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以及新會計準則的頒布,人們越來越重視會計信息質量。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檢驗的過程中,以科學、合理的會計信息質量標準作為依據,能充分保證會計監管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介紹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要素,其次就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的影響因素展開分析,最后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探討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通過對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的界定展開全面、深入的探究,為我國各項會計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界定;特征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9-0129-02
一、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要素
(一)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主體
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主體指的是企業所有者、政府、稅務部門、債權人以及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由于會計信息隨著使用者不同而發生變化,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及質量評價結果也發生變化。例如對于作為社會經濟管理者的政府而言,真實性為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重點要求。[1]
(二)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客體
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主體需求決定了評價客體,客體為質量評價行為的實施對象。在企業中,信息質量的評級客體為企業的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及企業制定的相關報表與附注等與會計信息相關的各項因素。
(三)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指標
衡量評價客體即為評價指標的作用。評價指標由對評價客體做出的相關分析、判斷及決策共同構成,這些指標的有機組合,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客體進行了全面、有效的反映。
(四)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目標
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目標指的是各會計工作所要達到的結果,為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的制定方向和目標。
二、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的影響因素
(一)受會計目標影響
會計理論研究工作的依據便是會計目標,會計目標對會計信息質量標準起著制約的作用。企業為實現會計目標,就必須建立相應的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從理論方面考慮,會計目標存在決策有用及受托責任兩種觀點。其中,持有決策有用觀點的一方認為,會計的根本目的便是向使用者提供關于經營及資金流動等利于決策的相關信息,注重與企業經營、資金等相關信息的有用性與相關性;而受托責任一方則認為向資源所有者報告相關的資源管理情況為會計的主要目標,應當重視信息的客觀性與可靠性。
(二)受會計基本假設影響
由于存在權責發生制、會計分期以及比值不變等相關會計基本假設,會計信息會出現一定的不精確性和暫時性。當出現會計分期時,企業生產及經營活動便被分割,失去了原本的連續性。此時,提供的相關會計信息無法將最終的財務狀況體現出來,表現出了一定的暫時性。在此種情況下,企業資源的所有者以及管理者為了充分保證企業的有效發展,通常會加大對影響企業未來決策信息的了解力度;當將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確認的基礎時,在確認以及計量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就不得不采用預提、應計、攤銷、預收等計算結果不夠精確的方法及程序,極大程度上削弱會計信息的準確度。[2]
三、會計信息質量的理論及實踐兩大標準
(一)理論標準
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會計信息的主要目的,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為會計信息質量判斷的重要依據。從理論方面考慮,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應當為對使用者有用的,滿足其多項要求的信息,且必須具備重要性、相關性、可靠性、合規性等標準。
1.重要性
在會計信息質量中設置重要性這一評價標準,為會計信息提供了一條分界線,使得重要的項目得到了全面、詳盡的披露,同時對不重要的項目進行多個項目合并披露或采取表外披露等簡單的披露方式,或是不予披露。對會計信息重要性進行判斷,本質為判斷會計信息對使用者的影響程度大小,如果信息使用者做出的決策會因會計信息出現誤報或省略而受到一定的影響,那么此種會計信息便具有重要性。
2.相關性
相關性指的是會計信息必須與使用者的需求有一定的關聯,并為使用者改變決策、解決問題提供重要的依據。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判定標準即為幫助使用者對過去、現在及將來等事項的結局進行合理有效預測,實現決策者預測能力的提高。相關性也可以作為會計信息有用性的基礎,由于使用者不同,所需要的會計信息也不同,因而在判斷信息是否有用時,首先便要檢驗會計信息是否與使用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3.可靠性
在會計信息質量中,可靠性充分保障著相關性。企業領導階層作出決策的本質便是在真實反饋過去會計信息的基礎上,對未來的工作及發展方向進行預測,因而信息具備相關性的前提便是具備一定的可靠性。可靠性指的是會計信息反映實際情況的能力,且使用者對相關信息持信任的態度。在將可靠性納入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中時,必須明確會計信息只會存在可靠性強或弱的問題,當可靠性過低時,信息也變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然而,由于考慮到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因素,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同樣不存在完全可靠的會計信息,信息提供者也只能確保信息極可能的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3]
4.合規性
合規性指的是會計信息提供的內容、時間以及格式等方面均完全符合我國頒布的相關會計法律法規的要求。企業的會計信息提供以及各日常工作的開展均必須時按照相應的法規進行。對于會計信息質量,會計法規為其十分重要的一項衡量標準。在會計信息的提供過程中,倘若未按照相關法規進行,不但會受到會計監管部門的嚴厲處罰,而且對信息使用者作出的決策也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此外,在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時間延誤或是信息內容不符合規范標準的情況,都會對信息的真實性及可靠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誤導使用者對信息的理解,從而導致作出的決策與實際想法不相符合的情況。
(二)實踐標準
在會計實踐過程中,會計信息質量隨著使用者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在制定會計信息質量標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特定信息使用人員的滿意度,如債權人對資產的安全性及流動性較為關注,投資人員對最大化利潤的獲得比較重視等。在此種形勢下,企業應根據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特點,向其提供符合要求的,且與使用者的決策最為相關的會計信息,此時,信息使用者的滿意程度便為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此外,由于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因而必須將此項因素充分納入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制定的考慮范圍。[4]
綜上可知,會計目標的實現與會計信息質量標準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當前我國各項經濟活動十分重視決策有用,因此,我們應當將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理論標準,其他質量標準均圍繞信息質量的有用性開展。此外,不同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不相同,因而在制定信息質量的實踐標準過程中,應當將使用者對信息的滿意程度作為其重要的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 宋艷萍,郭俊玲.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定位的探索[J].山西財稅,2012(7):58-61.
[2] 王 靜,郭俊玲.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嘗試性定位[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56-157.
[3] 馬 鑫.淺談新會計準則下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J].商場現代化,2011(4):301-303.
[4] 馬則林.會計信息質量評價模型的建立[J].現代會計,2009(1):231-234.
[責任編輯:王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