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飛 王 飛 王曙光
(1.遼寧省東水西調工程建設局 遼寧 阜新 123000;2.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撫順分局 遼寧 撫順 113015)
清原滿族自治縣隸屬遼寧省撫順市,位于撫順市東北。東與吉林省東豐縣、梅河口市、柳河縣毗鄰,南與新賓滿族自治縣接壤,西與撫順縣、鐵嶺縣交界,北與西豐縣、開原市相連。地處東經124°20′至125°29′,北緯41°48′至42°29′之間。清原縣行政管理面積約4000km2,鄉村總人口約26萬人。有漢、滿、蒙、回、朝鮮等13個民族。
清原縣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4.9℃。夏季多雨、冬季嚴寒、春季干旱,多年平均降雨量在800mm左右,降雨有明顯的季節性分布特點:6月~9月為汛期,其中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0%,這個時期也是暴雨洪水的主要發生期。
清原縣境內河流眾多,山地縱橫,洪旱災害頻發,防汛抗旱是政府防災減災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內四大水系河流——渾河、清河、柴河、輝發河等均發源于此地。因水力資源豐富,水利工程樞紐建設頗多,目前已建成水庫(電站)55座,其中中型水庫(電站)3座,小(Ⅰ)型水庫12座,其余均為小(Ⅱ)型水庫,可開發水力水電容量達28.24萬KW。見圖1。
按照《細則》的要求,市、縣級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一般應包括“總則”、“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預防和預警機制”、“應急響應”、“應急保障”、“善后工作”、“附則”等內容。另外,為了更直觀地了解本縣內河流水系分布、水利工程概況及遭遇洪災后避險安排等情況,還應編制防汛抗旱風險圖(在不具備相應技術條件時可以洪水災害避險圖代替)、河流水系及水利工程分布圖(或以相關內容統計表代替)以及相關河流洪水頻率、降雨頻率、旱情分析等參考圖表資料等。
在清原縣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的編制過程中,總體思路上遵循了《細則》的要求,但在“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預防和預警機制”等部分內容中,結合本地防汛抗旱工作多年來的實踐經驗,進行了必要的創新和增容,使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增強了,也大大提高了預案執行的效率和作用。
為更好地指導專項應急處置工作,在編制完成清原縣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的同時,根據本預案的指導思想和處置原則,責成相關部門同期完成了《抗旱預案》、《防御洪水方案》、《水庫工程防汛搶險應急預案》、《山洪災害防御預案》、《供水安全應急預案》、《尾礦庫防洪應急預案》等專項預案并報請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審批和備案。通過這些專項預案的批準實行,對相關專項應急處置工作進行了細化和分類,為相關政府機構、組織團體的應急處置工作提供了指導,從而盡最大限度將各類相關突發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和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通過仔細研讀《細則》,在其對編制市、縣級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應包括的主要內容中,有兩部分內容是整個預案的關鍵環節,這兩個環節處理的好與壞,對預案的執行效率和發揮的實際作用將產生較大影響。其中一個是“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中關于市、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市(縣)防辦”)的內部機構設置,另外一個就是“預防和預警機制”部分洪水與旱情不同級別預警相對應的參考條件的確定和選擇。下面就這兩部分內容的編制分別加以探討。
按照政府組織指揮機構設置序列要求,縣防辦是縣防汛抗旱指揮部(以下簡稱“縣防指”)的日常辦事機構,一般設在縣水務局,由水務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在日常狀況下,縣防辦一般下設有水情和通訊兩個專業工作組,負責收集、整理、分析各類水情、旱情信息以及防汛抗旱指揮系統通訊保障等工作。按照上述《細則》要求,在防汛抗旱緊急期,縣防辦需增設由水利、農業、國土資源、交通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防汛抗旱緊急期突發的重大險情、災情等進行分析會商,提出專業性的處理建議,為防汛指揮機構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隨著傳媒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級政府乃至社會各界對防汛抗旱緊急期的各類信息需求不斷增加,而且時效性要求也更加迫切。通過近些年來多次洪旱災害的應對經驗,縣防辦在增強原有專業工作組的力量的同時,還應增設一些必要的臨時工作組,以應對來自各方面的信息資訊需要。
首先由氣象部門和水文部門聯合組成水情組,通過氣象預報的提前介入,延長洪水及旱情預報的預見期,為組織搶險減災提供更多的寶貴時間;其次,安排移動、網通等通訊企業技術人員充實到通訊組,提高損毀通訊網絡的修復效率,確保各級指揮機構與險區的通訊暢通;第三,在縣防辦駐地組織各成員單位抽調人員增設物資組、材料組、災情組、宣傳組、搶險組等臨時工作組,分別負責應急物資采購配送、決策文件及會議材料編寫、各類災情數據統計復核、對外媒體宣傳以及組建臨時專業搶險隊伍排除相關險情等。通過充實原有工作組和增設臨時工作組,可以使縣防辦的服務工作更加有條理,忙而不亂,急而有序,從而為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應急指揮工作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撐。

圖1 清原縣河流水系及水庫工程分布圖
按照前述細則的要求,洪水預警和旱情預警的等級按高低順序均分為四級,即:Ⅰ、Ⅱ、Ⅲ、Ⅳ級,分別對應的顏色為紅色、橙色、黃色、藍色。對應不同的預警等級則需啟動相應等級的應急響應。因此,預警等級的判斷標準是否合理、準確直接影響著應急響應行動的啟動和搶險救災工作的實施成效。
《細則》中所規定的洪水預警指標參數主要為大、中、小河流所發生的洪水等級及各類水庫等水利樞紐工程的遇險狀況等。《細則》規定了大、中、小河流及水庫的分類標準,以及與洪水等級、水庫遇險等級相對應的預警等級等指標,其中,Ⅰ、Ⅱ級預警多與大、中型河流及水庫相關聯。而作為地域展幅有限的清原縣來說,境內沒有大型河流、水庫,因此,如照搬《細則》規定,則高級別洪水預警幾無可能發生。對此,應本著災情大小應與地域局限相適應的原則,靈活確定對本地區來講符合實際工作需要的與預警等級相適應的參考指標體系。在實際預案編制時,可將高級別預警等級所對應的河流、水庫類型等級與本地實際相結合適,降低預案的類型等級要求,可將高級別預警與本地境內最大的河流或水庫(多數低于大型級別)聯系起來,而其它級別預警則可順次降低對應的河流、水庫的類型等級。通過這樣的處理,既維護了《細則》的編制指導原則,又將預案各等級洪水預警與本縣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突出了預案的客觀性與可操作性。
在編列旱情預警等級所對應的參數指標時,除了按照《細則》規定引入了受旱人口、受旱面積等參考指標外,還根據多年來積累下來的旱情、雨情數據,并查閱了相關文獻,經過分析,引入了連續無有效降雨日數的概念,從而使旱情預警級別的劃分更具直觀性和實用性了。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級政府的工作更加注重科學性和實用性,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已經是深入人心,大勢所趨。因此,在此類預案的編制過程中,一定要把原則、要求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科學性、可操作性、實用性為基本原則,靈活把握關鍵環節的處理,力求切實發揮出預案科學指導實踐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