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貞 范玉蘭
摘要: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業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但是,文化產業能否對金融資本有效利用并促進其發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產業;金融支持;發展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9-0177-01
近年來,文化產業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方面的積極作用逐步體現,并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黨和國家對文化也日益重視,黨中央國務院實施了一系列戰略部署和政策,加大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力度,推動金融業與文化產業的全面對接,以達到促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目的。
“十二五”規劃中又明確提出了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促進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解決文化產業普遍存在的融資難的問題。筆者就將金融支持政策下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予以闡述。
一、 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加強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設,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文化產業的發展正是直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產業,是促進人民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也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通過發展文化產業,還可以把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文化建設融入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有利于優化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文化產業是一種知識經濟中的新型產業形態,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已成為整合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文化產業具有能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低投入、高回報的優點,有利于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三)有利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
文化消費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國民消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特別是文化產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經濟增速放緩時,文化消費需求反而有可能增加。因此,在我國面臨國際金融危機余波未消時,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有利于擴大內需。
二、金融支持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我國的文化資源豐富多樣,歷史文化積淀深厚,革命文化遺存豐富,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鮮明,現代文化具有一定實力,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持續的事業投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黨和國家出臺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近年來,政府出臺了許多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文件,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措施,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各地、各部門均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大了力度,也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近幾年來,金融業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投資和融資力度,在文化創意、產品創新和文化創新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逐漸形成了一條文化產業金融服務鏈條,文化產業的社會投資得到了進一步拓展,文化資源配置的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力度日益增強。
三、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文化產業投資渠道不暢
文化產業投資、融資渠道大體上可以分為政府的文化投資、民間的文化投資和外資的投入三種方式。政府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中主要采取項目補貼、貸款貼息以及獎勵等方法,以上方法大都是用于國有企業或大中型企業,而大多數的文化產業規模比較小,從銀行取得貸款的難度非常大,政府也沒有針對中小文化企業的政策支持。而從銀行取得貸款,是我國大多數企業的融資方式,由于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比重較大,有形資產比重相對較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抵押貸款。再加上沒有專業的評估機構對知識產權進行評估定價,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很難真正推廣開來。就民間文化投資而言,文化產業企業普遍由過去國有的企事業單位改制而成,可能不符合從歷史要素或者市場價值要求,由此導致民間資本的產業進入壁壘比較高,使得社會上的閑散資金難以向文化產業靠攏,急需資本扶持的文化項目只能望梅止渴。而外資由于在文化的市場準入方面受到限制,其資本的進入也受到一定的控制。
(二)投資方式不合理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的直接財政撥款和一些文化經濟優惠政策給予了文化產業發展以很大的助力。但是,一些產業或項目的資金投入回報率不明確,往往造成投入和產出不相協調,造成投資無法回流。此外,傳統的資本和金融支持一般都是以實物資產作抵押,但文化產業企業固定資產有限,再加上金融機構對創意、版權、知識產權這些無形資產很難進行準確的評估,文化產業所得到的融資支持必然會很有限。缺乏現代化的籌資方式,如通過股票、債券等方式籌措資金。
(三)金融支持的投入與文化產業發展脫節
雖然我國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但是遠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和對發展資金的需求。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和規模不同,對金融支持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當前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基本上屬于初創期或成長期。目前,金融業對中小企業的支持程度較低,對其配套服務也不健全。此外,一般銀行對于這些正在發展中的中小型企業的信用評級和借貸業務都不匹配,這些都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導致文化產業發展裹足不前,難有重大突破。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順應時代潮流、促進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必定為文化產業注入更多的新生的資本。因此,文化產業急需金融行業對文化產品的大力支持,并做好相應的配套服務。只有多方共同合作,才能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范圍不斷擴大,發展能力不斷提高。
四、金融支文持化產業發展問題解決對策
(一)創新融資方式,增進資金供給能力
首先,政府應放寬文化產業融資政策,積極吸引民間資金和外商投資,拓展利用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的方式和空間,發揮直接與間接融資的作用;鼓勵文化產業的金融介入,完善融資手段。在投資來源上,鼓勵企業、個人、境外資金興辦文化企業。其次,鼓勵文化產業公司利用信貸、保險、證券等多層次金融市場資源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研究制定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綜合化金融服務措施,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發展的配套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督促評估機制、高效的金融服務和考評機制,發揮好文化產權交易及相關服務功能。
(二)改善金融服務,做好金融支持發展工作
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政策支持,而金融機構也應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保持樂觀的態度,應積極改善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的服務。首先,應增強為文化企業服務的意識,設立專門的服務部門,主動向文化企業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其次,充分發揮各部門聚合作用,及時掌握、收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研究解決、協調處理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發展中的有關問題,尋找金融支持的新起點,為文化產業的融資提供更多途徑。其次,應積極加強文化產業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非銀行金融機構推出信貸、債券、基金、保險等多種工具相融合的一攬子金融服務,促進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工作的良性快速發展,共同做好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發展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艷春,劉小青,張 娟,等.關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的幾點思考[J].改革與戰略,2010(4).
[2] 李 兵.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的對策與研究[J].管理觀察,2009(6).
[3] 張欣怡,張學海.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云南社會科學,2014(2).
[責任編輯:賈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