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喬平 章真會 劉明
摘要:對江口縣一例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的發生和流行情況進行了總結分析,并提出了防控技術措施和治療方案,為今后指導生豬養殖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癥;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8-0026-02
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是由豬圓環病毒(PCV2)引起豬的一種新的傳染病。其主要特征為豬的體質下降、消瘦、腹瀉、呼吸困難、咳喘、貧血和黃疸等。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感染5~16周齡特別是8~13周齡的小豬,病豬終生帶毒,死亡率高達20%以上。
2014年6月13日,貴州省江口縣太平鎮快場村院子組某養豬場新進的仔豬群中相繼發生一種以咳嗽、呼吸困難、消瘦、喜歡伏臥、食欲廢絕為主要特征的疫病,發病迅速,病死率高。 6月17日,縣動物疫控中心接到疫情報告后,立即組織技術人員前往調查診斷,筆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檢查、結合剖檢病變分析,初步診斷為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隨后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傳播和流行。現將疫情處置情況報告如下。
1 發病情況
2014年6月10日,貴州省江口縣太平鎮快場村院子組從本縣某規模豬場引進2月齡江口蘿卜豬100頭, 6月13日豬群中開始發病,主要表現不食或少食、消瘦、喜歡伏臥、呼吸困難、咳嗽,個別豬只腹瀉、皮膚出現紅斑、并突出于表面而起疙瘩。病初當地獸醫用青霉素、鏈霉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土霉素、磺胺等藥物治療,未見好轉,發病豬只逐漸增加。至6月17日,豬群中已陸續發病57頭、死亡8頭,發病率為57.00%、病死率達14.04%。
2 臨床癥狀
病豬主要表現皮膚病變,全身出現大量紅色和紫紅色斑點,并向外突起呈疙瘩狀,質地較硬,體溫40~41℃,被毛粗亂無光澤、食欲不振、進行性消瘦、生長遲緩,呼吸困難,咳嗽,常呈伏臥睡姿,皮膚蒼白,耳根水腫增厚,體表淋巴結腫大。有的皮膚與可視黏膜發黃、腹瀉、胃潰瘍。臨床上相當部分病豬呈現貧血與黃疸癥狀,少部分病豬拉灰白色水樣稀糞。
3 病理剖檢
剖檢可見胸腔大量淡黃色積水;肺部有灰褐色炎癥和腫脹,呈彌漫性病變,堅硬似橡皮樣;氣管內有大量帶血泡沫;肝臟縮小;脾臟腫大,質軟;腎臟比正常大3~5倍,呈灰白色,皮質有散在的出血點;淋巴結特別是腹股溝和頜下淋巴結腫大數倍,呈灰白色,切面外翻呈白色,部分有出血點。
4 實驗室檢查
現場選取30頭臨床癥狀典型的病豬進行耳靜脈采血,制備血清,帶回實驗室進行血清學檢查。在確認該豬群未人工免疫豬圓環病毒疫苗的情況下,30份樣品用豬圓環病毒抗體快速檢測法進行豬圓環病毒抗體檢測,結果24份樣品呈陽性,同時進行了豬瘟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檢查,均為陰性。
5 診斷
根據豬群發病情況、臨床癥狀觀察、病理變化,結合實驗室檢查,確診該豬群為豬圓環病毒引起的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
6 防治措施
6.1 預防方法
6.1.1免疫接種 豬出生14日齡時用圓環病毒2型滅活疫苗接種,50日齡再次加免,可對仔豬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在母豬產前4周時做好各類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按計劃完成豬口蹄疫、豬偽狂犬、豬傳染性胃腸炎、豬瘟等疫苗的注射工作,使母豬處于較高的免疫狀態。減少仔豬因應激而誘發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盡量減少在保育期注射各種疫苗。
6.1.2 合理飼養密度 這比只用藥物預防更有效。建議保育舍內每頭仔豬有0.35~0.40 m2的生活空間,生長豬每頭應該有0.7 m2以上的生活空間,每欄豬數量最好在10~12頭,可相對降低豬群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
6.1.3 保持豬舍內溫度適宜 盡量使每天早晚的溫差不要太大,斷奶后2周內仔豬環境溫度應為28~30 ℃。不適宜的溫度對豬呼吸道疾病影響較大。 天氣較熱時, 可將斷奶后的仔豬直接轉入生長舍。 6.1.4 加強豬舍通風對流,提高舍內空氣質量 保育舍豬欄之間的分隔采用密閉不透風的隔欄,限制仔豬直接接觸。
6.1.5 合理安排免疫和閹割時間 盡量避免在斷奶前后3 d內注射各種疫苗和進行仔豬閹割工作。
6.1.6 推行仔豬全進全出制度 從分娩、保育、生長到育成嚴格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盡量縮小斷奶日齡差異,避免把日齡相差太大的豬只混群飼養。在每批豬出欄后豬舍必須經嚴格沖洗消毒,空置幾天后才能轉入新的豬群,對控制該病可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病毒對普通消毒劑不敏感,特別是豬圓環病毒Ⅱ型(PVC-2),一般消毒劑對它不起作用。應選用新型廣譜的高效消毒劑,進入分娩舍母豬必須經過徹底清潔消毒。
6.1.7 保持豬群合理、均衡的營養水平 經常檢查或者檢測飼料質量,對霉菌毒素污染嚴重的飼料必須廢棄,避免因小失大,保證機體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6.1.8 保持良好的飼養環境 盡量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的次數,轉欄和混群的次數越多,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越高。減少各種應激因素,使豬群生活在一個舒適、安靜、干燥、衛生的環境。
6.2 藥物治療
用黃芪多糖注射液稀釋氨芐西林鈉后肌肉注射,每天2次,另配給使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維生素C肌肉注射, 每天1次,連用5~7 d。同時在飼料中拌入黃芪多糖粉和電解多維。經用藥后,再未發生死亡,病豬食欲明顯增加,病情得到了控制。
7 體會
(1)該場是因為引種后傳入了該病,因此,各個養豬場一定要嚴把引種關,不從發病豬場引種,要加強引前調查、引種檢疫和引種隔離工作,至少隔離30 d以上,經抽血檢測呈陰性者才可入群,入群前可將本場將要淘汰的老母豬與其關在一起飼養,讓其適應本場的疾病狀況。同時在隔離期間要做好各種疫苗的防疫工作。
(2)該病的發生跟飼養管理有很大的關系,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應加強飼養管理,降低飼養密度,實行全進全出制,減少環境應激。
(3)許多病原微生物會誘發該病的發生,因此一定要制訂科學完善的防疫計劃和保健措施,同時要加強消毒觀念,斷尾、斷齒、注射時嚴格消毒,一定要做到一頭豬一個針頭,將發病的豬及時隔離,及早治療或進行陶汰。