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樽
摘要: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群體,其法律觀念及維權意識的發展程度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法制化進程。大學生維權意識淡薄現象較為普遍,針對大學生維權現狀及其原因分析,得出應當加強大學生維權意識的教育,注重加強高校維權意識管理機制、完善大學生維權的法律教育。
關鍵詞:維權意識;法律意識;維權機構
中圖分類號:F2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9-0234-02
所謂大學生維權,是指大學生個人或相應的維權組織,依據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借助社會和民間力量,主動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及時消除對大學生已有侵害,最大限度地實現大學生的合法權益。[1]全國普法教育工作開展了將近三十年,我國公民維權意識、法律素質普遍得到提高。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重要群體,其維權意識與法律素養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伴隨著《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法律教育課程在各高校的廣泛開設,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也逐漸增強,維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仍有部分大學生因為自身維權意識不強、維權的價值缺乏正確判斷及法律知識的缺乏,導致權益受到侵害。
一、大學生維權現狀
(一)大學生維權態度不端正
大學生的培養不僅包含學業,德、體、群、美的全面發展應該是高校的教育目標。維權是大學生與社會發生關系過程的內容包含。權益能否得到保障是大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端正人生態度、社會認同度提高的基本條件之一。許多大學生認為掌握有關維權的知識沒有現實的必要和意義,但法治素質恰恰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必要因素。當今社會發展中需要的是整全發展的人才,大學生的民主政治意識的培育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既符合了民主法制建設的要求,也順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潮流。
(二)大學生掌握法律知識程度偏低
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感興趣,也認知其重要性,但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大;對法治社會認識的整體情況都主要集中在教條化的灌輸中,接受法律知識缺乏主動性。大學生法律類課程僅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兩章的教學內容中體現,加之某些院校法律課程呈現教學方式單調、教學內容枯燥僵化、實踐指導性不強等特點,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不高。許多大學生并不確切的了解自己究竟具有哪些具體的法律權利,當自己的權益受到傷害時,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走法律程序。大學生較之其他的社會群體,維權意識覺醒步伐較慢,社會相應法律制度及法律程序保障機制較低,都給大學生維權帶來了困難和挑戰。
(三)大學生價值觀受誤導,對維權機構缺乏信任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我國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已經轉變為大眾教育。大學生身心發展的不確定性,對于社會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使大學生價值觀塑造受到一定的影響。經濟發展及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價值觀還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在享受網絡帶來的各方面的便捷的同時,受到網絡上一些錯誤價值觀的影響。由于大學生年紀尚輕,再加上社會閱歷及維權意識欠缺,容易受到錯誤觀點的影響,造成政治觀點模糊,導致大學生對政府的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信任度缺乏。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的在大學生選擇忍氣吞聲,也有的大學生毅然決然的采取法律措施,走法律程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對維權結果卻持不樂觀態度。
二、大學生維權現狀的誤區
(一)大學生盲目“維權”,價值觀與道德偏離的意識誤區
部分大學生維權觀念陷入誤區,其所謂的“維權”是指損害了自身的利益。所以,他們打著“維權”的旗幟,公然向學校以及社會發起挑戰。大學生的這種行為是重權利、輕義務;不能正確對待自身合法權益,權益主觀化的表現,以至于他們在學校內與社會上屢屢犯案,嚴重影響了和諧社會與和諧校園的構建,同時阻礙了民主法制化進程。
部分大學生對維權的價值缺乏正確判斷,對維權的意義目的認識存在嚴重偏差,常常抱有與社會對抗、與學校對抗的主觀化情緒來參與維權活動,造成廣大學生對社會的公正與學校管理的公平度產生誤解,阻礙學校活動的正常開展。
(二)權利與義務關系認識不足,維權活動受局限
隨著國家的法治化進程,公民的權利意識覺醒,大學生權利意識也逐漸加強,但大學生對于自身應履行的義務卻知之甚少,甚至出現逃避應盡的義務的現象。這些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缺乏對自身的社會地位的認識,卻心安理得的接受學校以及社會賦予他們的權利。由于大學生的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不協調發展,使正當維權變得被動,維權活動受到限制。
目前筆者就《關于當代大學生維權意識狀況的調查——家教篇》的社會調查活動中,在被調查的252名學生中,有39.1%的學生曾有被侵權的經歷。這份調查顯示,遭到侵權后,80%的學生采取了自認倒霉、不了了之的態度。于是受到這種思想的支配,很多大學生在遇到侵權時,不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或是采取一些極端的行為來抗爭。在有過兼職經歷的大學生中抱有這種感受的還不在少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家表示,現在商家拒付兼職費已經成為業內的“潛規則”。“他們抓住大學生涉足社會不深、閱歷淺的弱點,免費使用勞動力。” 被侵害主體的大學生有的采取暴露商家隱私、侵害商家其他合法權益等其他方式來泄憤,使自己變成了侵害別人的主體,忽略了自己作為社會義務主體的資格。
大學生應當意識到自己不僅是權利的享有者,同時也是義務的履行者。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正確的認識到權利和義務是對立統一的,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沒有義務,權利便不再存在;沒有權利,便沒有義務存在的必要。權利的依法行使必須依賴于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也是權利實現的保障。大學生既要樹立起正確的權利意識,,同時也不能忘記所應承擔的義務, 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和維權意識,做一個文明的,體現時代精神的大學生。
三、完善大學生維權意識培育
(一)重視大學生法律維權教育
首先,應當完善大學生維權教育機制。維權教育包含維權課堂教育和維權宣傳教育。提高大學生公共必修的法律類課程的教學質量,有效的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最大限度的結合實際生活讓大學生掌握更多的法律常識。在專業學成中,結合專業開展專業法律教育。也可以在就業指導課中引入就業維權的法律內容,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就業歧視、就業欺詐,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利用《勞動法》等相關法律維權。
其次,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法律實踐。開展結合大學生實際的法律知識和維權講座;舉辦法律知識辯論和演講活動;普法日專題法律宣傳活動;課堂實踐模擬法庭;走出校園參觀司法機關等等。通過開展法律實踐讓大學生親身體驗法律與社會生活、與自己的密切關系,提高參與意識形成大學生自己的法律觀念從而形成法律信仰。
(二)完善大學生維權的法律法規及維權機構
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記入在各法律部門的具體實體法及程序法中,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合法權利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比如大學生臨近就業實習中出現的用工問題等就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大學生維權出現法律空白,建立和完善關于大學生維權方面的法律法規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大學生法律維權機構及機制初步建立但尚不完善。在高校應建立專門的大學生法律維權咨詢中心,定期開展法律咨詢服務,專門負責學生的咨詢預約接待工作并適當安排專業教師為學生免費提供法律咨詢服務。一方面,在本校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校外主體的侵犯時,免費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建議,為學生提供及時的法律咨詢服務和正確引導;另一方面,解答學生關于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學校學生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問題,加強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充分發揮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的宣傳和教育作用,引導學生遵紀守法;同時,通過與學生違紀申訴制度相聯系,協調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緩解各種校內矛盾。
參考文獻:
[1] 程天權.法律基礎:第2版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9-50.
[2] 陳 新,黎慶興.建設高校法律咨詢室構建的大學生維權和法治意識培養的有效平臺[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8(12):67-70.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