規化,完善道路設計,為老年駕駛人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環境,創造良好的安全駕駛空間。
基層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把社區作為教育老年駕駛人的主要陣地,通過交通事故案例警示、發放交通安全宣傳冊、講解交通法律知識等有效方式,教育老年駕駛人,增強交通安全意識,不斷提高交通安全知識和事故預防能力,減少交通違法行為。對于接受能力較差的老年駕駛人,要深入家庭,例如,讓子女提醒長輩遵守交通法規等。交管部門在日常的執法過程中,要結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嚴格執法的基礎上推行人性化政策,引導老年駕駛人自覺遵守交通法規,促使他們改掉錯誤的駕駛行為方式。
要保障老年駕駛人的駕駛安全,一是交通管理部門要提高老年駕駛人的準入機制,做好老年駕駛人日常管理管理;二是新聞媒體要做好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通過多種手段提高老年駕駛人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和駕車安全意識。此外,城市交通規劃也應考慮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公共交通設施上增加無障礙設施,保證公共交通工具的時間可靠性,提高公共交通工具搭乘的舒適性,例如,提高公共交通的覆蓋率和班次、對老年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給與價格優惠,降低公交車輛的踏板,方便老年人上下車;在地鐵線路規劃時實現地上、地下設施的無縫換乘等,鼓勵老年駕駛人改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鼓勵全民綠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